本文目录一览: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秦孝公与商君
相识的背景
秦献公嬴师隰一生征战,给秦国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秦魏少梁之战后,秦献公临死前传位给和他本人性格不同的嬴渠梁,即秦孝公。继位的嬴渠梁,对内遏制老秦人的复仇愿望,对外向魏国割地求和,为秦国争取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当时秦国被认为是蛮荒之地,即使在人才频繁流动的战国时代,也很少有各国士子入秦。为了招揽人才,秦孝公发布了惊世文章《求贤令》,他的诚恳激励了不少天下士子,卫鞅(商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入秦。
人生初见
秦孝公和卫鞅两人深入交流后,互相欣赏,相见恨晚,立志在秦国变法、富国强兵。伏案数月的卫鞅理清了治国之策,在朝堂上痛陈秦国祖制的弊端,公开自己的变法治国理念。元老重臣闻之纷纷色变。秦公早就为卫鞅争取到了朝堂上的支持者嬴虔,他自己则刻下国耻石决意变法强国,拜卫鞅为左庶长,赐予卫鞅穆公镇国宝剑,总领秦国军政,推行变法。秦公作为卫鞅变法最坚定的支持者,无条件信任和支持卫鞅。卫鞅也对秦公表达了自己的誓言: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渭水大刑
孟、西、白元老们,挑起族人私斗,对抗卫鞅的变法。卫鞅为了变法大业,顶住巨大压力毅然决然处置私斗人员,渭水大刑,斩首700余人,震动天下。卫鞅为了护法,铁面无私,可又谁知道他内心的压抑和痛苦?秦公来了,在渭水刑场外的小土坡上给了卫鞅一个温暖的拥抱,让卫鞅疲惫的心,终于得以安放,他在秦公面前,终于流下了压抑许久的泪水。两人无需多言,都懂得对方的心,很多事情,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足够。
第二批法令
卫鞅颁布第二批法令,法令一出,朝野震荡。老臣们利用太子封地的事作文章,令太子对卫鞅心生不满。秦孝公得知太子封地的事后,心中隐隐担心。想必此事,他担心的是自己百年后,太子会对卫鞅不利吧,真是时刻都记挂着卫鞅的安危。
第三批法令
第三批法令颁行,太子封地,村民所献的粮食无故被换成沙石,嬴驷震怒之下大开杀戒,村民举族交农反官,嬴虔欲调兵镇压,却被太后阻止。卫鞅不惧压力依法严惩嬴虔、公孙贾。嬴虔被处以劓刑! 秦孝公探访卫鞅,二人见面后不言其他,却只是商讨变法,他懂卫鞅行刑的不得已,不忍当面提起,更不会责怪,尽管自己的兄长受劓刑,他也是万分悲痛的。事后秦孝公还给了卫鞅更高的地位和权力,他下诏书,擢升卫鞅为大良造兼领上将军,统摄军国大政。秦公一直都是卫鞅最坚实的依靠。
收复河西
秦军初练成,此时时机已到,卫鞅亲率大军秘密东进。河西之战秦军大胜,秦国收复失地。魏王退还秦国的全部失地,并迁都大梁,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败落之路。秦国收复河西失地,一雪前耻,举国大庆,秦孝公奖赏将士, 卫鞅获封号商君,卫鞅的地位和荣耀达到最高点。 秦孝公与商鞅共论秦国前景,定下秦国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后,商鞅却提出了退隐之意,秦孝公惊愕沉思。
秦公病逝
秦孝公病重。在函谷关上,弥留之际,心心念念的,是商君的安危。他在关上教诲嬴驷,必定护法信商君,他甚至还要传位给商君。秦公新婚妻子也在函谷关上,弥留之际,却不曾对她有过只言片语。秦公对商君的这份关切之情,让人动容。商君又何尝不是如此,聪明通透如他,难道会不知道失去秦公这个坚实的依靠之后,他的处境会有多少险恶?商君真的在意自己的生死吗?他在意的是,失去了秦公这个依靠之后,他如何面对重重困难,去推行秦公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变法强国大业?
秦公仙逝后,在这个曾经让他无比温暖的秦国,商君只能听雨狱中,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二人生死相交,互为知音,同心同德,在乱世纷争的战国谱写了一副气壮山河的君臣合璧篇章。 商君在狱中,回想起和秦公初见时的美好模样,肯定要会心一笑: 当时你给了我一个笑脸,让我心跳一辈子!
秦公的生平事例
先生自入文物公司以来,每日博览群书,摩挲文物。于法书名画与铜瓷玉石糜不记览,尤邃于碑帖之学,曾往各地访碑逾万,著有《广碑别字新编》与《中国石刻大观》两书及学术论文数十篇,皆搜彩瞻博
有资考证者。
先生一生为国家征集文物无等。其一、二级精品达百余件。平时精于业务,勇于任事,奉公忘私,克勤夙夜,因而积劳成疾,遂于二千年五月十日以身殉职,春秋五十有七,于是岁六月廿七日葬于万安公墓。
1943年,秦公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人家。戏文《高公传》的主人公高公刚正不阿的气节打动了秦妈妈,于是她给儿子起名秦公,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像高公一样正直刚毅。后来很多人都以为“公”是尊称,许多不明就里的年轻人都直接以“秦公”称呼他,他也不以为意。
上学后的秦公,天资聪颖而顽皮好动,体育成绩特别好,中学时代的很多时光都是在著名的什刹海业余体校度过的,那时候,他是个摔跤手。年长之后每当提起那段日子,秦公都显出异常的留恋——十几岁的他,连续的前空翻能一口气做30多个。
1963年,已经在北京体育学院体操专业学习的秦公因为一次严重的腿部骨折不得不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他被转入北京文化局系统所属的文化艺术干部学校,进入了文物鉴定班。当时,在这个班任教的老师阵容可谓豪华:启功先生的碑帖、徐邦达先生的书画、耿宝昌先生的瓷器……从此,本来怀揣冠军梦的体操运动员,一头扎进了中国古文化之渊,开始了与体育完全不搭界的另一种学习。
在进行了一年的基础学习之后,秦公听从启功先生的建议,学起了有“黑老虎”之称的碑帖鉴定。一册册古旧的碑帖从观赏角度看远不及精致的瓷器,也不如曼妙的书画,但他决心下定,走上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此后的10余年中,他常常揣着馒头,严冬酷暑中在库房、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看过了无数拓本,记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直到197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释北魏高道悦墓志》,他才结束了自己的学徒生涯。
1981年,有人将一块石板拿到秦公任职的北京市文物公司收购部。这块石板一尺见方,上刻王献之书曹植《洛神赋》十三行。秦公研究之后,认为这块石板就是著名楷书帖《玉板十三行》的原石。当时许多老师傅并不看好,理由是既称“玉版”,材质就应该是玉的。但秦公坚持己见,一是清初学者杨宾曾亲见此石,并写道“石为碧苍色”,是石;二是根据字体变化,文中“衡”字“()”的竖笔有外挑。他当机立断,以18000元的价格收购,那时一个普通国营单位职工的工资只有三四十块钱,这个数字绝对是天价。如今,《玉板十三行》和秦公征集的宋拓《长沙帖》、宋拓《智永千字文》一起,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藏于首都博物馆,价值无法估算。人说文物是有灵魂的,它们应该还记得那个满眼虔诚、满心欢喜还原它们历史本来面貌的人吧。
碑帖之学外,秦公仍不满足,书画、瓷杂这些复杂精深的领域他都有研究。勤奋成就了这位鉴定多面手,他用业余时间撰写、编著了《广碑别字》《秦说碑帖》《写意画与文人情怀》《中国石刻大观》等专著论文50余种,百余万字。徒弟问过他,像《中国石刻大观》这样洋洋36卷的大型丛书,别说写,就是抄一遍也累死了,而秦公又当专家又当官儿又著书,哪来那么多精力?秦公的回答是,如果你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不会觉得累。
秦公和秦王的区别
秦公是秦惠文王称王前秦国君的封号,公比王低一等公为家臣,王为诸候。周穆王时期,子非替穆王驭马,是个驭马高手。其子却是牧马高手,为周王室养马。其子孙后辈封到秦地,成为公卿大臣。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致犬戎攻破镐京。周平五继位后为躲犬戎锋芒,秦公等诸公国东迁,为表彰秦公之功,将王室之地封于秦公,升其为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