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孔子的生平简介是什么
- 2、孔子的个人简单介绍
- 3、孔子的介绍
- 4、孔子介绍
- 5、介绍一下孔子
- 6、孔子的资料简介10字
孔子的生平简介是什么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 教育 家、大 政治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孔子集华夏上古 文化 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开创了一个思想核心为“仁”和“礼”的思想学派。孔子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以子为姓,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孔子从小就刻苦好学,从他在已经是家喻户晓誉帆的老师时却还是认为自己的学问不够,选择不远千里地前往洛阳拜老子为师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对追求学问的热衷。孔子曾带领他的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以增加自己的学识和见闻。晚年时期回归后,孔子仍旧继续他讲学事业,培养学生,同时他还庆枯雹对六经等古籍进行整理和修订。而世人皆知的《论语》不是孔子自己所著,是由他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成的,书中有不少可供人学习的孔子 典故 或孔子的言行。
孔子是哲学思想上的大家,他崇尚仁义、礼乐,提倡德治。在推崇人道精神的同时,孔子还注重建立制度以维持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了利与义之间要更为重视道义的义利观念,以及重视民生,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除了在道德和经济方面,孔子在其他领域比如 旅游 方面、艺术方面等都有一定的思想成就。而这些使孔子成为伟大思想家的同时,也对中国 传统文化 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平 事迹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关于他的祖先,曾是宋国的贵族,那时由于遭到遭难,迁居到鲁国。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他一生的教育全靠自己自读自修,好学的他还拜了好多个师傅,所以不论是 礼仪 还是音乐、 射箭 ,他都是样样精通。
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没有较多的贡献,年轻的他做过微不足道的芝麻小官,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才当上了鲁国的宰相一职。可惜光景不长,由于政治上 意见 不统一,于是一气之下就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近十年的时间才回到鲁国,埋头于讲学和正立古书籍。
他的思想核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同时提倡“爱人”,要求统治者相亲相爱,爱惜民力。其次,还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之后周朝就利用这“礼”的原则来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级的典章制度。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在教育这方面,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推出私人讲学的风气。还提出“有教无类的 口号 ”,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今天的教育意义是极其大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身为教育家的名声与作为思想家的名声一样大,他是我国 历史 上第一个为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还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他还强调作为学生就应该保持认真努力的 学习态度 ,虚心向学,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 复习 早败锋已学过的知识,毕竟温故而知新。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仅靠老师的教导,老师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还是个教育家。他广收学生,据说门下弟子有三千。他通过跟学生聊天以及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施行教育。孔子在作为老师时,还以身作则,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榜样,供学生学习。也正因为孔子正确合适的教育方法,使他培养出众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猜你喜欢:
1. 孔子人物生平介绍
2. 孔子生平事迹
3. 孔子生平事迹
4. 圣人孔子的生平事迹
5. 孔子生平故事
6. 后人对孔子的尊称是什么
7. 孔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的个人简单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圆模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备腔衫。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里面宣扬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仿腔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2、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的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巧铅山“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他重视道德孝中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求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
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他激闹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介绍
分类: 教育/科学 科学技术
解析:
孔 子 简 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家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征在,态团生孔子。
【 生平 】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帆做橘“父母之邦先至卫国 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胡液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 孔子身世 】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 孔子哲言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介绍一下孔子
更新1:
短讲模式!
我只系揾到尼d 孔子简介 孔子姓孔,名丘,号仲尼;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母亲姓颜名征在。两人年纪相差很多。据说,叔梁纥娶颜征在时,已是64岁的老人了。而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 为什么孔子名丘号仲尼呢?据说,他母亲征在为了想生儿子,曾在丘尼山上祷告上苍,后来生下孔子,她就给儿子取名为丘,号叫仲尼。另一个说法是:孔子头顶很大,中间凹下,形状像小山丘,所以取名为丘。 孔子家境贫穷,长大之后,在鲁国当差,管理仓库,后来做到「司空」。他身长九尺(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短许多),人们都管他叫「长人」,以为他和别人不一样。 鲁哀公十四年(西元前 481年)春天,在大野打猎,叔武氏的车夫打死了一只野兽,他以为这是不吉利的预兆;孔子一看,说道念枯:「这是麒麟。」鲁君才把它取回去。等到孔子看到麒麟之后,他知道到自己离死期不远了,于是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的路走完了。」然后,对弟子们言道:「没有人知道我呀!」子贡问孔子:「为什么老师说『没有人知道我』呢?」孔子答道:「我不埋怨上天,也不怪罪别人; 我在面学习,上面通达天命。知道我的是老天爷吗?」 有一天,孔子自言自语的说道:「罢了,罢了!一个君子就怕死了以后,后世的人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我的为政之道没能行得通,我怎么才能够让后世知道我呢?」于是他根据历史的记载,著了春秋这本书,从上古鲁氏者隐公开始,直到哀公十四年,一共包括十二代君主。主要依据鲁国的历代大事,对周朝表示亲善;文字写的很简短,可是事情讲得却很广博。以前,吴国、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可是春秋却贬称为「子」;当年践土之会,实际上是诸侯召会周朝天子,春秋为了避讳这件事,不说践土之会是诸侯们召周朝天子,而说「天王狩于河阳」。这样的例子,春秋写的很多;孔子站在他拥护周朝的立场,对于该批评或者责备的,他绝不放松;他这种做法可以使得后来想当国王的人有所警惕。所以历史家们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意思是;春秋这本书主持正义,如果这种精神被人接纳,那么,天下造反的大臣和盗贼们都会害怕的。 过了一年,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死了,孔子悲伤过度,也病倒了。子贡去看老师,孔子正扶著拐杖在门口散心,看见子贡来了,就说:「赐啊!你为什么来的这么晚呀?」说著,孔子就长叹一声,然后轻轻的唱道:「泰山坏了!梁柱断了,哲人(聪明智慧的人)完了!」唱完,眼泪流了下来,然后对子贡说道:「天下不走正道,紊乱太久太久了。没有人相信我的话。夏朝的人葬在东边,周人葬在西面,殷人葬在两柱的中间。昨天晚上我梦见我坐在两柱之间被人祭奠,我该是殷人吧!」七天之后,孔子死了,享寿七十三岁;那年正是鲁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年)。孔子葬在鲁城以北泗水北边,弟子们都穿孝三年,三年之后,大家纷纷握手告别,只有子贡留在墓地,又守了三年孝,然后才离开。 弟子们和鲁人有一百多家都在孔子墓附近住下,他们管这一代叫孔里。鲁人每年都按时祭祀孔墓,世世相传,从不间断。读书人和学者们也到孔墓去讲学或举行会谈。孔墓占地一顷,孔子当年居住的地方,后人把它改修成庙宇,里面陈列著孔子的衣冠、琴、书和车(这就是后来的孔庙)。崇拜或敬仰孔子的人都到那里祭祀,世世代代,直到今天。 孔子之为人 孔子对乡亲邻里们非常和善,对宗庙(祖先祠堂)和朝廷非常尊敬谨慎,和大官谈话的时候,态度非常端正,和小官讲话的时候,态度非常温和。吃饭的时候,孔子也有讲究:鱼肉不新鲜,或者肉切的不对,他歼高薯不吃;如果座位没有摆正,他不会坐下;如果一个家中有丧事的人坐在他的旁边,那么孔子总是吃不饱的。如果有一天,听见有人哭,孔子就不会唱歌或弹琴。看见一个瞎子或者带孝的人,哪怕是个小孩子,孔子的脸色也会改变的。孔子说过:「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总有优点,我可以学习)。」 孔子最忧虑的有四样事:一是品德不修养,二是学问不讲求,三是仁义不模仿,四是坏事不悔改。换句话说,一个人必须培养自己的品德,必须学习知识,必须和仁人义士站在一边,而且必须改过自新。 有四样事,孔子绝对不讲,就是;怪(怪事)、力(暴力)、乱(叛乱)、神(鬼神);因为这四样对教化(教育感化)的工作毫无帮助。
孔子出自 *** ,自由嘅百科全书跳去: 定向
揾嘢 图片参考:bits.wikimedia/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先师孔子行教像,系唐朝画家吴道子所画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鲁(而家嘅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嘅思想家同教育家。佢系由汉代起中华文化嘅主流学说儒家嘅创始人,孔子同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同朝鲜等周围国家有深远嘅影响,后世尊佢为万世师表。生平 [编辑]孔子山东人,祖先商朝贵族,周朝𠮶阵做大夫,但到咗佢𠮶代,家族就式微。孔子亚爸系叔梁纥,好老先至生咗孔子。三岁𠮶阵叔梁纥过咗身,孔子就一直跟住阿妈生活。孔子后生𠮶阵曾经做过官,主要系管理仓库,生活鬼咁艰难。佢就喺呢个时候发愤读书,三十岁左右就开始收徒。相传佢有弟子三千个。35岁𠮶阵孔子走到齐国,本来齐王睇起佢,但冇封佢做宰相。孔子就返番鲁国讲学。其后孔子又俾鲁国起用,曾经同齐国齐景公会于夹谷,成功攞番鲁国嘅汶阳。之但系孔子同鲁国国君不时有意见,于是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但系都冇受到重用。到咗七十岁孔子俾鲁国请返去,但一样冇受到重用。孔子就喺呢段时间整理典籍。5年后孔子逝世。 考 [编辑]↑ 孔子嘅姓「子」并非「孔子」嘅「子」。孔子先祖系商朝贵族,而「子」乃商国姓。古代「姓」和「氏」系两个不同嘅概念,请参阅呢篇文章家世同生平章节及姓氏一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鲁(而家嘅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嘅思想家同教育家。佢系由汉代起中华文化嘅主流学说儒家嘅创始人,孔子同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同朝鲜等周围国家有深远嘅影响,后世尊佢为万世师表。生平 [编辑]孔子山东人,祖先商朝贵族,周朝𠮶阵做大夫,但到咗佢𠮶代,家族就式微。孔子亚爸系叔梁纥,好老先至生咗孔子。三岁𠮶阵叔梁纥过咗身,孔子就一直跟住阿妈生活。孔子后生𠮶阵曾经做过官,主要系管理仓库,生活鬼咁艰难。佢就喺呢个时候发愤读书,三十岁左右就开始收徒。相传佢有弟子三千个。35岁𠮶阵孔子走到齐国,本来齐王睇起佢,但冇封佢做宰相。孔子就返番鲁国讲学。其后孔子又俾鲁国起用,曾经同齐国齐景公会于夹谷,成功攞番鲁国嘅汶阳。之但系孔子同鲁国国君不时有意见,于是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但系都冇受到重用。到咗七十岁孔子俾鲁国请返去,但一样冇受到重用。孔子就喺呢段时间整理典籍。5年后孔子逝世。
孔子的资料简介10字
孔子:哗散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乱晌氏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谨坦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扩展资料: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