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厦门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你希望你家的孩子去这所学校吗?
“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止于至善”源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厦门大学,你不仅能学习你所在专业的课程,还能通过报名学校选修课、蹭课、蹭讲座等方式,接受良好而广博的通识教育。而必要的通识教育对于一个人更好地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是厦门大学旗帜鲜明的办学宗旨。精英教育是厦门大学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这种注重内涵发展、强调教育质量的精品意识和负责任的态度,在中国大学中极其罕见。
年10月17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破土动工,标志着中国第一所海外大学正式诞生。
厦门大学”。盾形上的三颗五角星图案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三才”,即所谓天然中精神的、宇宙的、人类的三大元素;盾形中心的城及城门图案象征着广纳贤才、开放办学;绶带上的“止于至善”四字为建校初期校训。
学院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机统一,立足于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批准入选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厦大校训
1、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原为私立大学,1937年7月,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1937年9月,学校迁至鼓浪屿,1946年6月,学校本部迁回厦门。1981年11月26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厦门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校训。
3、其中,“厚德”是指德行高尚、为人深厚;“博学”是指学识渊博、知识面广;“远航”是指开拓进取、勇攀高峰。 这四个字是厦门大学的校训,体现了厦大人追求的品德、学问和精神,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要求。
4、厦门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校训。“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
5、“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哪部著作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出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出自《周易·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味着追求永不歇止,蕴含着雄健浩然之气,体现了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和气概。“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哪部著作?A.礼记 B.诗经 正确答案:A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厦大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出自《诸子百家》一书。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厦门大学四个字意义
1、年4月6日厦大举行开校式,演讲台中间就悬挂着陈嘉庚指定的四个大字——“自强不息”。
2、意思是: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想要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止于至善出《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意思是: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想要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4、至于学字上没有宝盖头,是告诉人们学海无涯,没有尽头。也有人说鲁迅的这种写法不过是对林文庆尊孔思想和金钱至上观点的一种反驳。告诫学子们学习是纯粹之事,不要被金钱左右。
5、由鲁迅题字的厦门大学,错别字也是一个有寓意的创意表现,夏字多了一点,是代表告诉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多一点耐心,这一点至关重要,只要耐心持久才能厚积薄发,成为栋梁之材。
6、但这一代文豪为何在题写“厦门大学”牌匾时,只四个字就错了两个呢?牌匾上的学字没有宝盖头,门字缺少一点。事实上,这错了的“门”字和“学”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错字,而是鲁迅先生独有的书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