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函谷关在哪(函谷关在哪里地图)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想知道: 崤山 函谷关在哪?

【崤山】(xiáoshān )亦名肴谷,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市、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共同构成一段岩石峡谷,有著名的三门峡。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依照《后汉书·郡国志》所载:〖谷城〗瀍水出,有函谷关。谷城隶属河南尹辖治,遗址应在今洛阳市西北磁涧镇柴湾村附近,而东汉时的函谷关应在今新安东3.5公里处。),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都是重要关口。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公元前241年,楚、赵、韩、卫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秦国时的幽谷关在哪儿

中国没有“幽谷关”这个地方,幽谷关实际上就是函谷关的讹称。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灵宝县志︾载: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一人守关,可以当百。由是函谷之名,遂雄天下﹂。 函谷关为秦通向中原的咽喉要道。战国七雄兼并,秦据险恃强,扫灭六国,统一天下。

函谷关简介: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函谷关现在在哪?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

函谷关历史上有三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另一处叫做魏关,距秦关北5公里处,但已在建设三门峡拦洪大坝时被冲末不复存在。秦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扩展资料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以《道德经》为核心的老子思想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瑰宝,以老子思想为主体的老子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函谷关一年接待游客二十余万人,旅游收入上百万。此前网上流传的质疑高达33米的镀金老子圣像,实为紫铜锻造,外度金箔,并非纯金打造。同时,也是全国唯一此种材料修建的老子圣像。”当地导游说,“包括现任道教协会会长等一批名家学者都曾来这里讲读道德经。”

现如今,函谷古道已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被列入国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也已把函谷关旅游区作为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试点景区重点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函谷关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灵谷圣地洛阳函谷关

函谷关在哪里?函谷关有哪些传说?

函谷关在历史上有两处,其一是在河南灵宝市十五公里,距离三门峡市约七十五公里的一个叫王垛村的地方,这个函谷关是秦关。其二是位于距离秦关大约一百五十公里的洛阳新安县的汉关。函谷关是道家流派的发源地,自古也是兵家要塞之地,有关函谷关的传说有很多。

《史记》记载有关春秋时期的函谷关的传说:公元前491年,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早晨站在家门口的土楼上抬头就看见东边的天空出现一片腾腾的紫气,霞光万丈蔚为壮观,尹喜也欣喜异常,激动的大喊,紫气东来,必有高人出现。于是命手下人打扫路面卫生,准备好迎接高人。果然,一切准备就绪就见远处过来一个鹤发童颜的老翁,仙风道骨,器宇轩昂的样子,神奇的是这老翁是倒骑在一头青牛背上。尹喜激动的上前相迎,态度诚恳的邀请老翁留在此地小住,老翁也欣然接受。这个老翁就是老子,他在此地留下了名扬千秋的《道德经》。而函谷关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写对联或着门楣上都会刻上紫气东来,以表示吉祥如意,好运连连。

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就一心想着能炼成个仙丹,长生不老什么的。当时有个叫田同秀的参军给唐玄宗汇报说他梦见了太上老君出现在函谷关,说当年老子著经的地方埋着一个桃符,拥有这个桃符就能得天下。

唐玄宗听后自然是不管真假都要去看看,便命田同秀带人去查看,田同秀去了就在老子当年著经的地方开始挖,挖地三尺后果然出现了个桃符,上面还刻了个木字,众大臣一番理解后告诉唐玄宗说这个桃符可以保佑玄宗坐拥天下的时间在增加四十八年,皇帝自然高兴,随后不但改年号“开元”为“元宝”,立老子为上玄元帝,就连发现桃符的地方也更名为灵宝县了。

函谷关和潼关在哪?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说到函谷关和潼关其实我们是有经常性的听说的,这个两个关卡十分的有意思的,话说函谷关和潼关其实是不同的两个关卡的,但是很多人又以为他们是同一个关卡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两个个关卡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关卡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事情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

函谷关和潼关不是一个地方,且历朝的函谷关也不在同一个位置,至于关中的关,指的是关中四关,即:东面的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西大散关、南武关和北面的萧关。居四关之中的地域,被统称为关中。

先说说函谷关。最早的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市以北十五公里处的王垛村。这个地方现在交通便利,附近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但当年却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它的东面是弘农河,西面是函谷道。只要扣开了函谷关,中原地区的军队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关中开进。

这里有朋友可能要问了,难道从中原到关中就不能绕开函谷关吗?从东汉末年之后,函谷关确实可以绕过去;但是在先秦时期,函谷关确实是绕不过去。这是因为,先秦时期的函谷关修在一道稠桑原的一条裂缝中,这条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并且原上都是大树,古代步兵想从山上翻过去是不可能的。而在稠桑原的北面又紧挨着黄河,河水紧贴着原壁流过,所以东来的行人要进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从这条裂缝通过。

根据史籍记载,这条裂缝长十五公里,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可谓是“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

这是函谷关的模型。两边高地即稠桑原,中间裂隙即函谷,关城建在裂隙口。并且在关前还有一条弘农河(模型中没有)。先秦时期的关东六国伐秦,必须先渡河,然后才能扣关。即使打进了关,还要经过十五公里长的谷缝,行军风险极大。

只是因为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从春秋时期开始,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最早的时候,晋国曾派人驻守此地,以遏制秦国向东的扩张。后来晋国衰落,分为赵魏韩三国,而瓜分了此地的魏韩两国又抵不过秦国。最后函谷关被秦人夺去,成为后来秦国进可攻,退可守,不断蹂躏关东六国的前沿阵地。

那么如此重要的函谷关,为什么后来会被荒废掉呢?这是因为在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挪到了现在的洛阳的新安县。于是先秦时期的函谷关就变成了汉朝时期的弘农县,而弘农县城就设在函谷关的关城之上。至于汉武帝要把函谷关挪到新安县,这个众说纷纭。不过按照当代学者的看法,汉武帝是想扩大关中的领地,毕竟西汉的核心地带在关中地区。

于是从汉武帝开始,后来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是先秦时期所说的那个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那个新函谷关。

但是这个设在新安的函谷新关,历史上基本没起到什么防御作用。因为旧函谷关,是一条绝境,而新函谷关不是。具体可以参考下面两张地图来体会。

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旧函谷关往东,有两条崤道可以到洛阳。而新函谷关只是设在北崤道上,如果关东军想西进关中,根本就不用经过新安县的新函谷关,直接从宜阳县的南崤道便可以绕过去。比如新莽末年赤眉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直接绕过了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旧函谷关。但是由于旧函谷已经荒废,赤眉军轻轻松松的便攻入了关中。

东汉建立之后,鉴于函谷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对弘农县,也就是旧函谷关重新开始重用。但是毕竟东汉离先秦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旧函谷关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旧函谷关的原壁是贴着黄河而走,不留一点空隙。但是到了东汉,由于黄河的河道不断下切,导致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而这个河滩就函谷关的天险不复存在,因为关东的军队可以直接从河滩上走过去了,不需要再挤那条函谷关的裂缝了。

另外稠桑原上的森林由于砍伐过度,使得原体之上变成了秃瓢。没有森林的阻拦,也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关东军可以从原上直接爬过去,也不需要再经过函谷关了。

于是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征伐关中时,就干脆下令让许褚在旧函谷关以北十里处,也就是在河滩上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新关城,史称魏函谷关。

随着魏函谷关的修建,旧函谷关的战略重要性再次大大降低,其后也就不再重视。到了隋朝时期,隋文帝把弘农县城也旧函谷关的关址移走,移到了黄河边上。从此之后,县城就一直在黄河边上,直到解放后,因为要修建三门峡水库,才将县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地方。

说完函谷关再说潼关。潼关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之上,大概是汉末时期,曹操与马超的关西军的潼关大战。所谓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都是发生在这次大战中。因此潼关的战略价值,应该是在东汉末年开始才被人所重视的。

潼关的地形跟函谷关很像,也非常险要,它位于渭河与黄河的交汇点,对面就是黄河的重要渡口风陵渡。在黄河的南面,有两条河流,西面的那条潼水(这也是潼关之名的由来),东面的那条叫远望沟,在两条河水中间有一道山塬,宽有两公里,高七百米,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在塬的北面就是黄河,和函谷关一样,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没有任何空隙,使得每个向西行进的人,都必须通过原上,而再无其他路可走。而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叫做黄巷坂。

这黄巷坂和函谷道一样,宽仅数米,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之地。而沿着黄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关。

前面问了函谷关能不能绕过去的问题,答案是早期不能绕,后期可以绕。那么潼关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答案是肯定的!

汉朝初建潼关时,潼关北面的黄河也是紧贴着塬体流淌,要想通过潼关,就只能登上高原过关。但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河道,使得潼关北面的黄河河床不断下降。于是到了唐朝时期,潼关也出现了一片裸露出来的黄河河滩。这就导致潼关的山垣天险不在,唐朝只得将潼关也从塬上移出,搬到了河滩上。

而当唐朝将潼关从山塬上搬到了河滩后,旧潼关就废了。转而代之的是十二个关隘,称作十二连城,平时由官兵驻守,禁止普通老百姓通过。但是唐朝后期,制度腐败,居然不在十二连城处设防,导致黄巢的起义军直接从旧潼关的塬上绕到了设在河滩上的潼关的背后,前后夹击攻破了潼关。

这也说明,再雄壮的关隘,守军是废柴,一切都是白搭。

总的来说,函谷关和潼关是继承关系。最早的时候,秦国以关中为根据地,对关东六国进行攻伐,因此设立了函谷关,那个时候还没有潼关。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出于某种目的,旧函谷关被彻底废掉,由新函谷关取而代之,但效果并不明显。于是割据关中的政权开始修筑潼关,并且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那么这两个关隘,孰优孰劣呢?

我觉得如果从地形上讲,函谷关是要优于潼关的。因为函谷关地形更狭窄,它的正面只有一个方向,没有绕过去的可能性。并且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人从函谷关绕过去过;相比之下潼关在这方面就不如函谷关了,除了唐末黄巢绕过了潼关之外(从禁沟),明末的李自成也从可以从秦岭南麓直接绕过了潼关。就连曹操当年与马超开战,也没有直接攻潼关,而是从山西的蒲津渡口渡河,从北面绕过了潼关。

然而尽管潼关的地形不如函谷关,但潼关取代函谷关却是必然的。因为时代在变,地理环境也在变,以前函谷关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天险之地。但由于黄河的河道下沉了,稠桑原之上的森林消失了,导致函谷关的天险地形不再,失去了唯一通道地位,函谷关就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意义,所以它必然要被潼关所取代。虽然后来潼关也出现了黄河河道下沉的问题,但潼关胜过函谷关的一点是,它不必依赖于森林对关隘的防护。所以潼关的地位,取决于是什么一帮人在驻守。

猪队友,给他们再好的关隘都守不住。神一般的队友,有漏洞也不怕。所以能不能利用关隘进行防御,关键在人。人不行,关再险峻,终究也是白搭。

相关阅读

  • 面对高中生活作文
  • 生活的情趣作文800字
  • 生活的滋味作文400字
  • 生活启事作文
  • 黑涩会妹妹,黑涩会美眉有谁
  • 热爱生活作文500字
  • 衢州电大(衢州电大报名电话)
  • 我的课余生活画画作文
  • 我的诗意生活作文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