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五四运动导火索(五四运动导火索是什么会议)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当消息传到中国时,北京的学生们愤怒了。学生、商人、教育工作者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打电话谴责日本的无理行为,并要求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

在本案中,和平委员会代表就山东问题提出了一项声明,要求归还中国对德国租界和山东胶济铁路的主权,并废除第21条和其他非法条约。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准备与同盟国和交战国签订《与德和平条约》。

最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其它国家不顾中国人民的声音,1919年6月28日签署了和平条约盟友和敌对国家与德国之间的,即《凡尔赛条约》,还是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从而导致了五四运动。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扩展资料

主要影响:

五四运动的形式是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传播中国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趋势,教育,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它对当前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

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扩展资料:

巴黎和会中当青岛决定不归还我国时,各报收到稿件均及时加以刊登,燃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怒火,迅即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人民群众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代表团未在和约上签字。

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极大地震怒了中国人民,也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吹响了反帝爱国的战斗号角,“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的吼声传遍全国。

6月3日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以政治大罢工的形式,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狠很地教训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其他群众掀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卖国的全国规模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

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相关阅读

  • 英字草书,英字草书怎么写好
  • 他人笑我太疯癫(他人笑我太疯癫全诗)
  • 丈六金身(阿弥陀佛丈六金身)
  • 安息是什么意思,生者节哀 逝者安息是什么意思
  • 纸尿片怎么用(纸尿片怎么用不会掉下来)
  • 七十二家租客,张学友七十二家租客
  • 肥沃的英文,肥沃的英文动词
  • 剖腹产可以生三胎吗,35岁剖腹产可以生三胎吗
  • 牙膏英语怎么读,牙膏英语怎么读 语音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