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辛稼轩——男儿到死心如铁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江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词,它的作者是赫赫有名的辛稼轩。在宋代词人里,辛弃疾无疑是一个异类。这种异类首先是在身份上。宋代的著名词人里达官显宦不少,如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赵鼎等人皆是如此,但却鲜少有人真正统领过军队,数来数去,也只有范仲淹、岳飞、辛弃疾这几人。有过军旅生涯的作者,他们的词一般都会显得气势豪迈、境界开阔,休说岳飞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就是被西夏称为“小范老子”的范仲淹所写的军旅词如《渔家弊岩粗傲》等也显示出了战场上的豪情。这种异类还在于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上。一般来说,抒情主人公形象基本可以映衬出词人自己的性枣宽格特征,李清照词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和租镇“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惆怅,苏轼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都是词人本身性格的写照,稼轩词也是如此。他第一次在宋词中塑造了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而且这种英雄还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又激情澎湃的,这是以前的宋词中所没有过的。
严格来说,豪放词派中虽然苏辛并称,二人词风相近,但辛弃疾的词境更加雄豪恢弘,词的艺术方面也更加炉火纯青。辛词以前所未有的雄豪之气和豪放阔达的艺术境界吸引着后世的词人,因此在南宋自发形成了一个“辛派词人”,但无论是刘克庄、刘辰翁还是陈亮,他们学稼轩词却只学到了其雄豪,而忽略了其蕴藉,因此难以达到辛弃疾的境界。
辛弃疾能写出这样的豪放词自然是由他的心境决定的。辛弃疾曾经有过统帅大军的经历,就像他自己在词中说的“壮岁旌旗拥万夫”,也是五十人独闯五万大军斩将的猛将,可自从回到南方后,南宋朝廷早已失去了北伐的雄心,朝廷对他的任用,也只是不时令他去镇压农民起义或者练兵,待到问题解决,他便又一次被革职,于是他一次又一次赋闲,赋闲时间最长的一次长达十年。因此稼轩词中既有壮怀激烈、慷慨激昂的战场上的英雄气概,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有怀才不遇的忧伤,如“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稼轩词中,也有叙述田园风光的词作。这样的一些词作,就来源于他长期赋闲的经历。在长期的赋闲时间里,辛弃疾生活在农村,与农民朝夕相处,创作了许多清新的田园小词,这些词中透露出的是闲适和幽默。稼轩没有苏轼那般真正看开了的豁达,他的闲适和幽默更多的是苦中作乐,是百无聊赖之际生活的一点调味品,但这样的一些田园小词,也写得极为清新活泼。稼轩写词不拘一格,俗字俗语皆可以入词,我们因此也能感受到其中独特的魅力。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清新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闲适再到“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的幽默,稼轩在赋闲的这段日子里苦中作乐,看起来似乎确实沉浸在了这样的日子里。
但是稼轩始终是一个英雄,一个战士,他的志向是“整顿乾坤”,是“看试手,补天裂”,他的一生正可以用那句“男儿到死心如铁”来概括。在漫长的赋闲生活中,他与好友陈亮互相唱和,这些唱和的词作无不表现出两个人的报国壮志。他与陈亮的唱和词中,称赞陈亮“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说他们就像是那无人问津而最终累死在盐车下的千里马。陈亮陈龙川也和辛弃疾一样是一位英雄豪士,他曾在词中借六朝事批评南宋当政者,所谓“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他痛斥当权者只知为自己谋取利益却不懂得为国家着想。有这样一位意气相投的朋友,辛弃疾心中的苦闷和豪情都找到了可以诉说的对象。
辛弃疾最终还是没能等来大用的那一刻,老死于家中,据说在他死前,他仍然高呼“杀贼”而不止。这一幕让我想到了两宋之交的老将宗泽,他被金人尊称为“宗爷爷”,威震敌国,最终夙愿未成而死,死前高呼三声“过河”。还有终生难忘北伐的陆游陆放翁,他在死前也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也许这样壮志未酬的悲剧英雄,他们的结局都是相似的,他们或许生前难以实现自己的壮志,但他们的事迹以及他们的诗句,千百年来一直在激励着无数的人们,他们的精神也早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魂魄中,始终不曾消散。
辛弃疾叫辛稼先还是辛稼轩?
后者。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戚老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做清。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高胡升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稼轩是不是辛弃疾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扒蚂知之称。与苏物蚂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春消。
辛弃疾简介资料
辛弃疾 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如轿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扩展资料:
辛弃疾 诗词作品:
1、《青玉案·元夕》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亩陆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迅橡顷壁》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4、《清平乐·村居》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战苦,扬州一带遭荼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辛弃疾
荐读: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
宋•谢枋得
稼轩字幼安,名弃疾。列侍清班,久历中外。五十年间,身事四朝,仅得老从官号名。稼轩垂殁乃谓枢府曰:“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自甲子至丁卯而立朝署四年,官不为边阃,手不掌兵权,耳不闻边议。后之诬公以片言只字而文致其罪,孰非天乎?嘉定名臣无一人议公者,非腐儒则词臣也。公论不明则人极不立;人极不立则天之心无所寄,世道如之何。
枋得先伯父尝登公之门,生五岁,闻公之遗风盛烈而嘉焉。年十六岁,先人以稼轩奏议教之,曰:“西汉人物也。”读其书,知其人,欣然其执节之想。乃今始与同志升公之堂,瞻公之像,见公之曾孙多英杰不凡,固知天于忠义有报矣。为信陵置守冢者,慕其能共人也;祭田横墓而叹者,感其义高能得士也;谒武侯祠至不可忘,思其有志定中原而愿不遂也。有疾声大呼于祠堂者,如人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更不绝声,近吾寝室愈悲。一寺数十人,惊以为神。
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棚岩所学皆圣贤之事,朱文公所敬爱,每以“股肱王室、经纶天下”奇之,自负欲作何如人。昔公遇仙,以公真相乃青兕也。公以词名天下。公初卜,得离卦,乃南方丙丁火,以镇南也。后之诬公者,欺天亦甚哉。
二圣不归,八陵不祀,中原子民不行王化,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公有鬼神岂能无抑郁哉。六十年呼于祠堂者,其意有所托乎。枋得倘见君父,当披肝沥胆以雪公之冤,复官,还职,恤典,易名,录后,改正文传,立墓道碑,皆仁厚之朝所易行者。然后录公言行于书史,昭明万世,以为忠臣义士有大节者之劝。此枋得敬公本心,亲国之事,谈判所以为天下明公论、扶人极也。言至此,门外声寂然。枋得之心改有契于公之心也。以只鸡斗酒酬于祠下。文曰:
呜呼,天地间不可一日无公论,公论不明则人极不立,人极不立天地之心无所寄。本朝以仁为国,以义待士夫。南渡后宰相无奇才远略,以苟且心术用架漏规模,纪纲、法度、治兵、理财无可恃,所恃扶持社稷者惟士大夫一念之忠义耳。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谈纳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谈判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无位,尤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仇必不复,大耻含和没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
辛稼轩逝世810周年:男儿到死心如铁
苏 东坡人人都爱, 然而,如果让我选出一个史上最爱的词人, 我选辛稼轩。
“词中之龙”,“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史上如此评价他,已成定论。
是的,宋词的最强音,舍稼轩其谁?
( 114 0. 5.28-1207.10.3 )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后人常以“苏辛”并举,若以东坡比太白,则可以稼轩比子美。
东坡仙才,史无二例;稼轩雄才,如鲸吞海。
乌台诗案后,东坡屡屡遭贬,转而向出世,常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之叹。东坡的出世之念,可以当真。
辛弃疾则不然,从中年开始,屡屡迁任、遭贬,也有“我愧渊明久矣”“素壁写《归来》”之句,但也不过是不见用的几句牢骚而已,稼轩的“归来”之思,却不可当真。 在他最深的梦里,念念不忘的还是“了却君王天下事”,是“男儿到死心如铁”!
年少也爱苏东坡,年纪愈长,愈爱辛稼轩。
东坡喜咏周公瑾,因欣赏他那“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之风;
稼轩必称孙仲谋,因追慕他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王霸之气。
有此胸襟气魄,才堪当“词中之龙”。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23岁时,辛弃疾甫一登场,就出手不凡,做了一件威震金朝的大事: “赤手领五十骑,缚取手如耐于五万众”,于千倍的敌军里,把叛徒张安国劫出,押回建康,斩首示众。
此举震金人肝胆,壮宋人声威。
难以想象,像稼轩这样的军事奇才,若得朝廷所用,将会在北伐抗金上取得多大的成就。
后来辛弃疾回忆此事,便成了那首传诵千古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然而辛弃疾因有过人的才华,遭到了朝中佞小的排挤,加之宋君本无北伐之意,淳熙初到淳熙九年, 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他的职务调动了十一次。 其中在湖南安抚任职时间最长,也不超过一年半。而朝廷如此频繁的调动,只为一个目的: 让辛弃疾不能在任职上有所建树!
真气炸人也!这样的朝廷不亡,天理何在?
无奈,辛弃疾只能寄一腔幽愤于词章: “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
然而这位英雄所忙之事,不是疆场试剑,却是被往来调任,思之怎不令人怒发冲冠?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稼轩,本是辛弃疾罢官居带湖时,为他的房舍取的名字, 《宋史·辛弃疾传》:“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历田为先……故以稼名轩。”
后来,“稼轩”便成了他的号,叫响了数百年。
当时,同属于“辛派词人”的刘克庄便在《辛稼轩集序》中说: “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稼轩之前未有,稼轩之后无继。苍生以来,一人而已。
千载之下,此说犹为公论。
辛弃疾是南宋文坛当之无愧的盟主,在当时,他毕春的身边就聚集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文人,陈亮、刘过、陆游、刘克庄……驰骋疆场者有之,以笔代剑者有之,而作为领袖的辛弃疾每次 “挥毫未竞而客争藏去”。可想,没有辛弃疾的南宋文坛将会有多落寞。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鲁之孔丘,楚之屈原,汉之史迁,唐之杜甫,宋之稼轩。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除了赫赫武功外,辛弃疾有《美芹十论》,也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军事著作。十论之中, “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为” ,对敌我都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可惜不为南宋朝廷所用,辛弃疾一片拳拳赤子之心付之东流。
除《十论》外,辛弃疾尚有《九议》,明之乱之道,陈攻伐之术。
数百年后,郭沫若为辛弃疾墓写过一副挽联:
“铁板铜琶,继橡纳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前者继东坡而豪迈过之,后者为稼轩所独有。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辛弃疾年少时于同乡好友党怀英同事师傅刘瞻。学成之后,二人以蓍草卜仕途,党怀英得坎卦,坎为北,故而留事金;辛弃疾得离卦,离为南,故而浩然南归,举旗抗金。
“南辛北党”并称于世,二人皆有王佐之才,又分别为南北两朝文坛领袖。然党怀英入北后得金主重用,使之任翰林学士承旨,执掌国家机要;辛弃疾却备受南宋朝廷猜忌打压,大鹏垂翅,一生未得高飞。
党怀英并非不心怀天下,只是他看到了南宋朝廷从内部已经坏掉了,颓势如大厦将倾,而北金慕汉化,重儒生,因此他选择了一条比辛弃疾更为好走的道路。
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南宋北金,同为中国,二人各为其主, 各逞其才, 各酬其志,如斯而已。
南辛北党也未必就是两人。
1207年,辛弃疾67岁,朝廷急召他赴临安挽救颓势,而此刻辛早已忧病交加。10月3日,辛弃疾溘然长逝于铅山居所。他死后,朝廷为之赠少师,谥号“忠敏”。
1211年,党怀英77岁寿终正寝,逝世后埋葬于奉符城党家林,谥号“文献”。
谥号为盖棺定论的评价,古人尤为重视,而光从谥号来看,“文献”就比“忠敏”高出许多。
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
闻到辛弃疾死讯的陆游,吟出 “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遽已归荒墟” ,悼念这位至死不忘北伐的挚友。
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的李清照,有诗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此句赵明诚不足以当之,南宋君臣不足以当之,辛稼轩可当之无愧。
生的壮烈,死的凄凉——这是命运对一生铮铮铁骨,志在“补天裂”的辛弃疾最大的不公;
人中之虎,词中之龙——在后人心中,辛弃疾到底盖过了党怀英,盖过了南宋朝廷佞小,这是历史最大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