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印光大师开示(印光大师开示临终三大要)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印光大师开示在家学佛怎样发愿怎样回向

印光大师谈发愿

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九)

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佛,决定求生西方净土为宗旨。若念佛人不愿求生西方净土,即为违背佛教。譬如王子寄居他国,不信自是王子,但愿终日乞食,不至饿死,便为志得意满。其知见之下劣,能不令人怜悯乎!(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杨宗慎居士书)

念佛须生信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以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了生脱死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净土,又要求来生,即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若今生尚有修持,来生定有世福可享;但一享福,必定要造恶业(今之世道,乱至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痴福者,所酿成耳);既造恶业,则后来之苦报,不忍言说矣!(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复传德师书)

所谓修净业者,唯在一心求生西方,不作此世来生一切人天福乐想耳。凡所持诵经咒,并一切种种功德,无论大小,皆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则心无二念,凡一切读诵礼拜,及诸善行,皆成净土助行。念佛之正行,再加以种种功德助之,则如船遇顺风,又加高挂风帆,则一日千里,速登彼岸矣。所忌者,心口不相应,则一切善行,只得现世虚名,无有了生脱死之实果矣。纵令来生得其人天福乐,则由享福故,必定大造恶业。及至命终,则永堕地狱,万劫难出矣!哀哉!由是之故,诸佛诸祖,皆劝众生求生西方净土也。(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复马香瑞居士书)

现在浩劫当前,大家通要认真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纵得福报,也只暂时。福大则造业大,既造大业,必受大苦。若生西方,则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王悟尘居士书四)

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爱惜众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倘若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智正居士书三)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一二;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则万不漏一。

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假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 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净土,是为无上第一胜妙法门。当死尽偷心,一肩担荷,决定可于现生俯谢五浊,高登九品。又当发大慈悲心,为一切相识者,说此法门之利益,俾彼等同得修习,则自己功德愈加广大矣!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念佛之心,必须恳切至诚,如子忆母。纵有他境当前,终不能令此忆母之心,或有忘失。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果依此说,决定往生。若或讨巧,定成大拙,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会课仪跋)

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若知净土宗旨,决不预期开悟(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生死;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往生即可成佛。(文钞三编卷四·复方家范居士书)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国。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舍此法门,其何能淑!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非信何由发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何以故?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舍此别修也。此之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吾辈末学,何可立异,以取自误误人之罪愆乎。愿深思之,愿深思之!(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今谓只此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为圣为贤,了生脱死,皆有余裕。佛法要妙,唯在乎诚。汝能始终守之以诚,则更无可言矣。(文钞三编卷二·复周伯遒居士书十八)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可不负此生矣。(文钞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净土。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

信愿念佛乃药王中之药王

大觉世尊,名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药,其数无量,戒定慧三,摄尽无遗。以故此三,名为药王。若能服之,即凡成圣。然药虽美妙,修合实难。而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名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轮;戒定慧三法,当念悉得具足。是知信愿念佛一法,乃药王中之药王也!由兹夙夜翘勤,礼拜忆念,念兹在兹,即心即佛,则无边利益,皆所成就。以如是因,感如是果。现生必得蒙佛接引,高预莲池海会;将来必作药树王身,普治三界众病。(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三·募建药王篷序)

阿弥陀佛,是大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为大错。

一句弥陀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

行人但能专持念,定入如来不动堂!

印光大师谈回向发愿

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净土;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只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念佛应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就是以自己的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数往生西方净土)。如果能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自己一个人念佛,心量就太狭小了。譬如一盏灯,只有一盏灯的光明。若肯用它去点燃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的灯,那光明就无可比拟了。而本来的那盏灯却毫无损害。世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只知道自私自利,不愿意别人分享自己的利益。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盘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

所谓回向,就是以自己所修的念诵的种种功德,如果任其所做,不去管它,就会随着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得到各种人天福报。现在将所做的功德,得到人天福报的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于将来究竟成佛的果。不使之只得到人天福报而已。用一个“回”字,就能看出来,有决定不随着世情走的意思;用一个“向”字,就可见有决定希望出离尘世的方向。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所作的功德是人天的因,回而向涅磐的果。所作的功德是有生有灭的事,回而向不生不灭的实相妙理。所做的功德,本来属于自己的行为,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就是发愿立誓,决定功德的趋向的名词而已。回向有三种意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这就是回事向理的意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这就是回因向果的意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这就是回自向他的意义。回向的意义,很大啊!回向的方法虽然不一样,然而一定是以回向净土,作为唯一的,不二的妙法。因为其余的大愿,不生到净土,难以成就。如果往生净土,什么愿望都能实现。所以,凡是所做的一切功德,即使有别的所求,也必须加上回向净土。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与徐福贤女士书)

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方合修净业之宗旨。

(增广文钞复周智茂居士书)

无论诵经持咒,都要以恭敬为主。都要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净土,这样的利益就大了。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

念佛回向,不能偏废。回向就是信愿的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必须发菩提心,誓愿度众生。所有修持所得到的功德,都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这样就如同火上浇油,如同禾苗得雨。就与一切众生都结了深厚的法缘,能快速的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凡夫和二乘人,只利益自己的知见了。虽然也修妙行,所感得的果报却很卑劣。至于日常生活中,所以一丝一毫的善行,以及诵经礼佛的种种善根,都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这样,一切行门就都是往生净土的助行。犹如汇聚灰尘而成大地,汇聚河流而成大海,广大渊深,谁能穷尽!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一•复徐福贤女士书)

凡是诵经,持咒,礼拜,忏悔,以及救灾,济贫种种的慈善功德,都要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千万不能求来世的人天福报,一有这个念头,便没有往生的分了。而生死没了,福报越大,造的业也就越大,再来世难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若想再得人身,再遇到净土法门这样当生可以了脱生死的法门,就难如登天了。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为人现在生就了生死的。如果求来生的人天福报,就违背了佛的教诲。如同将一颗举世无价的宝珠,换一块糖吃,这不是很可惜吗!愚人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求来世的福报,就与此无异。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每天的功课,都该一一回向给法界众生。如果这个功课为了这件事,那个功课为了那件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必须又有普遍回向的愿,这样才能跟三种回向相契合。三种回向是: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病与魔都是由宿业所致,你只要至诚恳切的念佛,病自然会痊愈,魔自然远离。如果你心不至诚,或者起了邪淫等不正的念头,你的心就会全体堕落到黑暗之中,所以招来魔鬼的搅绕。你应该在念完佛,回向的时候,为宿世的一切怨家回向,令他们都沾到你念佛的利益,超升善道。此外一概不理会,只至诚恳切的念佛,业障自然消除,福慧都得到增长。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二•复某居士书)

要知道,净土法门正是摄上等根基的人的。所以,善财童子已经证得等觉菩萨的果位,普贤菩萨还令他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圆满佛果。而且劝华藏世界的一切众生,都如此修行。可见,回向往生净土这个方法,是圆满佛果的最后一着。世间有些狂人,不懂得净土法门的道理,以为愚夫愚妇都能修习,就认为是小乘法而藐视净土法门。不知道这是《华严经》中,一生成佛的从开始入门直到最终成就的第一法门。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我按《观无量寿经》,净业正因有三条。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种属于世间的善法。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种属于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四种属于慧善。前两条,属于大乘还是小乘,要因人而异,这一条只属于大乘佛法。这十一件事,或者全部,或者一半,乃至只一件事做到了,并以深深的信愿心,回向净土,都可以往生净土!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四•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

不求病愈,志求往生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净土。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

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

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净土。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数尽,便不得往生,无信愿故;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痊愈,寿尽则往生。往生西方净土,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若不求往生,来生得人身者万中无一;而往生净土,比得人身还容易。

你切不可痴心妄想、贪生怕死,若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净土,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实为乐事,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之期了。

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默听。耳朵听别人念佛,心中亦如此念。眼睛望着阿弥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像),心中想著阿弥陀佛。若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净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

身边有干扰或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而今我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除念佛求往生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印光大师开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应怎样修行

印光大师开示: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长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幕至朝。一名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当生惭愧心及惨悔心。从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念观音,更容易得感通,如何去行

阿弥陀佛

印光大师---佛法法法圆通。若以志诚心受持,必有不测之感应。然唯念佛念观音,尤为易于感通也。而普通人无不知观音大士救苦救难者。

佛法法法圆通。若以志诚心受持,必有不测之感应。然唯念佛念观音,尤为易于感通也。而普通人无不知观音大士救苦救难者。当令志脱吃长素,日常礼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必有感应。今为取法名为通畅。谓念圣号,俾宿业消灭,心地通达,语言舒畅也。早晚念佛若干,念观音若干。此外从朝至暮,专念观音。(无论出声念、默念,均须摄耳而听,听则功德更大。行住坐卧,均可念。卧及衣冠未整齐、手口未洗漱,均宜默念。)

《楞严经》观音谓,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妻者,求得贤善之妻也),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如是乃至,包括一切所求在内)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者,究竟佛果,尚可求而得之,况其余之小事有不能得乎?

当发善心为自利利他,则随求者心之诚与行之淳之大小,而得其感应。若欲做恶事求菩萨,则不但不得福,而且有大祸矣。凡一切医不能治之病,均以此一味阿伽陀药而治之。

“复秉初和尚书”

印光大师开示:无论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

印光大师---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

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轮回之苦,极乐世界之乐。人生世间,超升最难,堕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说人道不足恃,即生于天上,福寿甚长,福力一尽,仍旧堕落人间,及三途恶道受苦。不知佛法,则无可如何。今既略晓佛法,岂可将此一番大利益事,让与别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无解脱之日乎。如是说之,或可发其宿世善根,信受奉行也。菩萨度生,随顺机宜,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汝能力修孝友,及以净土法门,劝导自己眷属,及一切有缘者,同作莲池会里人,则功德大矣。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又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理宜戒杀护生,爱惜物命,切勿依世俗知见,谓奉父母甘旨为孝。彼未闻佛法者,不知六道轮回之事理,妄谓为孝,尚有可原。若已闻佛法之人,杀过去父母亲属,以奉养现在父母及丧祭等,岂但不是孝道,直成忤逆矣。是以通人达士,由闻佛法之真实义谛,悉不肯依世俗之权法以行。以此权法,殆姑顺世俗迷情而立,非如来洞彻三世因果之道故也。若欲深知,取文钞中诸戒杀文,及观音颂之普劝戒杀挽劫文,阅之自知。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劝放下求往生,如寿未尽,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诚故,得蒙佛慈加被也。祈与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痴人说痴话也。

【抄好的经文如何处理】--印光大师、海涛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开示】 印光大师教我们用干净的锅,下面铺上干净的箔锭,以免纸灰飞溅. 然后把灰收集好,装在新的布口袋里,加上干净的沙子, 干净的石头,干净的砖头等等, 然后沉入水底. 加沙石是为了让纸灰不要浮在水面上,遭到污秽. 原文【焚经一事,虽有功德,吾人不敢提倡。以粗心人多,每每烧于锡箔灰中。锡箔灰,卖于收灰者,将纸灰簸出,而留其锡以卖之,此经灰,不同弃于垃圾中乎?谁肯细心另用器焚之,而以其灰投之于大江大海中乎?光于初出家时,见放蒙山,烧黄表,内加往生钱者(印《往生咒》如钱形,故名往生钱)。点著,随点随著,至手不能执则丢之。每每未烧尽,而每张多有字未烧及。光绪十六年,在北京龙泉寺,晨出寺门,见夜间放焰口送孤魂所烧之纸堆,有往生钱约二寸厚,只烧一半,光拾而纳之于字篓中。倘被仆人打扫,不同归于垃圾中乎?是知无论何法,皆须细心人做。若大派头人做,则益未得,而祸先得矣。前数年,太平寺为苏州隐贫会代售硃书《金刚经》,真达和尚闻光说而止,不为售。如有人送硃书《金刚经》,不必于做佛事烧,恐无有细心人料理,仍蹈前愆。当在家中清净处,具一大锅,或大洋铁盆,下铺箔锭,置经于上,上又加以箔锭,以免飞扬。候其火灭,取其灰,贮于新布袋中。又须内加净沙,或净石,净砖,投于江海深处,庶可无过。若不加沙石于内,则浮而不沉,仍漂之于岸上,终遭秽污。焚经如此用心,必有功德,必无过愆。否则,吾不敢说。彼焚经者,谁不是与锡箔同烧乎?南方锡箔好,人不肯烧之于地。北京锡箔恶劣,诸寺皆不知敬惜字,凡人家做佛事,每每文疏均于门前车路上烧,并不用器盛贮。人畜践蹋,其过非小,而相习成风,大可痛悼。此事在吾人分上,当以缄默自守。】 【海涛法师开示】 答:首先我們必須讚歎抄經的功德,抄經是修行的基本,一定要會抄經、念經、背經、印經典,抄經是修禪定、消業最好的方式。在中國佛教裡面有一個典故,有一個女人,生前很喜歡吃螃蟹加一點酒,吃醉蟹!後來因為生病死了,死後下到蟹山地獄,整個山都是螃蟹,先咬她的眼睛,再吃她的身體。蝦子跟螃蟹很可憐,眼睛沒有眼皮,要死前眼睛最痛苦,然後是身體。所以她就托夢給她先生,她說:「夫妻一場,拜託你到隔壁找法師,幫我抄金剛經七遍。」那個法師很慈悲的幫她抄了一遍,當天晚上就來跟他先生感恩說:「我現在痛苦比較減低了!」七遍抄完,馬上就生天了。這是抄經的功德。 抄好的經文要怎麼處理呢?在台灣大部份都是火化掉,但是傳喜法師建議說:「火化太浪費了,這抄經的功德很大,可以找空地蓋個倉庫,把抄好的經文全部放在裡面,就形成一個法舍利塔,大家來拜多好呀!」各位看這意見好不好?我們也蓋一個,真的沒有地方放才把它火化。但是火化不是在回向功德喔,中國人做了什麼善事,就把收據拿到天公爐燒掉,向天公報告我做了哪些功德。 不是這樣的,抄經是在你抄的當下修禪定,專心慢慢的抄,一邊思考法義增長智慧,當下就是功德,抄完經馬上回向。我有一個醫生朋友,聽我講抄經功德很大,就每天抄《心經》送給朋友,有一天打電話來罵我:「同學呀!沒抄沒事,現在抄到鬼來找我,你叫我寫這什麼東西啊?」我就問他:「你有沒有回向?」他說:「你又沒講。」其實我有講,是他忘了回向,每次抄完經就送人,他的冤親債主得不到功德,尤其他在做醫生,所以鬼就來拜託他回向;回向後旁邊的鬼道、生病的眾生,都得到功德了。所以,就算當天沒有抄完,要休息前就要馬上回向。抄好的經可以保留,太多了可以按照祖師的說法把它火化,火化後灰埋在乾淨的地方,不要被人家踩到就可以。如果哪位菩薩家裡有倉庫,願意發心,大家將抄好的經都寄給你,你統一處理回收,回收以後再作成抄經本,這樣更好。 答:律,又叫毘尼,含有調伏、滅、離行、善治等意義。佛陀滅度以後,由優波離尊者誦出,有制伏、滅除過惡之意。是佛陀為出家眾所制定,須遵守的有關生活規範的禁戒。論,又稱阿毘達磨,意譯對法,即明示教法之意。將經典所說的義理,加以分別、整理、或解說的稱為論;是佛陀滅度以後,佛弟子按照佛陀所說的經來討論,譬如解釋《般若經》的《大智度論》,內容以討論佛陀所說的法。經跟律都是佛所說的,由弟子所結集的;論是佛的弟子,討論佛所講的經跟律,叫論。經律論又叫三藏。 答:因為我們尊敬法師、尊敬和尚,大殿前面的拜墊、紅地毯,是要讓主法的和尚、老師父走的;就像我們灑花瓣在地上,要讓佛陀走過這裡的道理一樣。所以居士盡量不要走過中間的紅地毯,要繞一圈,這代表恭敬心,這樣會場也比較莊嚴。並不是說你走這個地毯犯戒,而是要提醒我們尊敬,這條路是要讓住持師父、法師走的,我們盡量不要走。

相关阅读

  • 快乐奔跑观后感作文
  • 冬天的银杏叶的作文
  • 母爱伴我成长600字左右的作文
  • 西双湖作文300字
  • 感恩母亲作文400个字叙事
  • 成长的烦恼初中作文600字
  • 挖竹笋作文600字优秀范文
  • 初二的收获800字作文
  • 初中作文教学课题研究现状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