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般若的六般若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六种,就是所谓的六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第六种是观照般若。六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般若即宇宙之道法,视为最吻合世界本源面目的最微妙量子组合,般若可以于无形中而认知,亦可以于有形中认知,此有形以量子状态呈现,构成世间和宇宙的一切真知。众生也以量子状态存在,悟道般若之众生其微妙组合更为轻盈,犹如气体,可入无形之间。求得般若智慧,即是对道法自然的最终循迹,有如日月星辰悬浮在宇宙中那般自然,无论你在哪里看到了他们,他们都一直在这里。
般罗菠萝蜜属于佛还是观音?
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就是修行大成了。般若波罗蜜是最大成,就是无上境界。就是修成佛了。您说的这逻辑是不通顺的。观自在菩萨就是修成了般若波罗蜜的,也就是成佛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文注音及解释
guan zi zai pu sa,xing shen bo re bo luo mi duo shi,zhao jian wu yun jie kong,du yi qie ku e。
观 自 在 菩 萨,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照 见 五 蕴 皆 空, 度 一 切 苦 厄。
she li zi,se bu yi kong,kong bu yi se,se ji shi kong,kong ji shi se。
舍 利 子,色 不 异 空,空 不 异 色,色 即 是 空,空 即 是 色。
shou xiang xing shi,yi fu ru shi。
受 想 行 识,亦 复 如 是。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字,却是所谓佛教三藏十二部近万卷经典中字数最少,义理最丰富的所谓佛经,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
至今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所谓佛经。在所谓佛学界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心经》是所谓佛经的总括,懂了《心经》,读所谓佛经就能入门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般若般罗密多心经》
求般若般罗密多心经的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依般若般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般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般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般罗密多咒.
即说咒曰:噶得噶得,布如噶得.布如僧噶得.菩陀娑诃.
--------------------------------------------------------------------------------
译文: 观自在菩萨,修行至“般若般罗密多”时。冥想之中,得到五蕴皆空,度化一切苦厄的舍利子。舍利子,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亦是色。一切受,想,行,识,也空色之辩一般。
舍利子是一切法“空”相。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干洁,没有污垢,不会增加,不会减少。所以,在“空”相之中,没有表象,没有感受,没有意识,没有行为,没有识知,没有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见色闻声嗅香得味肤触幻境,没有眼界,乃到没有意识,没有明减,也没有明减的穷尽,乃至于没有老死变化,没有老死变化之穷尽,没有痛苦聚集毁灭之道,没有思考也没有知。因为没有得的缘故,菩提萨缍依照般若般罗密多修行,心中没有挂碍。因为没有挂碍,所以没有恐怖,远离世生浮梦不实,追究到极境而得圆满。
三世诸佛,依般若般罗密多修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知道般若般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够度消一切苦难,真实不虚。所以说般若般罗密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诃”
般若般罗密多心经的解释
心经》,主要分为显说般若和密说般若两大部分。
在显说般若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应该说是《心经》中最难理解的部分。
这四句话大家都熟悉,也都能背。可是,怎么去理解?特别是如何正确地去理解?非常重要!
比如,这个“色”字,假如我们把它解释成“女色”,或者说“美色”,似乎缩小了它的外延;但是,如果把它理解成“一切的物质现象”,好像又扩大了它的外延。
其实,《心经》原典中“色”字的真正意义,应该是指我们的身体(色身)。只有这样,才能与破除我执相吻合、相一致和相呼应。
什么是“色不异空”呢?这就是空观,是为了破除我们的常一主宰的执着。其目的,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的身体(色身)是无常的、变化的、没有实体的,都是因缘所生的。我们把无常的、变化的、没有实体的,都是因缘所生的这些概念,高度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空,所以说“色不异空”。用空观破有执,让我们明了,所谓的有,是缘起的假有(有而非有,谓之妙有)。因此,在《心经》中才有“色不异空”这一句的呈现。(观色即空成大智,若无空观,则怎能脱俗入道?)
什么是“空不异色”呢?这就是假观,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断灭之见和顽固空见。其目的,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的身体(色身)虽然是无常的、变化的、没有实体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缘起假有和暂时的存在。我们把缘起的、假有的、暂存的,都是因缘所生的这些概念,高度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色,所以说“空不异色”。用假观来破空执,使我们了知,所谓的空,是缘起的性空(空而不空,谓之真空)。因此,在《心经》中才有“空不异色”这一句经文的呈现。(观空即色成大悲,若无假观,则怎能入世度生?)
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这就是中观,是为了破除我们于色空二边的执着。
我们一般人都认为色是生、空是灭;色是垢、空是净;色是增、空是减;色是事,空是理;色是相,空是性;色是用,空是体。总而言之一句话,色就是色、空就是空、色不是空、空不是色。
然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明白:缘起而性空(即有是空),所以说“色即是空”;性空而缘起(即空是有),所以说“空即是色”;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即有是空,即空是有,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用中观来破色空二边之执,让大家觉悟有而非有、空而不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证悟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的不二境界。因此,在《心经》中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经文的呈现。(悲智双运成正觉,若无中观,则怎能获证圆融相即之中道?)
为什么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呢?色蕴既尔,四蕴皆然,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们的生理组织固然如此,同样,我们的心理活动,即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
为什么先(破)色,而后(破)受想行识呢?这就好比浣衣磨镜,必先粗而后细。因此之故,先色空而后心空也。
《心经》在显说经文的一开头,就给我们树立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光辉典范,这让我们对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增添了无比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
《心经》又在显说经文的最后,告诉我们:“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不仅十方三世的大菩萨们,依靠般若的智慧,而获得究竟涅槃;就是现在、过去、未来的三世诸佛,(在因地中)也无一不是依靠此般若胜妙法门修行,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佛果。
《心经》显说经文的中间部分,都是在破执。因为是破执,所以采用的都是遮诠的语法和否定的语气。“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仔细观察,即可知道,《心经》中出现最多的字,就是“无”字,前后一共有21次之多!其次是“不”字,出现了9次!再者,即是“空”字,出现了7次!可以不夸张地说,《心经》所讲的内容,无非是说,在般若智慧的照耀下,诸法无不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只有远离一切的虚妄执着,才能得到彻底的自在解脱。
《心经》表面上在破妄,而实质在显真。什么是妄?我执和法执!什么是真?缘起性空!
这里,特别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五蕴三科,都是虚妄不实之法,理当破之,因此不须多加赘说。可是,为什么圣者所修的十二因缘、四圣谛以及菩萨所修的智得,也要破除呢?这是因为十二因缘、四圣谛以及菩萨所修的智得,也只不过是我们修行过程中,阶段性的路标而已。虽然路标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能只在路标处停滞不前,而是要沿着路标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只有这样,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获得自在和解脱。
因为手指的标向作用,我们藉此而见到了月亮。如果我们紧紧盯着手指不放,则永远也见不到月亮。这就好比治病的良药,只要疾病一旦除去,其药亦当自弃。正所谓“渡河当用筏,到岸不须舟”。
这里,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是,我们很多人都在心里这样想:“我的病现在是好了,可将来要是再生病,不是还要吃药吗?因此,我得把药留着!至少,我要把药方留着,以防不测。”“我虽然现在是过河了,可是我还得回来啊!因此,我得把木筏背着。至少,要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把它藏着。以备回转时再用!”
以上两种错误的想法,是因为他忘记了圣者是“永不退转”的啊!也就是说,从此以后,你再也不会生病啦。过了河,你就再也不用回来啦。你看到过有费尽心力,好不容易从大火中逃命出来的人,又回头钻进火海里去的吗?没有!一个也没有!如果要有,那肯定是为了救别人。那就是菩萨!
因为有相,所以是有限的;只有无相,才是无限的。《心经》从世间有情的五蕴,一直空到出世间的无智无得。因为空得完全彻底,所以能够不取一切相。以其不取一切相,所以能够即见诸法实相。
《金刚经》上讲:“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把《金刚经》上的这段话,拿到这里来注解《心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心经》的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或经或咒,原同一体,若显若密,本无异致,所谓显即是密,密即是显,经即是咒,咒即是经。经是显咒,咒是密经,显说即具密咒之利益,密咒亦诠显说之妙义。所以说,《心经》的全经妙义,无不总摄在它的密咒之中;而全咒密益,亦无不统归在《心经》的显说文中。
如来说法利生,有显有密。经典中,明说道理以示人之修持者,谓之显教;不事解释,唯加持功用者,谓之密言。显说即经文,密说即咒语。
所谓经显义理,咒宗秘密;义理可以阐释,秘密不可解说。显说是以言语文字阐发道理,令人见闻启悟,依法修行而获益——开发智慧,灭除烦恼障。密说虽不可明示于人,然为诸佛菩萨威力加被,具有秘密功德,含藏极大神力,能令至心持诵者,获得不可思议之利益——增长福慧,消灭罪业障。
因为众生根性各殊,故使如来显密并施。有当由显说而得益者,则用显说以引导之;或应从密说而获益者,即示密咒而摄取之;再有须藉兼持显密二种而获益者,则显说之后更说密咒。若显若密,莫不使其各适机宜而修持获益。
佛陀说法,常常显密兼施,经咒并举,其意即在于此。如《楞严经》,有楞严咒;《药师经》,有药师咒;《弥陀经》,有往生咒等等。
《心经》的咒语是这样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如果翻译过来,大意是:(依般若得度)去吧!(依般若得度)去吧!(依般若得度)到彼岸去吧!大众都(依般若得度)到彼岸去吧!速疾成就无上(佛)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