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刘伯温推背图(刘伯温推背图预言2022)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刘伯温、诸葛亮、袁天罡、李淳风,谁预测未来更准确?

刘伯温、诸葛亮、袁天罡、李淳风这四个人,都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大牛,四个人都有预测未来的著作流传下来,诸葛亮的《马前课》,刘伯温的《烧饼歌》,袁天罡和李淳风的《推背图》,要说这四个人谁预测未来更厉害,我觉得袁天罡和李淳风应该更胜一筹。

诸葛亮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其智近乎妖,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内政外交,都足智多谋,在刘备三顾茅庐后,两人相谈甚欢,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诸葛亮的一番话让刘备有了以后的战略目标,就此促成了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诸葛亮的《马前课》是在军中闲暇时所作,以此示后人趋避之方,共有十四课,讲述了从三国时期至“大同”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卦象。

刘伯温在民间经常和诸葛亮相提并论,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在辅佐朱元璋的过程中,为朱元璋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使朱元璋最终夺取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刘伯温预言未来的书名为《烧饼歌》,是因为朱元璋在吃烧饼的时候正好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就想着试试刘伯温的本事,就将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住,等刘伯温进来后让他猜猜碗里面是什么拍腔,刘伯温捏指一算,算出是咬了一口的烧饼,朱元璋看刘伯温算的这么准就来了兴趣察备,于是就让他算算后世之事,自此就有了烧饼歌。

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人都是唐初时期的人,袁天罡是益州成都人,精于相术,帮人看相算命其准无比,那些达官贵人在没发迹前找他算败贺毁命,袁天罡都能准确说出他们将会做到几品官,在武则天尚在襁褓之时,袁天罡也给她算过命,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先叫两个儿子出来,袁天罡说这两个孩子官将到三品,看到武则天的姐姐说:“此女显贵,可是克夫。”

当时杨夫人给武则天穿着男孩子衣服,谎称武则天是个男孩,袁天罡看过相后感叹道:“如果是女子,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也。”

李淳风是岐州雍县人,精通天文历算,在太史局供职,唐太宗听到谶言:“唐三世之后,则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就召见李淳风,询问详情,李淳风指出这谶言是真的,唐太宗说:“那么把可疑的人都杀了,怎么样?”李淳风回道:“这是天命,无可祈禳回避,且王者不死,白白杀了许多无辜。”

并说此人老后会将政权归还李唐,太宗才作罢。

也是在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叫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人合作推算大唐运势,两人一起推演预测,以谶、颂和图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一推算上了瘾,从大唐一直推算到两千多年后,当李淳风推算到59象的时候,袁天罡推了一下李淳风的背说:“天机不可泄露,就推算到这里吧。”李淳风就将此事画作最后一像,共作60像。

要说这几个人的预测都很准,不过说到这几个谁历害点,因为袁天罡推了李淳风一把,这两人才停止继续推算,说明两人还有余力,而诸葛亮和刘伯温毕竟为政事所烦,对于玄学精力有限,诸葛亮没能统一天下,刘伯温没算到自己会被胡惟庸害死,而袁天罡则算到了自己死亡时间,勉强来比的话,是袁李第一,刘伯温第二,诸葛亮第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哪些不可思议的神奇预言家?

说到预言家不得不说袁天罡的《推背图》和刘伯温的《烧饼歌》。他们的预言和多都实现了,虽然不能说料事如神,但是这种预言能力也是让现代人一度怀疑他们是不是穿越了。

首先是袁天罡,他的《推背图》神奇的语言了唐朝的灭亡。甚至是准确的预测到了杨贵妃会死于马嵬坡。他在《推背图》中这样写道:"渔阳鼙鼓过潼关"这里面写的中历裂鼙鼓就是指安禄山了,这里暗含着安禄山要造反,并且会对唐朝的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历史也确实是这样,原本繁华的大唐就是因为安史之乱开始走向下坡路的。“木易若逢山下鬼,定於此处葬金环”这句话就是说杨玉环会在这次事件中丧命,那句“山下鬼”就是马嵬坡的嵬。这也就预测到了杨玉环要死在这个地方了。

而刘伯温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预言家。而他的卖闭预测书籍《烧饼歌》的名字由来就是因为他的能掐会算。刘伯温的才能在明朝的民间一直很响亮,但是朱元璋并不相信。他有次正在吃烧饼的时候,突然下面的人说刘伯温要求见,他这个时候就灵机一动想到了测试一下刘伯温的才能,看看他的预言是不是真实的。所以,他就把他正在吃的烧饼放在了旁边的小篮子里面,并且盖上了盖子,让刘伯温来猜。而刘伯温不仅猜到了正在烂袜吃的是烧饼,而且还猜到了朱元璋才刚刚吃了几口。这一下就让朱元璋对他是心服口服了。而在刘伯温的《烧饼歌》中更是预测了明朝晚期会被宦官专权,明朝的气数也并不会长久。甚至也有人认为其中一句更是预测到了明朝会被李自成所推翻。

综上所述,这两位神奇的预言家很多预言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一实现了,让现在的人看来也是很不可思议的。

历史中,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给世人留下了哪两大谜团?

一提起明朝的刘基即刘伯温,自然就会让人想起三国的诸葛亮,因他们实在太相似,都是军师,都有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之能;且都给后世留下了一本准确预测各朝大事的预言书,诸葛亮留下的是《马前课》,刘伯温留下的是《烧饼歌》。两人的不同之处可能只有这一点,就是:诸葛亮是三分天下,刘伯温却是一统天下。因而民间流传了这样一句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兄知山刘伯温。

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疑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但他留给后世的应主要是这两大谜团——

第一大谜团:刘伯温为何能未卜先知?

根据史籍记载,刘伯温的未卜先知之能大概可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对战场上的危险未卜先知,救了朱元璋一命。

有一次,朱元璋不听从刘伯温“以静制动”的规劝,亲自去增援安丰,后来果如刘伯温所言,被陈友谅乘机围攻洪都。不胜后悔的朱元璋对刘伯温说:“不听君言,几失计。”于是亲率兵将前往救洪都,在鄱阳蝴上与陈友谅进行激烈水战。朱元璋亲自督战,而正陪侍左右的刘伯温突然一跃而起大叫,让朱元璋赶紧更换战船,当朱元璋仓促换船后,还未坐定,原来的战船就被飞炮击碎了。可说是刘伯温临危前的未卜先知救了他一命。《明史·列传第十六》这样记载:“与友谅大战鄱阳蝴,一日数十接。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炮击旧所御舟立碎。”

其二,对未来的战争走向未卜先知,助朱元璋一统江山

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后,初次听说刘伯温之名,曾不惜钱财招揽,却被刘基拒绝,后经总制孙炎两次写信邀请,他才决定出山。其实这种“出山”的方式也是一谜,朱元璋出钱招不出,别人写信邀却出,为什么呢?难道是为了矫情欲表明自己的清高吗?

实情应非如此。当陈友谅攻陷太平,势力大涨时,朱元璋的众臣诸将多是提请“议降”或“议奔”,唯有刘伯温“张目不言”,于是朱元璋召刘伯温入内室问计。后来按计大破陈友谅的朱元璋想“以克敌赏赏基”,却依然被刘伯温拒绝。第一次拒绝可说是因“无功不受”,第二次已立下大功,却仍然拒赏,这就隐含深意了。或许刘伯温出山助朱元璋并不是为了功名利,而是因他早算出朱元璋是“天命之人”,他只是把出山助朱元璋成就帝业当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当初“韩林儿称宋”,朱元璋“遥奉之”时,刘伯温才“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也就是告诉朱元璋,他才是“天命之人”。

其三,对后五百年各朝大事未卜先知,留下极精准的预言书传世。

刘伯温所留下的预言书是《烧饼歌》。说来也颇有意思,史上有名的预言书好像起名都很随意。如三国的诸葛亮出征前爱在马前占卜,他的预言就称《马前课》;唐朝的李淳风在预测过程中因被人推背而停下,就叫《推背图》;而刘伯温的《烧饼歌》,却因进见正碰到朱元璋吃烧饼而得名。据《烧饼歌》记载——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朱元璋因见证了刘伯温未卜先知的神奇,就“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问刘伯温。《烧饼歌》就是在这一问一答中形成。刘伯温的回答一开始就充满玄机。譬如,朱元璋问:“朱家天下长享否?”刘伯温回答:“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这“万升山子万孙”就颇含玄机:明朝传到崇祯皇帝即亡,而崇祯是万历皇帝的孙子,这话似恭维,也似一语双关,隐含明朝只能传到万历之孙之意,因而刘伯温才感叹一切自有定数,何必多问?由此也可见刘伯温的智慧,既不冒犯朱元璋,又回答了他的问题,预言了未来。

刘伯温因得朱元璋赐免死金牌,开始大胆直言。于是,对后世一系列重大事件的预言就在君臣二人的一问一答中,如土木之变、宦官乱政、崇祯吊死、清军入关、汉人剃发、康乾盛世等。最后就形成了《烧饼歌》这本千古著名的预言书。而且看其形成的过程,显然是即兴之作,这更为刘伯温的未卜先知之能增添了神奇色彩。

刘伯温为何能未卜先知呢?这无疑是当世和后世人心中最大的谜团。从中国的历史看,知识的来源无非是这三种:一是天生,即生而神灵,生而知之,这一般只会在远古的圣人身上体现;二是天授或神授,如突然得神人传天书之类;三是经后天的学习。对于刘伯温的“未卜先知”,民间所流传的答案是第二种,即“神授”。

据民间传说,刘基有一次在山中独坐,突然发现山壁上有四个字:“山为基开”。意思是这座山为刘基而开。当刘伯温走上前,山真的突然打开一道石门。刘伯温举步进入,又走进另一道石门后,就见有一道士横卧在石床上,指着一本书。羡笑消刘伯温上前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道士一翻身,问:你对这部书有兴趣吗?如你明天能把书中内容背诵下来,我就将术数本领全部传授给你。因刘基记忆力惊人,第二天就将书倒背如流,所以他就得到这个道士的真传,成了未卜先知的神人。

第二大谜团:刘伯温是真死?还是假死?

对刘伯温的死,后世一直存在诸多争议,较有名的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被胡惟庸毒死;一说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死;一说是正常死亡即病故。前两种说法,曾遭人反对,认为以刘伯温未卜先知之能,怎么可能会被人害死?《明史》这样记载刘伯温之死:“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在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刘伯温死后安葬时,刘氏家族担心有人盗墓,便造了36座墓。送葬那天,用36具棺材来去穿梭以迷惑外人,然后才分批下葬。若按这种说法,刘伯温当时是真死?还是假死?都很让人怀疑。因用这么多棺材墓地迷惑人,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意,的确让人难辨真假。

那么,刘伯温之墓到底有没有36座?现在又发现了多少座呢?

据有关资料记载,现位于浙江文成县西陵村夏山的刘基墓,有一块刻着“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墓”的石碑,但这“西陵墓”原没有碑,这碑是刘基第二十世孙刘耀东于民国立的。据说他是根据《明史》中“公之子琏、仲璟,以是年六月某日葬公于其乡夏山之原”的记载,到西陵村夏山的山坡上找到了这块墓地,当时这墓已被人占为耕地,经多次对簿公堂后,才最终要回。因墓前无碑,他只好重新立碑。因而这“西陵墓”里葬的到底是不是刘伯温?无从考证。

除了“西陵墓”,还有人曾在国内发现了十多处疑似刘基墓的地方。如在西坑畲族镇黄坑村石马坟,有人发现了“明开国文臣刘公墓”的墓碑;而在文成县的黄坦、西坑、七甲寺等地,亦有人发现有刘基之墓,只是只有墓,没有碑,难以证明。后来有人在山西的平遥、江苏的苏州、江西等地,也看到过刘基墓。不过有人怀疑这些墓只是后人对刘伯温的怀念,刘伯温的真身墓应该在他的故里南田镇。

其实无论刘伯温当时是真死还是假死,都已无关紧要,因人毕竟总有一死,哪怕再神机妙算,再如何未卜先知,也不可能例外;至于他的真墓是哪个?我以为也不必太深究,因对后人而言,这些都已不重要,重要的应是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即刘伯温本身已成为中国文化的某种象征之一,包括他所留下的千古预言和诸多求解之谜。

刘伯温对魏忠贤的评价“八千女鬼乱朝纲”,如何理解呢?

这些所谓的谶语都是后人编造的,千万不可当真。八千女鬼乱朝纲,是江湖上流传的刘伯温的《烧饼歌》中的半句话,整句话是: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其中,“八千女鬼”是拆字谜,即大太监魏忠贤的“魏”字。

我们现在知道,魏忠贤把持的阉党集团,是葬送大明江山的重要推手之一。所以说,明初的刘伯温,可谓是神机妙算了。其实,魏忠贤原名叫李进忠,呵呵,刘伯温怎么没有算出来呢?

不过,这些个情节、诗词和谶语,都是后人有意编造的。因为,游走在江湖之上以算命为生的“半仙”们,需要营造一些惊世骇俗的神秘气氛。否则,如何挣钱呢?

《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不过,自古以来,那些江湖术士就利用《易经》的玄理来算命或者堪舆。这种行为,只是对《易经》的一种应用。并且,其中夹杂私货,糟粕众多。

我之前在文章(大家如何看待《推背图》?)中说过,《推背图》是谶纬之书,同样,刘伯温的《烧饼歌》也是。并且,《烧饼歌》还有抄袭之嫌。

抄谁的?抄袭诸葛亮的《马前课》,或者,《马前课》抄袭《烧饼歌》。当然,《马前课》也是所谓的谶纬之书,也是后人编造的,也当不得真。《马前课》的第一课,是这样的:

无力回天 ,鞠躬尽瘁;阴居阳拂 ,八千女鬼。

解曰:诸葛鞠躬尽瘁而死,后来蜀汉后主降于魏。

你看看,《烧饼歌》说的是姓魏的魏;《马前课》说迟巧的是曹魏的魏。然后,给出此种预言的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绝顶聪明甚至可以呼风唤雨的“高人”。

假托名人之语,可以把百姓唬的一愣一愣的,这就是此类书籍大行其道而想要达到的目的。

为什么说不知道《烧饼歌》与《马前课》谁前谁后呢?因为,编写的年代与历史人物的新或者旧,并无必然的先后次序。

另外的例子就是《推背图》了,其背景选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年代,也是声称,李世民委托当时知名的二位道士所作。其实,这些东西的可以自圆其说的套路,都是差不多的。

从《马前课》,到《推背图》,到《烧饼歌》,都是江湖骗子手上的码腊键道具。现在的我们,读读无妨,切不可沉溺其局闷中。

书中内容成谜,一个烧饼引发的古代奇书是什么?

书我们之前讲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预言术《推背图》,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另一部与《推背图》齐名的预言书,这部书就是所谓的《烧饼歌》。

《烧饼歌》的作者是谁?他的内容是真实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烧饼歌》名字由来很有趣,据说它的作者是明初的名臣刘伯温。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吃烧厅雀饼,恰巧刘伯温拜见,朱元璋便用碗盖住烧饼,令刘伯温占卜为何物,刘伯温一眼便看穿。

朱元璋十分惊喜,于是又命刘伯温预测明朝国运。刘伯温就为明朝卜了一卦,得出了一番结论。朱元璋与刘伯温君臣一问一答,道出了几千年的未来历史,这段对话就被命名为《烧饼歌》。

《烧饼歌》的内容其实是围绕治乱循环所讲,假如说《推背图》更注重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那么《烧饼歌》则更加倾向于历史大势的发展,其中有明显的胡汉之防,夷夏之辨。

比如说《烧饼歌》中朱元璋屡次问到刘伯温胡人气数的问题,这种风格倒也符合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历史背景。

但是问题在于刘伯温真的能有能力预言未来吗?在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一样,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是神机妙算无所不知的半仙。

但历史上的刘伯温并不是这样的,刘伯温真名刘基,是元末明初人物。他元末官宦家庭,后来投靠朱元璋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

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并没有达到诸葛亮在蜀国那样“一人之下渗伏漏,万人之上”的地位,他当时虽然位列公侯,但却遭到胡惟庸等人的排挤迫害,据说他最后是被排挤至亡。

从真实历史来看,刘基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透天玄机的能力,因此《烧饼歌》的作者本身就要存疑。

而从朱元璋与刘伯温对话的内容来看,其中也有很多的疑点。比如对于明末李自成的崛起以及满清入关的预言,多半是事后编造,并非事先预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上很多所谓的预言书如《烧饼歌》《推背图》《诸葛亮马前课》《梅花诗》等等,他们很多都是相互参考互相借鉴的作品,以至于究竟谁先谁后至今都难以考证。

所以《烧饼歌》与其说是一部预言书倒不如说是后世文人假托刘伯温之名,抄录的一些前代所谓预言书的一个会集本。

对于中国古代的预言书,我们应该批判的看待,那是那个时代下的必然产物,古今中外都有类似于“天启”“谶言”“预言”的东西存在,这是在科学技术不够丛烂发达,生产力落后的时代特征,非中国古代独有。

相关阅读

  • 椭圆周长(椭圆周长在线计算)
  • 早安努力的句子
  • wii价格(wiiu发售价格)
  • 于莉(于莉红)
  • 什么木质手串最好(什么木质手串最好看最值钱)
  • 努力学习句子经典语录
  • 观沧海全文赏析视频
  • 激励人学习的句子简短
  • 飞字笔画(飞字笔画名称)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