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 2、青少年自杀常见原因
- 3、青年学生自杀原因
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1、心理障碍——据研究,青少年自杀者中90%都有心理障碍,其中尤以抑郁最为常见。
2、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不和、父母离异、父母教育方式不良、不懂得、不理解青少年的成长烦恼,对他们采取消极、拒绝的态度,不能给青少年以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家庭暴力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等,这些家庭压力使脆弱的青少年无力支撑继续承担压力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迷失良好生活和未来前途的希望。
3、学校的强大压力——学习上的压力、学业上的失败、教师的高压和惩罚、对青少年自尊心的严重伤害等,使脆弱的青少年个体难以“坚挺”的在集体中“适应”下去而寻求解脱。
4、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如初恋失恋、与异性朋友发生感情上的纠葛和冲突,同性恋,对违法和犯罪后的恐惧,还有被同伴拒绝、被社会排斥、被霸凌,使他们倍感痛苦、孤立和无助等都会加强他们的自杀倾向。
总之,无论具体情况如何,根本的原因在于青春期需要面对各种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这使他们的烦恼突然增多。如果处于不良的环境和条件下,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而会被积累起来,进而导致心理崩溃,最后“迫使”他们采用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
青少年自杀常见原因
1、社会因素。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削弱了部分人生存的信心和意志,导致自杀率上升。我国目前正处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变迁的重要时期,往往会影响和冲击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破坏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与交往,削弱青少年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由此可能导致自杀率的增高。
同时传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具有明显的心理感染各种新闻媒体对其他自杀事件的宣传,各种书籍、电视节目中对自杀的不当态度,也可能误导青少年,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自杀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获得解脱、令冤枉委屈自己的人感到自责和后悔的途径。基于这样的错误态度,在遇到冲突挫折时,个体或许觉得自己处在极度的绝望之中,只有自我表现毁灭才是唯一的解脱方式。比如,有青少年模仿国内外电影、电视、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杀行为,正如当年《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问世后,导致不少青少年模仿自杀,美国社会学家Phillips称这种现象为“维特效应”。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自杀的建议中提到:媒体要淡化自杀报道,并就媒体的报道制定了一些指导原则。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是青少年自杀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首先学校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期以来,学校只关注学生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只关心学生学业而忽视心理发展,只满足学生物质需要而忽视心理健康需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原本可以被消灭于萌芽状态的青少年心理异常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自杀迹象没能被及时发现而酿成悲剧。另外,我国的学校教育尚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正确引导和对青少年正确生命意识的培养。青少年自杀的复杂原因背后,实际上是寻求一种关爱、平等与尊严,只是他们不清楚他们所采取的这种方式是结束了自己鲜活的生命。由此看来,教育青少年用客观的态度看待生命和死亡现象,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尊重生命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必要措施。
学业负担加重,学习环境的不愉快也将导致青少年自杀这一原因正成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教学竞争机制的引入,考试分数、排名决定一切荣誉,高考独木桥优胜劣汰这一切都告诫学生要想出人头地只有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无疑将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另外,除了学习本身的压力之外,人际关系紧张,家庭条件贫困,感情受挫,遭到诬陷或被人误解,患了自以为严重的或难以启齿的疾病,以及老师不当的教学方式等因素均可导致学生产生紧张、焦虑、自卑、委屈、退缩、恐惧等心理问题/或障碍,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3、 家庭因素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家庭结构是否正常,家庭成员是否健康,家庭事务处理是否民主,这些都影响到青少年身心是否能健康的成长。有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其中自杀的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心理环境比对照组差,尤其是反映家庭亲密度和矛盾性两个指标上更加明显。正常健康的家庭环境可以给人带来最基本的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相反,畸形不良的家庭关系会给人留下长期的阴影和恐惧,因为家庭是与每个人关系最密切的社会组织,父母长辈的言行对每一个青少年产生的影响都是最深远最难以磨灭的。
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与青少年自杀行为有一定相关性。过严的要求或过高的期望都会增加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一旦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有人就认为自己无用,对不起父母或怕遭父母的责备,因而选择自杀的方式。反之,溺爱的教育方式也会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形成他们的脆弱、依赖、自我中心等性格,增加了遭遇挫折的机会,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同时,青少年是否能从家庭中获得情感支持和物质方面的支援,尤其是在遇到挫折等应激状况下,是否有来自家庭的良好社会支持是影响自杀危险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处于心理严重失衡的氛围中,又没有人和组织帮助他拂去阴影,极可能造成心理崩溃,甚至选择自杀。青少年选择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即缺乏社会支持力量,如果能够及时地从父母家庭获取这种有效支持,那就可以避免好多悲剧的发生了。
对于青少年自杀事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绿色的环境,杜绝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发生;学校更应该加强教育机制的改革,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家庭更是青少年的心灵支柱,和睦的家庭生活更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对于那些心理有偏差的青少年,家长更应该重视。生命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是极为珍贵的。
青年学生自杀原因
我最近刚写了一篇关于上海17岁少年跳桥自杀的文章,针对这个问题我整理如下:
在童年和成年之间,这个“灰色”的青少年时期充满着各种变数。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要经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包括生理发育、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独立意识,心理认知、性别认同、两性关系等方面。这些因素处理不好,会增加孩子自杀或企图自杀的风险。
患有焦虑症、抑郁症或躁郁症的孩子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那些正在经历父母离异、远迁、亲人亡故或家庭破产以及受到欺凌的孩子也会有更大的自杀或企图自杀的风险。
具备以下这些因素的孩子自杀风险较高:
1、心理疾病或不良行为,尤其是抑郁症、躁郁症、酗酒和吸毒。(90%的自杀者患有心理疾病)。
2、感觉痛苦、易冲动、易怒。
3、绝望、感觉没有价值。
4、以前有过自杀企图。
5、自杀家族史。
6、遭受精神、身体或性虐待。
7、缺乏支持网络,与父母或同龄人的关系不好,感到被孤立。
8、同性恋或双性恋,受到家庭或学校强烈的排斥与歧视。
实施自杀前有哪些迹象?
青少年实施自杀行为通常是在经历应激性生活事件之后,如学业问题、与男友或女友分手、亲人死亡、父母离婚或者是重大的家庭冲突等。
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会有以下表现:
1、谈论自杀或死亡。
2、暗示自己以后可能不在了。
3、谈及自己绝望或内疚的感受。
4、避开朋友或家人。
5、写或记录关于死亡、分离或失去的歌曲、诗歌及信件。
6、把自己珍贵的东西送给兄弟姐妹或朋友。
7、失去参与自己喜欢的事情或活动的欲望
8、饮食或睡眠习惯的改变。
9、从事冒险行为。
10、对学校或运动失去兴趣。
总之
父母和孩子之间持续不断的冲突,会激化一个感到孤独、不被理解的青少年的自杀倾向。家长要先从自身寻找问题,改变教育模式,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家庭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顺利度过这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