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效果怎样?
1.尽地力之教
2.平籴法
3.制定《法经》
效果:1李悝的《法经》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以及汉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它为历代封建法典所宗。
2李悝在魏文侯时任相主持全国大政 10 年,他的著作有 32 篇,其变法措施当不止以上三项,惜书已亡佚,无由得知其详。他在魏国的改革,当是全面的,魏国在战国前期成为最强的国家,这与他在魏文侯支持下,所实施的变法改革是分不开的...............................................................................................................................................................1.尽地力之教
李悝向魏文侯提出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以巩固地主阶级政权。他指出,在一百里见方的范围内,有土地 9 万顷,除山林川泽村落所占三分之一外,还有耕地 6 万顷。如果农民“治田勤谨”,则每亩可多收 3斗粟(小米),如不“勤谨”就会每亩减产粟 3 斗。增收和减收都是 18O万石②。因此他提出“治田勤谨”的三项具体措施:
一是“必杂五种,以备灾害”③。就是说要同时播种粟、黍(黄米)、麦、大豆、麻五种作物,以防止某种作物因不敌天旱水涝的天灾而至全无收成的危险。多种作物也可间种、套种,还可充分利用地力。
二是勤奋耕作。他要求农民要“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①,耕地要深,除草要勤,收割要抢农时。
三是住宅旁种桑树、瓜果、蔬菜,以补充不足。李悝要求农民“还(环)庐树桑,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②即充分利用空闲地,以扩大副业收入。
① 《韩非子?内储说上》。
② 《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③ 《太平御览》卷八二一引《史记》,《通典?食货二》。
① 《太平御览》卷八二一引《史记》,《通典?食货二》。
李悝“尽地力之教”的三项措施,是适合魏国具体情况的。魏国的领土内,人口较稠密,地少人多,只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空闲地,才能增加收入。封建社会的政权基础是农民,农民富裕了,国家政权才能巩固,国家的租税才有保障。
2.平籴法
是李悝平抑粮价的一项措施,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只有“民不散”,政权才能巩固,这就是“平籴法”的目的。
李悝的“平籴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行之魏国,国以富强。”③
3.制定《法经》
李悝在法律方面“撰次诸国法”,编成一部《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封建地主阶级法典。
《法经》的内容有六篇,即《盗法》、《贼法》、《网(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李悝的《法经》以《盗法》、《贼法》为首,是他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是指窃取财货,“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有财货怕被人窃取,当然是地主阶级为多。侵犯人身,甚至犯上作乱,是对社会秩序的扰乱。这都是统治阶级所大防的。由此两篇法律可以看出,李悝的《法经》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为出发点的。
《网法》即囚法,是为了囚捕盗贼而设的,即“盗贼需刻捕,故著《网》、《捕》二篇。”据《唐律疏议》说,《囚法》讲的“断狱”,即审断罪案的法律,《捕法》是有关“捕亡”,即追捕逃亡的法律。
《杂法》据《晋书?刑法志》记载,是包括对“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轻狡”是指对轻狂狡诈行为的处罚,“越城”是对不从城门进入而翻越城墙出入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梁车为邺令,其姐前去看他,至邺天晚城门闭,“因逾郭而入,车遂别其足。”梁车姐“逾郭”即翻郭城墙而入,她的弟弟以为犯禁而被刑。“博戏”即是聚众赌博。假即豭,指公猪。“借假”指男子寄宿于女子家,或称为“妻有外夫”。“不廉”指贪财受贿。“淫侈”指荒淫奢侈的行为。“逾制”指器用超过了规定的封建等级制度。这些规定,是为维护封建秩序而设立的。
《具法》是“以其律具为加减”,即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
② 《太平御览》卷八二一引《史记》,《通典?食货二?水利田》。
李悝的《法经》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以及汉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它为历代封建法典所宗。
李悝在魏文侯时任相主持全国大政 10 年,他的著作有 32 篇,其变法措施当不止以上三项,惜书已亡佚,无由得知其详。他在魏国的改革,当是全面的,魏国在战国前期成为最强的国家,这与他在魏文侯支持下,所实施的变法改革是分不开的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1.废除官爵世袭制。对于那些对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体禄,把这些官职和体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2.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一一 《 法经 》 ,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绒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川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
4.实行“平来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多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川这种方法限制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5.改革军制,精选武 士,中选者免除全家摇役,并奖给田宅。
概括李悝变法的背景
李悝生活的年代,正是战国初期。封建经济已经占据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由于新建立的封建政权,面对着奴隶主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为了巩固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复辟势力,确保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战国初期各个国家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当时的魏国,在变法之前面临的局面是在外部环境上,诸侯之间的征战日烈,外部的军事压力日益增大;内部经济上,魏国本身就是晋国中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富庶程度上,魏国不如韩国,在军力的强悍程度上,魏国又不如赵国。为了增强魏国实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变法图强。
改革家李悝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李悝变法的内容有:
1、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
2、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同时,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实行法治,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4、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法经》分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
变法影响:
李悝的改革,不仅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李悝开始,战国时代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的革新逐渐进入更深入、更广泛的层面,即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动。由此,中国文明进入更广泛、更深刻的阶段。
李悝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其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其成功也有深刻的原因。李悝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李悝变法的具体时间
李悝(约前455-约前395年),公元前422年被任命为相,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按着“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削弱贵族特权,建立封建官僚制度。官僚:广义地讲统治阶级国家的国官吏都可以称为官僚。在贵族制下,大夫或士以上的人才能称为官,庶民或奴隶出身的家臣是不在官的范围之内的。《周礼·春官·大宗伯》:“六命赐官。”郑玄注:“使保自置其臣,治家邑如诸侯。”《礼记·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孔颖达疏:“其诸侯以下,设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僚与官同义,同官又称同僚。《左传·文公七年》:“同官为僚。”僚,在春秋时代还是对奴隶的一种称谓。《左传·昭公七年》:“隶臣僚,僚臣仆。”孔颖达疏:“僚,劳也,共劳事也。”官僚组成为一个词,初见于《国语·鲁语下》:“今吾子之教官僚。”韦昭注:“此景伯之属下僚耳,非同官之僚也。”官僚实即官奴。官僚制是从君主的家臣发展出来的,就其实质而言,所有的官僚都不过是君主的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