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新儒家学派
新儒家可有两种理解:(1)指宋明时期的儒家各学派,如“程朱理学”一派、“陆王心学”一派等。
汉代 新儒学 “董学” 系指董仲舒的学说,是董仲舒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
孔子称许颜回“不迁怒”,迁怒是把怒气转移发泄在无关的人或物件上。新儒家认为“不迁怒”是一个极重要的品质。人不应该让自己成为感情的掳物。程颢说:“昔受学于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
新儒学伦理中最重要的学派公羊学派。据旧时经学家的一般观点,公羊学派始自战国时的齐人公羊高,以后又长期在公羊家族中传承,故得名。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新儒家萌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展于三十年代,五十年代之后,走向了全世界,成为驰名于国际的文化学派或文化思潮。1921年,梁漱溟到山东讲演并出版了《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揭起了新儒家的大旗。
儒学与西方文化·新儒家出现·新儒家的新观念
1、总起来,我们把“当代新儒学”运动的兴起视为儒学与西方文化冲撞的第三期,其中又特别把重点放在唐君毅、徐复观、牟宗方东美等人所代表的次期“新儒学”运动上,认定次期“新儒学”运动最能表征第三期的真精神。
2、所谓的新儒家,其实是博采诸子和西方文化的精华,经过自我更新,成为具有生命力,能够适应新时代文化环境的新精神所需要的儒学。新儒家也被称作“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意即新儒家乃是“返本开新”的儒学。
3、因此演变出了“新儒学”,即新儒家的学说,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
4、对于道统的理论形式,因儒学学派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推定,这使道统的“一以贯之”之理出现了歧解,道统因此成为儒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现代新儒学表明,其心性之学的理路并未解决“一以贯之”的道统理论问题。
5、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全盘西化的浪潮中,新儒家一般被称作“保守派”。他们坚信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东美所说:“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学,以建立新儒学。
第三代新儒家·海外新儒家的崛起·龙腾与凤飞
1、1982年夏威夷国际朱子会议一度集中讨论牟宗三学说,1983年多伦多国际中国哲学会第三次会议讨论了唐君毅和牟宗三的思想,第三代新儒家在国际上也引人注目,日益耀眼了。
2、因此更加宣讲和突出儒家安身立命之学;同时,新儒家本身即是对科学主义的反动,加上台湾现代化也在实际上产生了中国社会和人由于科技理性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物化、价值失落、道德沦丧等问题,新儒家的传统关切就因现实思考而加强。
3、其中张君劢、唐君毅、牟宗徐复观于1958年元旦联署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强调“心性之学”为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标志着海外新儒学的真正崛起,同时意味着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进入新的阶段。
4、目前,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杜维明、刘述先、蔡仁厚、成中英、余英时等人,则为第三代新儒家。所谓的新儒家,其实是博采诸子和西方文化的精华,经过自我更新,成为具有生命力,能够适应新时代文化环境的新精神所需要的儒学。
5、1964年获得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博士并留校执教、取得永久居住资格的刘述先教授,也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中坚人物,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三期新儒学(当代)是否能够表现活力,就要看它能不能继承传统的精神,改造传统的内容,以应付西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