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客家习俗(客家民俗有什么)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客家人的风俗习惯

客家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进入农历十二月,男人想办法多寻钱购买年货,妇女们则多砍柴割草准备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界”,俗称“鬼锁山门”,妇女们则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扫除,搞卫生,迎接新年。农历12月,家家户户开始筹办“年货”,赶做“年料”。 不可或缺的年货如下: 川糖。龙川、河源、紫金等地出产的一种蔗糖。特点是粘性强,适合做年糕,几乎每户要购进上百斤。 新衣服。每人最少要做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买一双新袜。 年米。一般来说每户最低限度要备足一个月的口粮,不出“正月”不准响碓。以前没有碾米机之类的加工机械,全靠人工用砻、碓加工,工作量十分大,大多要苦战三、四天才能完成。 炒米糕。它的制作过程是:将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饭干,然后用沙拌着饭干在铁锅中加热炒爆,有的用菜油炸爆,叫油炸米。接着将川糖煎成浆,将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进糖浆中搅匀捞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炒米糕吃起来香甜、清脆,大人、小孩都喜爱吃。打炒米糕十分讲究技术,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浆时要讲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块,而变成散米不中吃。一般来说,一斗米要配2.5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别要注意“火候”。有经验的人在灶头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结浆,用竹筷滴一点糖浆于清水中,如已成“松仁点”即可,马上熄灭锅底火苗,把炒米放进锅中不断搅,用手试一试,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锅将炒米倒进木框架内铺平压实,直到凝结后再用刀切成小块。 油果。又名“炸煎堆”。油果制作比较简便,先将糯米碾成粉,每斗糯米配2.5斤川糖。将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搓均匀,搓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烧炸,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过年时将所炸油果蒸软作为下酒料,这是在新年期间每餐不可缺少的食品。 粉皮。将粘米磨成米浆,配上黄豆、芝麻、花生仁等配料,把米浆倒进铁勺内放入油锅烧炸,直炸至深红色即可起锅。炸粉皮吃起来香脆,老少咸宜,也是新年期间招待客人的食物之一。 芝麻酥、花生酥。制作方法和打炒米相类似,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倒入锡盆内铺平压实,切成小方块。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食物。 以上几种年料,每家必备,全由自己加工制作。此外,柑桔、瓜子、饼干、糖果也不可缺少,这些年料多数要到市场上选购,数量也不多,主要是为了招待宾客。 上述年料,一般到“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前基本备办完毕。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这天作为跨入新年的界定日期,也就是说十二月二十五日过后就进入过年阶段。外出做工的、经商的人都要赶回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这几天,最为紧张,男女老少个个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主要进行下面几项过年的后期准备工作: 扫屋。“入年界”后的扫屋非同一般,实是立体大扫除,全家动手。经过彻底大扫除,室内室外,窗明几净,人的心情无比舒畅,到处呈现出一派除旧布新的景象。 磨豆腐,干鱼圹,杀猪、鸡、鸭等。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农家多数家门口有小鱼圹,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圹放水捉鱼,一方面要用圹鱼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节后挖取圹坭做肥料肥田。与此同时,开始陆续杀猪。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一家老少忙到十二月三十日,年货、年料全部备齐,合家欢乐,特别是小孩更是欢天喜地,吃得好,穿得好,又不挨大人的呵斥打骂。外出经商、做工的人最迟也要在大年三十赶回家中吃“团圆饭”。这天也最为忙碌,不知苦累地去做各人要做的事,但大家都是乐呵呵的满脸春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又叫除夕,这天必须做的事有: 洗柚叶澡。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一风俗已逐年淡化。 送灶君。事先从市镇购回灶君神像,写好灶疏(写上一家大小姓名年龄),准备好元宝、香烛、三牲、酒、素果等祭品,在灶边置一“八仙桌”,将祭品放在桌上。全家老少齐集灶神像前行礼,虔诚敬送灶君返回天庭述职,祈求灶君在玉帝面前美言赐福消灾,来年财丁两旺,合家平安。一般人家拜祭时只向灶君祈祷几句“赐福消灾,保佑合家平安”之类吉祥话。

客家的习俗有哪些?

客家的习俗:

1、客家哭嫁

女方从迎亲前一天晚上便开始哭嫁。当男方迎亲队伍的花轿到达女方家厅堂时,那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无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这时产生第一次哭嫁。第二天拂晓时,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妆打扮,谓之“开容”,准备出嫁,这时产生第二次哭嫁。早宴后,当姑娘蒙上红头巾等待上轿时,这时产生第三次哭嫁。

2、遮伞习俗

三明境域客家女出嫁时要头遮一把伞,因客家方言“伞”与“产”谐音,遮伞意为新娘会传宗接代;迎娶方则要在门前挂一个米筛,因客家人把米筛视为“千里眼神”,用它挡在门口,能够看透新娘一路是否碰到邪魔,并把它们拒之门外。

3、客家春节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4、客家山歌节

客家山歌节是台湾竹东地区客家人民间节日。每年正月二十日举行。这一天,新竹、苗栗等地的客家人,都要到新竹县的行东参加盛大的客家山歌大会。远在外地经商谋生的客家乡亲,也会不辞千里赶来参加。

5、客家还花炮

客家“烧花炮”即流行于桂、湘、鄂、渝、黔等省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抢花炮”活动。上述地区的“抢花炮”活动源自广东东江流域、西江流域,尤以广西三江梅林侗族“二月二”抢花炮、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抢花炮最为著名。《广西通志·体育志》载曰:“抢花炮流行壮、侗、仫佬、汉等民族中,以每年二月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和古宜镇举行的最为热烈。”“

客家人最具特色的风俗

客家人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天穿节、石城灯会、赖公庙会、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寻乌客家迎故事等。

1、天穿节

天穿节客家人称之为“天穿日”,是客家地区一个传统民俗节日。客家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过了“天穿”才算过完新年。庆祝“天穿日”客家人有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箭、甜粄扎针等主要习俗,用来纪念这一传承已久的农历节日。

2、石城灯会

石城灯会是融灯彩、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客家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主要流传于赣州市石城县各乡镇。石城方言中灯、丁同音,舞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庆祝吉祥之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起,民间自发组织游村串户舞灯为戏,直至元宵“谢灯”为止。

3、赖公庙会

赖公庙会在会昌民间流传甚广,会昌城乡每年农历七月初六定为庆祝赖公诞辰,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农历七月初五至初八。庙会以祭祀娱神为主题,活动内容主要有祭神祈福、游神、娱神活动、品尝客家小吃等。

4、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随中原士族迁徙赣南而逐渐形成,遍布会昌、上犹、于都等赣南各县,其中尤以会昌县的匾额习俗最具代表性。赣南世称“客家摇篮”,南迁而来的中原世族大姓选择聚族而居,为团结宗亲、适应环境、抵御外侮,每个村落建造了规模不同的姓氏宗祠、族祠,并悬挂堂匾、功德匾、寿匾等匾额。

5、寻乌客家迎故事

寻乌客家迎故事以南桥为代表性的“迎故事”习俗中的“闹埸日”“请神、迎故事、安神”“送龙日”三个花节,呈现出的客家文化中重信义、信孝悌、重名节等为人处世的道德价值观念,并以客家文化独有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深入民意。

梅州客家生活风俗习惯是什么?

客家节俗八月半又谓中秋。这一天人们自己吃的、供先人的、彼此交往的活动,均离不开月饼,月饼简直成了八月半的象征。民间置酒欢宴,以月饼祭祖,以月饼相赠送,月饼为八月半的主要时令食品,取其团圆之意端午节是传统的重要节日,在节日期间,出嫁的女子均需转妹家省亲。具体时间各地不一#,其中梅州城乡则为初六,乡俗有年初二节初六之说。龙舟竞渡。龙舟,是龙与舟的结合物,即将船制作绘画成龙形。旧时,在梅州城乡,端午节前后,梅江水系各江、河沿江墟市均有举办龙舟比赛活动,是时,江面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沿河两岸围观者人潮如涌,好不热闹。五月十三为关圣帝君诞辰日。民间传说,这一天是旱灾怪物旱魃经过的日子,故祀关公祈其显灵,普降甘霖,以解农忧。倘有雨,则因是日为关公单刀赴会之时所降的磨刀雨。故祀典特别隆重。有客家山歌中唱道:五月十三迎关爷,郎戴草帽妹擎伞;保佑上天落大雨,一人擎扎(伞)两人扎(遮)。夏至,意味着炎热的夏天来临。据传,当天杀狗吃狗肉,有御蛊毒、解虐之效。梅州习俗有夏至狗,满山走或夏至狗,无处走之谚。这两则谚语说法虽不同,但意思却是一致的。即是说,由于夏至杀狗成风,故迫使狗满山跑或被逼至无处可藏。此俗形成之因,当系在炎热夏天降临之际,吃狗肉这种阳性食物,有增强体质和解毒防病之功用。与中医寒病夏治,三伏天治百病的理论近似。梅县、兴宁、大埔等乡村都有过秋节的习俗。过秋节又叫做秋。这时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已基本结束,进入相对农闲的季节,人们辛苦了一个多月,正是该休整的时候。秋在此处是客家话完了、好了的意思。既然农事做完了做好了,就要庆祝一番。此日,人们不干田园活,叫做嬲秋。清明,它是农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立春以后第5个节气,为公历每年4月4日或5日。按六十甲子计算,从冬至日后第105或106日。这一天,客家人地区大都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各家各户用青艾与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做成青色的米米反,送到某个固定的大草坪或河边、路口,摆在地上,然后再烧起香、纸以公祭那些孤魂野鬼(没有后人祭扫的先人),以求保佑乡村平安清洁,六畜兴旺,田禾大熟。

更多关于梅州客家生活风俗习惯是什么?,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

1、客家哭嫁

女方从迎亲前一天晚上便开始哭嫁。当男方迎亲队伍的花轿到达女方家厅堂时,那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无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这时产生第一次哭嫁。第二天拂晓时,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妆打扮,谓之“开容”,准备出嫁,这时产生第二次哭嫁。早宴后,当姑娘蒙上红头巾等待上轿时,这时产生第三次哭嫁。

哭嫁时,首先是母女对哭,也有姑姐兄嫂和邻里亲戚陪哭。哭者和陪哭者都拿着手绢,坐在床沿或椅子上,母女两人一仰一俯地对哭,其他伙伴则低声哭泣。等到上花轿时,哭嫁便到达高潮。这时,不但要高声哭,而且还要边哭边唱。真是哭声一片,令人感动。

2、遮伞习俗

三明境域客家女出嫁时要头遮一把伞,因客家方言“伞”与“产”谐音,遮伞意为新娘会传宗接代;迎娶方则要在门前挂一个米筛,因客家人把米筛视为“千里眼神”,用它挡在门口,能够看透新娘一路是否碰到邪魔,并把它们拒之门外。

3、客家春节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4、客家山歌节

客家山歌节是台湾竹东地区客家人民间节日。每年正月二十日举行。这一天,新竹、苗栗等地的客家人,都要到新竹县的行东参加盛大的客家山歌大会。远在外地经商谋生的客家乡亲,也会不辞千里赶来参加。

赛歌会上,分老山歌组、长大街组、山歌仔组、平调组、男女对歌组和少年组进行。对歌开始,台上歌声嘹亮,响遏行云;台下万头攒动,兴致勃勃。对歌从早上开始,一直延续到深夜。每年举行,风雨无辍。

5、客家还花炮

客家“烧花炮”即流行于桂、湘、鄂、渝、黔等省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抢花炮”活动。上述地区的“抢花炮”活动源自广东东江流域、西江流域,尤以广西三江梅林侗族“二月二”抢花炮、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抢花炮最为著名。《广西通志·体育志》载曰:“抢花炮流行壮、侗、仫佬、汉等民族中,以每年二月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和古宜镇举行的最为热烈。”“

抢花炮起源于广东。明嘉靖年间由商人带到黔湘桂毗邻的侗族聚居区,它一经和侗族同胞的生活结合,便植根于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客家

相关阅读

  • 女生工科最好就业的十大专业
  • 南京邮电大学简介概况
  • 人口最少的姓氏(人口最少的姓氏排名)
  • 长痘位置,长痘位置图解
  • 北京建筑大学各专业录取分数
  • 婴儿果汁(婴儿果汁及辅食的制作)
  • 英国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 会计学就业前景分析心得
  • 北京交通大学排名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