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马革裹尸还(马革裹尸还全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诗人徐锡麟的《出塞》,原句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意思是:战士只懂得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何必需要在战死后,用马革将尸体包裹而还。《出塞》是一首边塞诗,抒发了诗人渴望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出塞

徐锡麟〔清代〕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发誓一定要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

全诗前两句“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第三句“只解沙场为国死”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末句“何须马革裹尸还”总领全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马革裹尸还全诗是什么?

“马革裹尸还”全诗是: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处:清代徐锡麟的《出塞》

《出塞》的情感表达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马革裹尸还全诗内容是什么?

《出塞》。

【作者】徐锡麟 【朝代】清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创作背景:

《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中诗人运用很多反映古代将士英勇征战、为国捐躯的典故,以抒发诗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愿为推翻帝制,振兴中华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1905年,清王朝在各省扩练新军,以加强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作者决定“捐官”去日本学陆军,以便掌握军队。出发前夕,作者到奉天、吉林等地,察看形势,面对沙俄与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的角逐,无限感慨,于是创作出《出塞》。

相关阅读

  • 中职学校年度工作成绩总结
  • 灵魂的英语(灵魂的英语缩写)
  • 中专学校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 最补肾的食物(什么是补肾的食物)
  • 职高毕业典礼方案及流程
  • 6英尺1英寸,6英尺1英寸是多高
  • 中职学校年度总结与汇报
  • 舅舅和外甥(舅舅和外甥是直系亲属吗?)
  • 中专学校顶岗实习的总结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