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言语道断,不立文字”
了凡老师讲法时曾提到过,禅宗里有这么一句话“言语道断,不立文字”。可理解为言语和文字无法最完整和准确的传递我们的心法,语言无法完全真正诠述内心真正想要传递给对方的信息。它有时表达的只是当下想要呈现的一种感受,却在很多时候未能被理解和真正的传达。这也是为什么在现今社会很难达到很难达到真正的身心合一。
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沟通、接触还是传达,其实都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和循环,达到了同频共振,便得以升华。
参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当保持觉知,观照当下本我的时候,便才真正看到了自己,看到自己的需求。活出真实的自我,而不被只言片语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随意支配。需要知道和观照到那个原本的自己。当然亦不可顽固不明事理而变得顽固不化。所讲的是一切唯心造,外部世界其实大多都由我们的内部世界转化和呈现出来。在社会中,每个人身上被编写好了出生以来的程序编码,一直生活在它的统治之下却油然不知,甚者以为自己在做主宰,其实不然。
当我们拥有平等心、保持慈悲时,即是对生活中点滴的感恩,如一粥一饭、今天升起的太阳、当下呼吸着的空气、关怀你的爱人等等。大成气象即是利他,将自己当作他人;将他人当作自己。“慈”就是真的拥有平等心,感同身受,理解并能够感觉到对方的痛苦。“悲”即是能够解决痛苦的能力。
当内心对人和事产生无对立的情绪时,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平等心。否则始终都无法理解,只能停留在“相”的表层。而心中无对立就是真正的和解、同频与共振。
佛家“不立文字”指什么?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是古来禅宗的主要特色。而‘不立文字’则是此一特色的代表性语句之一。重点在强调禅宗‘以心传心’的特质。
不立文字,就是不凭借语言文字来解释、传授教义。传教的人不立文字,学佛的人不依文字;禅宗认为语言在传递意义的同时又遮蔽了意义,因此,佛学、佛教最精微最深刻的义理,在佛经的文字以外,在语言以外,“第一义”不可说。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
这便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十六字玄旨的来源。
扩展资料:
直指人心,即传道授意,要以心印心,以心观心,心外无法,离心以外,也不见有性或非性的存在。自觉内证,内外一切法,无非都是自心的现量境界。
一切妄想不生。我们观世间一切有为法,都不可得,因缘所生法,本身是无“自性”可得,一切都无可得,只是“惟一真心”的现量境界,“万法唯心”,即说如此心,无所往心,即生智慧。禅宗的直指人心,是指向的无所往心,而非那些虚妄不实的心,形而下的变化的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立文字
不立文字 rjbg什么?
不立文字
【拼音】:bù lì wén zì
【释义】: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师问:‘祇如古德,岂不是以心传心?’峰曰:‘兼不立文字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