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朱自清简介
- 2、朱自清生平简介
- 3、朱自清的生平简介有哪些?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扩展资料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表现
1、言志表意散文。言志表意类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
2、览胜记游散文。《踪迹》、《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览胜记游的散文名篇。朱自清览胜记游散文兼顾并举则数重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
3、书怀抒情散文。朱自清怀念家人友朋的书怀抒情散文有《背影》、《给亡妇》、《儿女》、《哀韦杰三君》、《怀魏怀青君》、《我所见的叶圣陶》等。
4、感悟觉世散文。朱自清还是一个不断思索着现实人生的现代作家和教育家,他每每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与读者共正首分享。他笔下的人生感悟,扎实而不玄虚,真切而不做作,常常将觉悟到的宝贵的人生奥秘,通过语言文字搭建的话语平台,尽量地向读者展示出来。
5、指摘时弊散文。盯衡朱自清在性格上是一个较为平和的人。他对时事政治往往尽量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时势有时候也会逼着平和的人写出“浮躁凌厉”之文,在这些文章中表达了朱自清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自清
朱自清生平简介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代表作《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拓展资料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桥茄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追求刹那问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小满。
但作者毕竟小是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小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他却又释然。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作者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纳陵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流连在无边荷塘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意境美。
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例如他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秦淮河月景的描绘:“那晚月儿已瘦却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似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是一条随意画的小规则的画线。”
这一段,既有近物的细致刻画,也有远景的淡淡勾勒,而这一切又是为了突出画面的主体-月儿,为了写出秦淮河上独特的月景。从形态、精神两个右面,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像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色彩淡雅,画面优美。
更可贵的,敏缓这并非是客观描绘,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朱自清似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画面里去了,在那里寻找到了寄托。朱自清要求文学语言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要“变故为新”。所以他的散文语言读起来使人感到朴实、自然而又清新,但写景抒情又小失细腻生动而有一种诗味。
朱自清的生平简介有哪些?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原名自华,号秋实,投考北大改名自清。1920年北大哲学系毕业,参加五四运动,教中学教了五六年,1925年任清华中文系教授,做过系主任。1931年留学英伦,漫游欧陆,次年回国,回清华。抗战爆发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胜利后回北平清华,1948年8月12日因胃谈逗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代表作品:《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扩展资料: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五十一岁死于严重的胃溃疡,有个人写文章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重病是真的,拒领面粉也是真的,是气节,说朱先生穷得饿死,太简单了,这里另有故事。
国共内战时,物价飞涨,大米白面贵得惊人。国民党为了照顾这些大学教授的生活不受影响,给他们配发了一个特供证,价钱要比市价低很多。吴晗组织北大清华教授签名抵制内战等民主活动,朱自清积极参加。
这回吴晗又组织了一个抵制特供制度,到了朱家,这时,朱自清胃病已经很严重了,身体虚弱,只能吃些细粮,一吃粗粮就吐。吴晗来了,还没说完来意,朱就签了字,让孩子马上把那个特供证取出来,交出去了。
稍有常识的人誉慧都知道,胃溃疡这种病对饮食讲究多,稍不注意,就会呕吐,使胃大受折磨。朱自清日记也证明了这一点。翻开他1948年日记,我们没有看到他为食物短缺而苦的记载,相反,多的倒是下面一些文字:“饮藕粉少许,立即呕吐”。“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拒绝了特供,不能吃粗粮,没有细粮后,朱自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直到饿死。
当年吴晗找了很多人参加他的签名活动,有些人家根本不让进门庆侍答,说家里有孩子,不能参加。最后参加签字的大约有一百多人,只有朱自清饿死了,其他人因为能吃粗粮,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