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脱羧反应
- 2、脱羧反应的作用机理
- 3、脱羧反应条件
- 4、在化学中什么是水解丶脱羧?
- 5、脱羧作用简介
什么是脱羧反应
羧酸盐或者羧酸在一定条件下 去掉羧基的反应, 就是脱羧反应。
羧酸钠盐 与固体NaOH加热的条件下, 可以发生脱羧反应,得到少一个C原子的有机物
如 CH3COONa +NaOH ---CaO, Δ---Na2CO3 +CH4
脱羧反应的作用机理
三氯乙酸的钠盐在水中完全离解成负离子,由于三个氯原子具有强的吸电子作用,就使得碳碳之间的电子云偏向于有氯取代的碳一边,这样形成的负碳离子就更加稳定,然后和质子结合形成氯仿,而羧基负离子上的电子转移到碳氧之间而形成二氧化碳。
β-酮酸很易脱羧,其反应过程与上述不同,而是通过一个六元环进行的协同反应,首先生成烯醇,然后经重排得到酮。由于反应的过渡态是一个六元环,能量低,因而反应很易进行。
其它的情况有当羧酸的α-C上连有强吸电子基时,加热可使它较顺利地脱羧。如:临二芳香有机酸加强热的时候,也很容易脱去一个羧基,但温度低了会形成酸酐。
扩展资料
脱羧反应的共价键断裂方式:
离子型反应历程:大多数脱羧反应属于离子型反应历程。有实验表明:这类脱羧反应属于单分子反应。反应速率决定于慢的第一步。
如果羧酸的α一碳上连有卤素、硝基、羰基、羧基等吸电子基团,生成的负离子中间体由于负电荷得到分散而趋于稳定,脱羧反应便容易发生;如果羧酸的α一碳上连有供电子基团,负离子中间体便更不稳定,脱羧反应更难发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脱羧反应
脱羧反应条件
脱羧反应条件如下:
脱羧是就是有机化学中把有机物中的羧基以二氧化碳或碳酸根的形式脱去的一类反应一般情况下,羧酸中的羧基较为稳定,不易发生脱羧反应,但在特殊条件下,羧酸能脱去羧基(失去二氧化碳)而生成烃。
脱羧反应是羧酸失去羧基放出二氧化碳的反应。例如:过氧化二苯甲酰的脱羧反应。过氧化二苯甲酰可由苯甲酰氯与过氧化氢反应制得,常用作游离基反应的引发剂。它的分子中间的过氧键是非极性共价键。两边的苯甲酰基是吸电子基,所以温热时即发生均裂。
最常用的脱羧方法是将羧酸的钠盐与碱石灰(CaO+NaOH)或固体氢氧化钠强热。当羧酸的a碳上有强吸电子基时,也会使脱羧反应更容易的进行,如乙酰乙酸加热即可脱羧,生成更稳定的乙酸。
1、脱羧反应条件包括加热、碱性条件、加热和碱性条件共存。
2、脱羧是羧酸失去羧基并释放二氧化碳的反应。
3、例如过氧化二苯甲酰的脱羧。
4、过氧化苯甲酰可由苯甲酰氯与过氧化氢反应制得,常用作自由基反应的引发剂。
5、其分子中的过氧化物键是非极性共价键。
6、两边的苯甲酰基是吸电子基团,所以温热时分裂均匀。
7、对于一般的脂肪酸,尤其是长链脂肪酸,反应温度太高,收率低,不易分离,一般不用于制备烷烃。
在化学中什么是水解丶脱羧?
水解脱羧是描述的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一般是β-酮酸酯.
β-酮酸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β-酮酸,由于羰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导致羧基容易以CO2的形式脱除,这个过程叫做水解脱羧.
能发生此类反应的物质包括但不限于β-酮酸酯,比如第2个反应的丙二酸酯.
脱羧作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1 拼音
tuō suō zuò yòng
2 英文参考
decarboxylation
3 注解
脱羧作用亦称脱羧反应,是从有机酸中脱掉CO2的反应。其一般形式是在羰基或氨基的邻接末端羧基被脱掉。有机酸脱羧时,最后生成醛,(直接脱羧RCOCOOH→RCHO CO2。如丙酮酸脱羧酶),或是生成新的有机酸(氧化脱羧:RCOCOOH X H2O→RCOOH CO2 XH2。如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氨基酸脱羧时直接产生对应的胺类。在氧化性脱羧中,这里X是NAD,NADP等。也有 1/2O2或磷酸替代X H2O(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草酰乙酸 磷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H2O CO2)参与反应的。在发酵和呼吸中放出的CO2,腐生菌所生成的胺是重要的脱羧反应例子。二氧化碳的固定就是由脱羧酶所引起的逆反应过程,此外,还有不同的羧化(固定二氧化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