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怀良亲王(怀良亲王视频)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代所称的“日本国王”是什么?是天皇?

“日本国王”其实是中国古人对日本掌权者液源的称呼,这个称呼的对象并不一定是天皇。在中国古代,古人对日本的称呼是“倭国”,日本人则被称呼为“倭寇”。闹困态与此同理,日本的领导者就被中国古人称呼为“倭王”。这个称呼一直使用到唐朝,之后中国人对尺枯日本领导人的称谓便变更为“日本国王”。“日本国王”这个称呼自此以后便一直沿用了下来,直至清朝时期才停止使用。

虽然中国朝廷一直使用“日本国王”来称呼日本领导人,但是实际上它所指代的对象并不统一。毕竟日本内部的统治斗争也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在幕府时期日本天皇其实有名无权,真正掌权的是幕府将军。介于这个因素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的“日本国王”都是日本天皇。其中在元朝时期,在忽必烈写给日本的国书中所提到的“日本国王”指的是天皇。

中国进入明朝之后,同个时期的日本正好是南北分裂时期。这个阶段的日本虽说有两位天皇,但是他们都没有太多实权,幕府势力凌驾于皇权之上。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曾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对明朝“俯首称臣”。当时派出的明朝使者到访的是南朝,接待他们的人则是怀良亲王。这位怀良亲王在得知明朝使者的来意之后十分不开心,于是就将他们都给杀了。

后来怀良亲王受到幕府打压,而幕府则有意向对明朝朝贡。但是明朝却认为幕府并非正统,所以并未答应。日本幕府不愿就此放过与明朝贸易的机会,于是便将朝贡名义从“日本征夷将军”改为“日本国王”。之后足利义满便被朱棣册封为“日本国王”,但是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将军。自此以后,以“日本国王”名义与明朝往来的日本领导人就都是幕府将军,而非天皇。待日本的德川吉宗掌权之后,“日本国王”这一称号便被给予废除。

怀良亲王与朱元璋决裂,为什么日本人还要向大明进行朝贡呢?

怀良亲王与朱元璋决裂,日本人还要向大明进行朝贡是因为日本人垂涎明朝发达的经济,想要获得更多的赏赐,同时还有一些从事贸易的日本倭寇商人,打着朝贡的名义来逃避惩罚。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彼时的日本正处于国内动荡时期,这就导致了有很多武士被迫成为浪人,在中国沿海从事打家劫舍的行当,这些人被我国成为倭寇,由于这些倭寇经常来如影去如风,而且没有固定的基地,单兵作战力还比较高,所以沿海地区深受困扰,明朝发现之所以倭寇如此猖狂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政府采取了默许的态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派使臣前往日本进行交涉,没想到日本人不识时务,九州岛的统治者怀良亲王甚至不承认明朝的地位,还将派去的使者杀害了,这样的行为使得朱元璋大怒,干脆直接断绝了跟日本的外交关系,可是日本人在之后居然舔着脸来朝贡,下面就来说一说日本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想要获得不菲的赏赐

由于当时的明朝或亮培位居中原大地衫唯,被称为天朝上国,周围藩属的国家定期朝贡明朝之后,都会获得远多于朝贡的赏赐,可能日本人也眼红这些赏赐,毕竟当时的日本属于穷山恶水,也没有太多的自然资源,所以打着朝贡的名义讨要赏赐,只不过被朱元璋拒绝了。

二、打着朝贡名义逃避惩罚

当时沿海也有一些靠着打家劫舍生活的倭寇,这些倭寇被明朝的士键孝兵捉住之后,可能会谎称是来朝贡的,由于这些人没有随身携带官方文件,这种情况的几率非常大。

你知道怀良亲王与朱元璋决裂,为什么日本人还要向大明进行朝贡呢?

明朝倭患严重,明朝廷为何不直接发兵灭掉日本呢?

在明朝发生的 "倭寇 "多达44次,让朱元璋很是头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设防,重点防备倭寇!但朱元璋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包围和镇压倭寇,甚至没有向日本发动进攻。为什么呢?

直到600年前日本公布了一份遗书,才解开了一个历史之谜。你真的会看到。只有元朝时,中国才在真正意义上进攻日本。唐朝和明朝只是在受到日本的干扰时才进行反击。他没有进攻的打算。在1369年。朱元璋对日本海盗非常恼火,他要求掌管皇宫的曹公李文忠计划对日本进行攻击。但李文忠是明朝的开国名将。他是朱元璋的侄子。这个人很有头脑,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他不赞成朱元璋对日本的进攻。他还列举了攻打日本的弊端和风险。建议朱元璋暂时不要进攻日本。虽然他很生气,但他接受了李文忠的建议。。

然后派大臣去日本,希望日本的怀好公子能约束自己的人民,解决日本的土匪问题。不巧戚仅如此,朱元璋还要求怀良亲王为明朝出钱,以示臣服! 当时,日本是由南北两方势力组成的。南朝的怀良亲王已经很虚弱了,想请朱元璋帮助他对付北方的幕府部队。因此,怀良亲王积极响应朱元璋的号召,派一个叫祖莱的和尚带着贡品进京! 缔结了两国的友好合同!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弊宽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租乎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明朝时期日本为什么敢杀大明的使臣呢?

公元1369年,一群倭寇来到了大明沿海一带,他们在那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得知此消息的朱元璋立刻派出密探。经过明察暗访,得知这群倭寇本来是一群日本浪人。为了推测倭寇犯边到底意欲何为,朱元璋决定派杨载前往日本,警告日本天皇及时处理倭寇,并向要求其向明朝进贡以维持友好关系。谁知道,日本的怀良亲王竟然下令拘捕了杨载和一同随行的吴文华,还残忍地杀害了使团的其他五人,这让得知这一消息的朱元璋既心痛又愤怒。

日本从唐宋时期就开始向中国进贡,与中国进行文化和商业上的往来,一直和当时的中国有着还凑合的关系。可这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向他们表示警告了,为什么他们还公然杀害明朝的使臣呢?常言道,两国交战而不斩来使,日本公然杀害做桥纤明朝使臣,难道不怕大明的军队来攻打它吗?

1、日本有着先天的短板

日本地处火山、地震与海啸多发的地带,地狭人稠。这样的国家天灾频频,各种资源都并不充足。为了获取生产资料,他们必然要不断对外掠夺。

即使是比日本强大的唐朝,也曾经与日本在白江口作战。从这件事上,可以发现,古代生产力低下,在先天条件限制下,日本必然会不断的对外作战,以获取生存资源。所以,对于日本的这一特点,日本人心知肚明。于是,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怀良亲王不顾使臣的重要性,杀害了明朝的使臣,为的就消察是开启祸端。

2、日本是在试探大明

唐朝时期,由于在白江口之战中,日本败给了中国,自此开始向唐朝称臣纳贡。后来,到了元朝时期,忻都和范文虎等将领讨伐日本,不过在暴风的影响下,元朝军队被熟悉地形的日本士兵在五龙山打了个措手不及。至此,日本立刻变了脸面,对古代的中国态度不再敬服。

日本的怀良亲王杀害明朝使臣之后,曾经写道,“我国虽然地处扶桑,但也心向中国。只是之前有一个蒙古国,不过和我一样也属夷族,居然还想奴役我国。他们蒙古人曾经在我国海岸陈兵十万人,只可惜苍天有眼,一场雷霆波涛就让他们全军覆没了。你们使臣里也有姓赵的,你们不会是那个蒙古政权的后代吧?”

如果不是《明史》中记载的这段文言文很好地表明了当时日本的态度,那就是在试探明朝的态度。甚至,日本的怀良亲王等当权者以为,中国虽然改朝换代,但中日之间的军事实力已经相差悬殊,无法再像唐朝时那样,打压时的日本了。

3、明朝的内外勾结

日本这次做出杀死明朝使臣,其实也与明朝内部官员的勾结有关系。当时,明朝臣子胡惟庸为了造反,已经偷偷地和日本方面进行了合作。为了早日除掉朱元璋,他假装和亲信林贤反目,将纯仿林贤流放到了日本,让他暗中与日本方面取得联系。

后来,又把林贤召回,并给日本方面的当权者写信,让日本借兵给自己。得到了明朝重臣的支持,日本当权者打算一不做二不休,真的计划除掉朱元璋,并趁乱侵扰中国。

根据史书记载,日本方面曾经派僧侣如瑶带着四百多个兵卒进入大明,他们都带着火药、蜡烛和刀剑,对外身份是使臣,而实际上,他们很有可能就是刺杀朱元璋的日本暗杀者。

由此看来,怀良亲王等日本权贵敢于杀害明朝使团成员,就是因为他们心里知道胡惟庸可能会造反,所以才趁乱点火。只可惜,这些日本人还是没能算出来,随着胡惟庸被砍,这条计划也是以失败告终了。

4、日本当权者的野心

日本之所以做出如此狂妄举动,其实也和自身复杂的政治环境有关系。怀良亲王希望通过和明朝的战争,攫取自己的利益。可以发现日本的宗室、地方大名和公卿家族之间存在巨大矛盾,而怀良亲王希望对明朝的作战,来吸引和改变矛盾的方向,甚至在当时的日本内部权力斗争中,获取重要地位。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做出杀害明朝使臣的举动。

总而言之,明朝时期,日本会做出杀害明朝使臣的举动,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个国家不能不找借口侵扰明朝,对自身军事实力的自信使得日本不再惧怕明朝。再加上明朝内部和日本内部的各方面政治因素,日本最终做出了杀死明朝使臣的举动。

古时候日本抢着来中国朝贡,为何会有这种现象?

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只能靠海路运输,可是,这个运输的过程,容易受到海上倭寇的侵扰而损失惨重。为了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明朝需要借助日本的力量(或者说结交好日本),所以,特地准许日本有到明朝进贡的资格。

日本人对明朝所要求的进贡,其理解是不一样的,他们觉得:能够到中国大陆进贡,是他们盈利的一个大好机会,所以,各种势力为了能够入朝进贡,都大打出手了起来。其中,最有名的应属1523年(明朝嘉靖二年、日本室町时代的大永三年)宁波的“争贡之役”。

事件是起源于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势力各派遣对明朝贸易使团来华贸易,两团在抵达浙江宁波后因为勘合真伪之辩而引发冲突,在浙江宁行核世波爆发了武力杀戮事件。大内氏代表宗设沿路烧杀抢掳,对当地居民造成很大损害,追击的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等明朝官兵战死。

最终,明朝选择中断了与日本的贸易往来。

此次明朝单方面的终止合作,也惹怒了日本人,明朝在东南沿海遭受到倭寇的袭击次数更是越来越多,最终,竟酿成了明朝的“嘉靖倭患”。动乱平定后,明朝虽然还有海上贸易,但是,再也不跟日本人做生意了,这个情况一直维持到明朝灭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葩的事情呢?

话说,在洪武二年,朱元璋派人前往日本,要求两国之间能够各安其土,互不侵犯。当时,正处于南北战争的日本,并不重视明朝的诏书。南朝的怀良亲王不接受明朝的要求,还杀害了来访的使臣。朱元璋错将怀良亲王当做日本皇帝,其实,当时在日本北边还有一个王朝。

之后,倭寇的侵扰越来越严重,已经从山东扩散到东南沿海。

不得已,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面见怀良亲王。这次,怀良亲王的态度有所缓和,同意派遣使者前往明朝,并送还当时在山东掠夺的多名中国人。朱元璋对此很是高兴,赏赐了很多珍宝给来访的僧人。友好访问结束后,朱元璋还派人护送这些僧人回到日本。

就这样,明朝与日本开始友好交往了。

日本僧人到明朝拜访,也让朱元璋知道了日本的真实情况,原来,怀良亲王并不是日本的皇帝,仅仅是一方诸侯。于是,朱元璋再次派遣僧人前往日本真正的京都进行拜访,互通往来,而对于非朝廷势力,则不再来往,他们派遣的使臣也不再接待。

并且,对于这些远离国土的国家,朱元璋警示后人不宜征讨,否则,只会劳民伤财。朱元璋的这个旨意也写入到了《皇明祖训》之中,传于后世。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朱元璋还是耿耿于怀:一来、是自己错将怀良亲王当做日本皇帝,还跟怀良亲王结交;二来、是当初怀良亲王杀死了朱元璋的使臣,气焰非常嚣张。

为此,朱元璋要求中书省传信给怀良亲王,要求他好自为之,不要再做出出格的事情了。后来,朱元璋以莫须有的罪名,断绝了和怀良亲王的来往。以至于,原本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抑制倭寇的想法无法实施了,朱元璋只能做好自己的海防,以抵抗倭寇。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令汤和巡视沿海城市的海防情况。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令周德兴到福建,每三户人家抽出一名男丁,用于海防之需。等明成祖朱棣接过了朱元璋的皇位之后,他更是遵守朱元璋的教诲,对于海外国家,均鼓励他们来明朝进贡。

当时的日本,南北已经统一,新的统治者叫:足利义满。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将军,幼名春王。父亲是第二代将军足利义诠、母亲是纪良子的侧室。明德三年,也就是1392年,他结束了日本的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也成为室町幕府最鼎盛时期的缔造者。

常年的战乱让日本国内经济萧条,足利义满渴望与明朝建立贸易关系,以缓解国内的现状。为此,足利义满氏镇听从了商人的劝说,于建文三年派出亲信僧人祖阿到明朝北京朝贡。永乐元年,足利义满又派僧人坚中圭密到明朝进贡。

对此,明成祖朱棣十分感动,于是,他派赵居任同坚中圭密一起回到日本,并赏赐日本“勘合百道”,以此,表明两国可以继续贸易往来了。“勘合百道”属于贸易的证据,是朱元璋所创,是其目的,为了区分对方有没有资格跟明朝贸易往来、进宫朝贡。

这期间,所有的来访使臣都得带着“勘合百道”以表明身份,否则,将进不去京都。

明成祖愿意同日本档肢重新建立贸易关系,也是为了能够让日本协助明朝捕捉沿海的倭寇。那时候,足利义满就做得很不错,从永乐三年到五年,每次足利义满遣使进京朝贡,均带来了大批抓获的倭寇,交于明朝处理,明成祖大赞足利义满的仁义,每次都会给予大量的赏赐。然而,明成祖的这一做法,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明朝“巴结”日本,肯定要给日本更多的好处。使臣大量赏赐不说,使臣过往的路费、交通工具均需要明朝提供,这是明朝一笔很大的开销。为此,明朝开始限定日本的朝贡次数,要求日本只能十年朝贡一次,使臣总人数不得超过两百,否则,将视同为倭寇。可是,明朝的规定,日本很少能够做到,每次朝贡最少都有几千人来访。

那么,明朝明文规定,为何日本却没有执行?原因还是:日本和明朝对于朝贡的理解不一样。

对于明朝来说,要求日本朝贡是为了结交他们,让他们能够协助明朝抓捕烦人的倭寇,而日本对于明朝要求的朝贡,它的理解却是:一个营利机会。就如《足利义满》一书中所说:足利义满统治时期,最大的营利收入,就是来源于与明朝的贸易。

有足利义满这个例子,日本人肯定是前拥后继的涌向中国领土。刚开始的朝贡船只,是政府主持的,朝贡队伍中商人很少。后来,日本的船只都承包给了唯利是图的商人,他们在朝贡人员中占的比例也就越来越大,朝贡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

商人在朝贡的队伍中,明朝以最高的规格接待,由此,产生的费用十分巨大。明朝不断的限制来朝朝贡的人数,甚至,还规定了:商人的数量不得超过六十人。由于,明朝的限制,日本本土到明朝朝贡的机会瞬间就变得很是稀缺。

以至于,日本本土的大名、寺社为争夺这个机会,甚至,大打出手,最终,酿出让明朝愤怒的事件——“争贡之役”。到了嘉靖二年,瑞佐和宗设在明朝国土宁波闹事,相互攻击,扰乱地方安宁。为此,愤怒的明朝再次中止了与日本的贸易活动。

明朝与日本中断合作关系的十七年后,即:嘉靖十八年,日本国王再次遣使来华。这次,明朝虽然同意接待,但是,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隆重了。而且,明朝向来使重申了朝贡人数限制的一些要求:船只不得超过三只,人数不得超过百人,年限不得低于十年。

到了嘉靖二十六年,日本再次遣使来华,这次由于距上次朝贡时间不到10年,所以,船只被拒,直至时间满足10年的要求,他们才能进入中国内海,然后,再进入中国大陆。后来,日本内乱,导致明朝的信物“勘合百道”丢失,日本终失去了与明朝做生意的资格。

中国与日本中止贸易后,沿海的倭寇之乱却没有停止,而且,还达到了顶峰——“嘉靖倭患”,明朝也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剿灭倭寇行动。直到嘉靖末年,倭寇之乱才基本消除。至此,明朝不得不开放海域,允许沿海百姓做海上贸易,但是,朝廷不允许百姓与日本商人做生意。

但是,此时的中日贸易,已经由原来的日本主动跟明朝百姓做生意,到明朝百姓主动跟日本做生意了,所以,一般明朝商人假装前往东南亚做生意,出海后,又掉头前往了日本。这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跟日本人做生意,收益较多有关。虽然,明朝政府中断了与日本的贸易,明朝民间还是继续着两国的贸易,这是很难禁止的。

刘伯温为什么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真相是啥?

首先说,题目稍微惊悚了点,即使刘伯温劝过,也很难形容为“誓死”二字,跟朱元璋讲清利害关系,朱元璋没那么不听劝,刘伯温也是个怕死的主儿,否则后来也不会选择功改枣成身退了,活着多好,干嘛非需要誓死呢?

从明朝开国,与日本的遣使往来不止一次,真正触动朱元璋,让朱元璋龙颜大怒的只有一次,那次是1381年,明朝也遣使去往东瀛,任务是责备“日本国王良怀”,并作出威胁,再不听话称臣,即刻攻打日本!

使者带回来了“日本国王良怀”的回书,这份回书注定要记载于史册,写的那叫一个厉辣,内文不卑不亢、引经据典,中心意思只有一个:不服来战!

全文篇幅太长,恕不引用,大概意思是说:

世界那么大,你大明是天朝上国,固然流弊,但小国也有小国的生存之道,我们的皇统也很纯正,也不是生来就被你中华王朝欺负的,孔孟道德、孙武兵法,我们也研究的倍儿溜,希望您老朱学做尧舜汤武,我们小国自然会四海来宾、八方奉贡。所以大家最好是和平共处,以免生灵涂炭,但您若是执意来讨伐我们,我们就在战场上一番谈笑风生之后,抡膀子开干呗!

朱元璋看了回书之后,说不生气是假的,撕碎了日本人的心都有,叫板?开干就开干!

提请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篇回复是写于1381年,刘伯温死于1375年,朱元璋再生气,刘伯温也不能从坟墓里爬出来誓死阻拦他。

解释完了刘伯温的事情,再来看看这口气强硬的“日本国王良怀”究竟是什么来头?

日本还真没有一个叫良怀的国王,倒是有一个叫怀良的亲王,他是后醍醐天皇的儿子之一,当时的日本正处于镰仓时代和战国时期的过渡时期,这段时期是日本的南北朝时期,一南一北,两个天皇,各自表述。北朝第一代天皇是光严天皇,南搏肢朝的则还是之前的后醍醐天皇,后醍醐天皇为了早日夺回大权,派出了多个儿子各路发展,其中的怀良亲王就被派到了九州一带,被称为征西将军宫。

怀良亲王在九州开拓的还不错,打造出一片势力,但总体来说,日本南朝天皇对明朝的态度还是比较恭顺的(北朝同样如此)。

史料里记载了六次“日本国王良怀”派遣使者来到大明的经过,客观来说,很难考证来的到底是谁,大明情有所属的“日本国王良怀”其实当时既不是国王,地盘也不大,无非是距离大明的航程比较近而已。近些年有很多专家考据,这六次来使,大多跟怀良亲王没什么关系,有些是想来大明通商的商人,也有怀揣国家责任感的僧侣,更不排除地方上的大名。

包括这篇令朱元璋不爽的回信,槽点也是颇多,怀良亲王自1372年已经隐退,很难在九年之后的1381年核银拆突然冒出来给大明使者写出一封腔调如此拉仇恨的回书。

由于日本连年战乱,很多武士失去了庇佑和谋生手段,只好前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做倭寇碰运气,这种情况在元末已经开始,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也不胜其烦。

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派遣杨载出使日本,成功的找到了九州的“日本国王良怀”,勒令他对倭寇严加管束,同时向明朝朝贡。但这次沟通效果很明显比较失败,怀良亲王不仅拘禁了杨载,还处死了五名随行人员,倭寇仍然在中国东南沿海横行霸道。

此时朱元璋的身边,倒是一定会有刘伯温的陪伴,但朱元璋并没有做出征伐日本的最终决定,原因很简单:

元顺帝刚逃出大都不久,元明军队正在上都、陕甘一带打得火热,王保保仍像打了鸡血一般生猛,明朝根本没有组织兵力进攻日本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说到底日本也是偏安小邦,远隔海洋,中原王朝对那片土地兴趣不大。

不能忘记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元初忽必烈两次征日都未能成功,给朱元璋君臣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要说此时的刘伯温拿出以上几个依据来说服朱元璋不要因小失大,理由是成立的。

但大明当然愤怒,第二年,又派出了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这次的怀良亲王表现倒是比较乖巧,不仅派出使者回访承认天朝上邦,还把日本境内遗留的被倭寇掠夺的沿海人口送还。

北朝的足利义满最郁闷,在1374年和1380年两次向明朝朝贡,可人家朱元璋死活不认代表他来的使者,就认打过交道的“日本国王良怀”,这种情况一直到建文帝时期才发生了转变,建文帝承认了足利义满,并册封他为新的“日本国王”。朱棣上位后,也延续了建文帝的外交政策,与日本建立了正式的朝贡关系,自此之后,日本始终是明王朝名义上的藩属国。

相关阅读

  • 感冒能刮痧吗(感冒能刮痧吗?怎么刮痧)
  • 融怎么组词(荣怎么组词语和拼音)
  • 人生感悟的经典句子句句入心励志
  • 二帝三王(二帝三王的意思)
  • 愿你幸福的唯美句子朋友圈
  • 关于气质的句子经典语录
  • 平安夜的祝福句子简短
  • 打女朋友屁屁,打女朋友屁屁用什么
  • 愿景是什么意思(企业愿景是什么意思)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