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鱼字拼音怎么写
鱼
拼 音
yú
部 首 鱼
笔 画 8
五 行 水
繁 体 鱼
五 笔 QGF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
2.(Yú)姓。
相关组词
鱼片
[yú piàn]
鱼制食品。由鱼体剖片去皮骨,再经加工而成。有冻鱼片、卤鱼片、干鱼片等。
鱼网
[yú wǎng]
用尼龙线等制成的捞鱼的网。
鱼虾
[yú xiā]
亦作'鱼鰕'。
带鱼
[dài yú]
鱼,体长,形状像带子,银白色,无鳞,是我国主要食用鱼之一。有的地区叫刀鱼。
小鱼
[xiǎo yú]
1.刚刚孵化的鱼。
金鱼
[jīn yú]
金鱼(Carassiusauratus)又称金鲫鱼。鲤科鱼类,是由野生红黄色鲫鱼演化而来。远在晋朝就有“赤鳞鱼”—金鱼的文字记载,堪称中国的国粹。
甲鱼
[jiǎ yú]
鳖的别名。
鱼竿
[yú gān]
钓竿。
墨鱼
[mò yú]
乌贼的俗称。
临渊羡鱼
[lín yuān xiàn yú]
渊:深水潭。羡:希望得到。面对着深潭,希望得到鱼。比喻只有愿望和空想而无实际行动,仍不能达到目的。
鱼的拼音怎么写
鱼的拼音:yú。
鱼的写法:撇、横撇/横钩、竖、横折、横、竖、横、横。
部首鱼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8画。
五笔QGF、仓颉NWM、郑码RA、四角27106。
1、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鱼虾。鱼虫。鱼网。鱼跃。鱼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鱼雁(书信,信息)。鱼米乡。鱼尾纹。鱼目混珠。鱼质龙文(喻虚有其表)。
2、姓。
相关组词:
鱼子[yú zǐ]
鱼的卵。
沙丁鱼[shā dīng yú]
鲱科的一种鲱形鱼。
鱼苗[yú miáo]
由鱼子孵化出来供养殖用的小鱼。
蠹鱼[dù yú]
白鱼的别名。
鱼米之乡[yú mǐ zhī xiāng]
指盛产鱼和大米的富庶的地方。
鱼死网破[yú sǐ wǎng pò]
比喻斗争双方同归于尽。
乌鱼[wū yú]
乌鳢。
胖头鱼[pàng tóu yú]
又称“鳙鱼”。身体暗黑色,鳞细而密,头很大,眼睛靠近头的下部,生活在淡水中,是我国重要的食用鱼种之一。
鱼字拼音
鱼的拼音:yú
部首--鱼;结构--上下;笔画--8。
释义: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2.(Yú)姓。
拼音
鱼字拼音(yú),鱼类(fish)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世界上现存已发现的鱼类约三万二千种,鱼生活在水里,分布在海洋和淡水中,海洋中生活着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
中国计有二千五百种,其中可供药用的有百种以上,常见的药用动物有海马、海龙、黄鳝、鲤鱼、鲫鱼、鲟鱼(鳔为鱼鳔胶)、大黄鱼(耳石为鱼脑石)肝油(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主要原料。鱼是大部分是冷血动物,极少数为温血动物,用鳃呼吸,具有颚和鳍。
鱼
现存鱼类可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软骨鱼类(如鲨鱼等)和硬骨鱼类(线状鳍和波状鳍的鱼类)。这两种族群的鱼类都首先出泥盆纪早期。线状鳍鱼中较进阶的一群称为硬骨鱼,在侏罗纪时开始进化,已变成个体数量最多的鱼类。另外也有数种已绝种的鱼类。
鱼类是人类的重要食物。过度捕捞、污染和环境变化都会破坏鱼类资源,鱼类捕食,有助于控制疟疾等蚊传疾病。鱼是行为学、生理学、生态学及医学的重要实验动物。
鱼的拼音是什么
鱼的拼音是:yú,是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
基本介绍:
鱼类是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
根据已故加拿大学者尼尔森在1994年的统计,全球现生种鱼类共有24618种,占已命名脊椎动物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不断被发现,平均每年以约150种计,十多年应已增加超过1500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约在32100种。
鱼主要分为:热带鱼、温带鱼和冷带鱼等。
鱼怎么拼
鱼的拼音是yú
鱼,汉语常用字 ,读作yú,最早见于甲骨文 [2] ,其本义是一种水生脊椎动物(鱼),即《说文解字》所谓的“水虫也”,后引申为形状像鱼的东西等义。
鱼,象形字。早期甲骨文中的“鱼”字从形体上可看出有鱼吻、鱼眼、鱼身、鱼鳍、鱼鳞和尾巴,像鱼的形状,线条虽简,但样样俱全。
在第一期甲骨文里“鱼”已被简化,只剩鱼鳍。到了周代早期,在“伯鱼簋”里,“鱼”又恢复了图形文字的形体,且已较为繁化了。周代晚期,在“毛公鼎”上的“鱼”字,还是走上简化的道路。秦代统一文字。
“书同文”后,小篆中的“鱼”字的字形,头尾都已失形,身与鳍合二为一,变成的样子了。隶变后,隶书的“鱼”字形体发生很大变化,鱼鳍省略了,鱼体鱼鳞变为“田”,鱼的旁鳍和鱼尾化作下四点(灬)。以后便循此发展为楷书的“鱼”字。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一】【鱼部】
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凡鱼之属皆从鱼。语俱切。 [12-13]
康熙字典
古文:𤉯。
《唐韵》:语居切,《集韵》、《韵会》、《正韵》:牛居切,并御平声。《说文》:本作“𤋳”,水虫也。象形,与燕尾相似。注:徐锴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韵会》:隷省作“鱼”。
《易·中孚》:豚鱼吉。注:鱼者,虫之隐者也。《仪礼·有司彻》:鱼七。注:鱼无足翼。《史记·周本纪》:白鱼跃入王舟中。注:马融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
又蠹鱼,亦名衣鱼,本草生,久藏衣帛及书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