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二人谁要更加聪明一些?
在智慧方面明显是诸葛亮更高一筹,但在选择方面,司马懿要比诸葛亮明智的多,他找了一条更加容易成功的路,还懂得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在这方面他又明显比诸葛亮聪明一些,不过这更多的是个人的信仰,诸葛亮是忠于汉室的,最痛恨曹操,而司马懿对这方面并没有太多想法,他考虑的是个人荣辱,所以最后司马懿不但笑到了最后,就连天下都被他得到。
诸葛亮与司马懿有数次交锋,如果给诸葛亮那么多的军队和人才调用诸葛亮,肯定早就取得了胜利,而司马懿却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每次都是通过防守或者散播谣言离间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令诸葛亮无功而返,尤其是衫消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如果没有天降大雨,司马懿就已经死在那儿了,可以说诸葛亮料敌机,先单凭斗智,司马懿是不可能战胜诸葛亮的。
但一个人光凭聪明还不足以取得成功,还得选择一条正确的路,说实话,诸葛亮距离成功只差一点,他选择的路未尝不好,但相对而言,曹魏独占七分天下,剩下的两分还在东吴那里,蜀汉是最薄弱的一方,想要以弱打强取得胜利,极为艰难。而且在长时间的消耗中,所谓的优势也会尽显,所以诸葛亮不得不频繁的出兵,北伐就是为蜀汉创造更多的机会。
不过司马懿也非常的了不起,他的能力虽然略逊于诸葛亮,但也是当世唯一能够和诸葛亮较量的人,而且兵家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司马懿虽然不能在战场上击败诸葛亮,但他却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并寻找对方的弱点,最难得的是他还把心思放在了夺取政权上,这也是诸葛亮所不及的。所以综合而论,诸葛亮的智商肯定没哪要高枯塌码于司马懿,在选择方面只能说人各有志,但司马懿却要比诸葛亮狡猾很多。
谁知道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故事。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升仔”
启示,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粮草已不多,想纤笑凯坚守,坚守有两个好处:1.诸葛亮粮尽自退。2.兵不血刃,孙子兵法中强调最好是不发生战争就能克敌。不必有损失毁唤。他和诸葛亮交锋,必有胜败之分,搞不好两败俱伤,何必呢,不如坚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仔细分析状况,要自己这方利益最大化,还有就是要稳住内部人的军心。。。。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厉害
这个问题《三国志》中没有明论;即使有,恐怕也不能过分依从《三国志》的意见。因为虽然《三国志》没有以晋朝和司马氏为主体,不存在为司马氏歌功颂德的内容;但陈寿毕竟是晋朝人,毕竟是司马氏的臣民,只怕多少还是要给他们的“宣帝陛下”一点面子的。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晚期一流的英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文无第一”,谁更胜一筹,这很难说,一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来说,文人儒生较倾向于诸葛亮(传承千年的“诸葛亮情结”),赵蕤的《反经》中就提到过文人们对两个人的评判:
【经文】 晋宣帝雄谋妙算,诸葛亮冠世奇才,谁为优劣?
虞南曰:“宣帝起自书生,参佐帝业,济世危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 实有可称,而多仗阴谋,弗由仁义,猜忍诡伏,盈诸襟抱。至如示谬言于李 胜,委鞠狱于何晏,愧心负理,君子不为。以铅枝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
[吴张微《默记》论诸葛亮、司马宣王二相优劣曰:“汉朝倾覆,天下分崩,二公并遭值际会,托身明主。孔明起蜀汉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 盖有九分之一也。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 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而已。使彼孔明若此而不亡,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译文】:
晋宣帝司马懿老谋深算,诸葛亮盖世奇才,哪一个更高明?
虞世南说:“司马懿出身于世代儒家,参与建立魏国的政制,在世事危难之际能有所救助,清理朝纲,文才武略,实有可称道的一面。然而这人好玩弄阴谋,做事不讲仁义,猜疑妒忌,诡计多端。譬如他为让魏明帝自取灭亡,故意装病,河南尹李胜离京赴任前去看他,他故意说胡话,装得命在旦夕,使曹爽放松了警惕;他把何晏等人下狱后,任由狱吏审讯拷打,最后连诛三族。这类伤天害理昧良心的事,正人君子是做不出来的。用这种虚情假义对待一切事物,倘若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到中原地带去会战,以他的奸谋来对孔明的统帅有方,恐怕就不是对手了。”
[东吴时的张微在《默记》中谈论到司马懿和诸葛亮二人的忧劣时说:“汉朝灭亡,天下三分,这二人同时生活在风云际会的时代,投靠了一方之主。 孔明从蜀汉开始活动,地盘键激耐只有一个州,与大国相比,只占九分之一,指挥着数万军队,长驰于祁山一带,意气奋发,稿春大有饮马河、洛的壮志。司马懿拥有天下十倍之地,仗着兼并的大军,城垒坚固,部队精锐,不敢斩将擒敌,却只能自保而已。假如孔明不是死于五丈原,凉州、雍州(今陕甘宁一带)的军队和武器装备还在,战争继续下去,谁胜谁负很明白。比起司马懿来, 孔明不是更高明吗?”]
政治上,诸葛亮擅长治国,司马懿也长于理政,两人可谓不相伯仲;权谋上,诸葛亮罢黜李严,司马懿诛杀曹爽,两人都是排除异己,大权独揽,也可以说不相上下。他们的高下之别,其实主要看军事上。
司马懿极善用兵,孙权就说过:“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而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能力,则远远不如。
关于诸葛亮的才能其实原本是有定论的,没有什么必要来争议,陈寿说得很清楚——诸葛亮的特点,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忧于他的军事才能。军事才能当中,治军又优于用兵。所以,让他治国,绝对一流;让他治军,也没有问题。但要说设奇谋、出奇兵,那就不是他的强项了(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这原本是实事求是评价,然而后世却徒起纠纷。反对派的依据,主要是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司马懿在巡视诸葛亮军营时,曾经佩服地说一句“天下奇才也”的话。其实,司马懿赞叹的,正是诸葛亮的治军之才。对于他的用兵,则另有评价。这个评价记载在《晋书•宣帝纪》中,原文是“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诸葛亮这个人,志向很大却不识机微,谋划很多却缺少决断,喜欢用兵却不知权变,简直就等于说他志大才疏,不是打仗的料。所以司马懿说,别看诸葛亮人多势众来势汹汹,消灭他却是指日可待(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许多历史学家都己说过,此处不再赘言。
什么叫“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就是说,他诸葛亮虽然统率十万大军过来,却已经堕入我的计划中,击破他是早晚的事情。”什么计划呢?以守为攻。
所以司马懿深沟高垒,只守不战,被很多人当做是“无能”的证据,其实不确。“蜀汉求速战,曹魏当久拖”——速战速决对诸葛亮有利,持久战对司马懿有利,怎么办?当然是拖着不打了!倘若当年官渡之战时,袁绍能像司马懿这么做,曹操早就灭亡了。
总结:千年以来,被文人们控制的舆论都是倒向诸葛亮更胜一筹,认为他的失败完全是运气不好,是“天夺其魄”;但是究其根本,诸葛亮的失败是必然的,这不仅由于其个人能力,也是当时天下大势使然。诸葛亮的伟大,更多的在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道德情操,“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这是千古无双的。像康熙皇帝说的“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应该说,能力上是司马懿略高一筹,但是诸葛亮更加令人钦佩。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故事
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司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诸葛亮恢复中原的雄心大志,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手。诸葛亮一直打胜仗,很热闹,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
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闷族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
诸葛亮三出祁山与司马懿交战时,司马懿坚持守寨不出,持续了半个月,一直不跟诸葛亮交兵。司马懿熬得住,诸葛亮可熬不住,因为他粮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战速决。于是诸葛亮使了一个计谋,佯装拔寨退兵,以此引诱魏军。
第一次蜀军退出三十里下寨,张郃等将领提出追赶上去。司马懿认为诸葛亮退兵,绝对是诱兵之计,切不可上当。他说:“孔明必有大谋也,不可轻动。”十天以后,诸葛亮见魏兵按兵不动,又退出三十里下寨。
这时候司马懿仍然不主张追击,他亲自到前线察看诸葛亮退军势头,断定说:“此乃孔明之计也。”结果又过了十天,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
这时魏军将领们认为诸葛亮是使诈谋,用“缓兵之计,渐退入汉中”,因怕被别人耻笑,急于交战,张郃坚持要率兵追击,司马懿让他率兵打头阵去进攻,自己带兵在后面支援。
于是张郃等率兵追击诸葛亮,结果正中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败。退兵后,司马御薯懿下了死命令,说:“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他坚持自己这套软磨硬抗的战术,毫不动摇。
“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
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像曹操一样多疑,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多疑多虑,有时会贻误战机。
扩展资料: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邪郡阳都人。诸葛亮曾隐居在南阳,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之后出山助刘备占取荆、益两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主管一切政务。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五次出兵北伐,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是许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看《三国演义》或是京剧,他身着八卦衣,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气定神闲,谋划出空城计或草船借箭这样脍炙人口的妙计。但真正的诸葛亮不似京戏里面的倜傥,也没有《三国演蚂拆弊义》里的神机妙算。
《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
这就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一样了。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罗贯中所写的诸葛亮,更不是京戏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当年在刘备三顾茅庐做“隆中对”的时候,已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过鲁肃也看出了这情势。当时中原已经打了几十年的内战,而且刘备根本还没进四川,连荆州都还没拿到手,诸葛亮就可预见四川会属于刘备,所以也有人怀疑“隆中对”的真实性。
此外,两篇《出师表》,历史学家已考证出《前出师表》才是诸葛亮所作的,《后出师表》则有点可疑。《前出师表》中辈出的人才,到了《后出师表》时期已所剩无几了!
蜀汉之所以能在四川苦撑那么久,与孙吴、曹魏三足鼎立,不是因为四川人才出众,而是最初来自中原那批人的才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诸葛亮:拙于战略的行政长才
历史上诸葛亮、司马懿谁厉害?
对于这个题目,我的个人看法是,在政治上诸葛亮胜司马懿一筹,在军事上,司马懿和诸葛亮各有所长,在人品上,诸葛亮司马懿在同一个时间段,五十四岁前不相上下,但五十四岁诸葛亮完美的死了,而司马懿还活着去篡权,后期诸葛亮完胜司马懿。总的综合评定,诸葛亮胜过司马懿。
一、政治上。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先提出了《隆中对》得到了刘备的认可。然后,诸葛亮在政治人才匮乏的刘备集团占据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无论将来刘备集团发展如何,诸葛亮都是文官集团的首位。
而诸葛亮也在刘备手下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他镇守荆州、成都,保证刘备足食足兵,起到了萧何的作用。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受托孤重托,将当时的蜀汉危急形势稳定下来,在他有生之年,保持了蜀汉政局的稳定,发展生产,保障经济。并在此基础上训练简如出一支精锐的军队,五次北伐。虽然壮志未酬,但也令人敬佩。
司马懿也是被曹操几信悄次邀请才出山的。他在曹魏政权下,也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他先是尽心尽力的为曹操服务,拥立曹操自立,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在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阻止曹操迁都,建议利用孙权,显示了卓越的政治眼光。
然后又在曹丕政权下努力工作,曹丕说过,“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我往东,司马懿主西,我往西,司马懿主东,后又托孤司马懿,对他十分信任。
到曹叡一朝,君臣的关系更加亲密,在这一朝,司马懿开始掌握兵权。他擒孟达,拒诸葛,平辽东,为曹魏政权立下汗马功劳。曹叡临死时,再次把曹芳托孤给司马懿。
曹魏一直延续这他们的老办法,曹爽主军,司马懿主政。但司马懿略施小计,进行了高平陵之变,铲除了政敌,从此把曹魏政权抓在自己家族的手中。
从两人掌权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政治手段高超,做到君不忌臣不疑。而司马懿则是用一切手段,还险些被政敌干掉。在这方面,诸葛亮胜出。
二、军事上。
两个人的交锋主要发生在诸葛亮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期间。在这段时期,发生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故事。但是从军事目标来看,诸葛亮没有能够达成他的军事目标,而司马懿达成了。在这方面司马懿胜出。
诸葛亮的这两次北伐的目标是,摧破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关陇军事集团,进而进占曹魏的关中平原。而司马懿执行的是战前曹魏君臣制订的既定目标,进行战略防御,与诸葛亮对峙,利用诸葛亮后勤补给的困难,待诸葛亮粮尽退兵时伺机予以追击。
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军队,主要的优势在它的山地步兵上,缺陷是攻坚能力差,机动骑兵不足。在加上个人生性谨慎,不敢弄险,所以不能权变用事。诸葛亮不敢下关中平原一步,只是在山地丘陵地带打转。只是寄希望于引诱司马懿出战,让司马懿在不利于他的关陇骑兵的地形与之决战,进而在消灭司马懿的军队后再进占关中平原。
司马懿根本不会上这个当。他做好了一切准备,包括抢占渭南,进占北原。使得诸葛亮无懈可击。他说诸葛亮无勇,不敢依山而东。实际上是他故意给诸葛亮留下一条通道,让诸葛亮下关中平原决战。诸葛亮岂会上当?
就这样,双方就在对峙中结束了军事斗争。司马懿还趁机在对峙中除掉异己,牢牢掌握了关陇集团。这样,诸葛亮看作命根子的蜀军和司马懿看作自己的私人军队的关陇集团军队,就更没有交战的机会了。在这轮较量里,司马懿在军事和实权上都是净增长,司马懿胜出。
三、在人品上。
诸葛亮的人品无可挑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当权臣的时候,肯定会因滑咐渣为权力斗争去采取一定的手段,这无可厚非。权臣一旦失去权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杀身之祸,诸葛亮不会自取灭亡。在诸葛亮主政的时期,能够严守臣道,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已是中国的千古楷模了。
而司马懿,在曹叡朝以前,都是曹魏的忠臣。但随着权力的增加,不由自主的走上了权臣之位,最终司马家族取代了曹魏。这个转变也是让很多人始料不及的。人对他的诟病也尽在于此。如果他和诸葛亮一样只活五十四岁,他还可能是曹魏的忠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