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孟荀善恶论
- 2、人性善恶论观点是什么?
- 3、如何看待人性善恶论?
- 4、奥古斯丁和阿奎拉的善恶论
孟荀善恶论
孟子的仁政学说和对德礼的解释,似乎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但在下认为,不是。关于德礼,孟子的解释是天。他认为这些都是天制定的,而圣人明了阐释了它。仁政,没有论证,直接用的孔夫子的理念。
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
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
人性善恶论观点是什么?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即:“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没有邪恶的本质。性善论主旨在于人生来是善良的,后天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可以直接决定人的好坏。
前贤对人性的探讨,较为积极而深入,往往停留在善恶层面。因而,围绕人性的善恶,大抵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争来论去,似乎支持“无善无恶论”的人,逐渐成了主流。
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善恶取决于自身,善恶有尺度,做到善远比恶更困难,善需要高度的自律,对美好事物的尊敬,对和平社会的享受。而恶,太简单,只要拥有无尺度的贪婪就可以做到。所以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决定其一的准绳就是自控力的强弱。
如何看待人性善恶论?
1、论人性 人性,即人类所拥有的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前贤对人性的探讨,较为积极而深入,往往停留在善恶层面。因而,围绕人性的善恶,大抵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
2、实际上善与恶的标准并不是绝对的,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性,那就是有善有恶;黑与白之间还存在灰色;每个人的观点既有合理的部分同时也存在谬误。也可以理解为,既有对也有错,不能一棍子打死。这就是三元思维——中庸之道。
3、我们如何才能看透一个人的本质,熟知人性的善恶。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地认识自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理解和了解他人的称为智者,能够了解自己的才是聪明人。
4、人性善恶论中的善恶标准应该是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对人的社会性的要求。
5、性善论就是告诉我们说人天生就是善良的,性恶露的话就是告诉我们,人生下来就是恶毒的,这两个正好是相反的。
6、而是根据自我意识(思维);以自我意识为根据,对于人类具有普遍性,也构成了人类的特殊性和本质;自我意识(思维)使人类有能力把自然规律异化为现代科技,成为几乎可以无限地满足欲望的工具。所以“恶”是人性的本质。
奥古斯丁和阿奎拉的善恶论
1、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善恶论 奥古斯丁与千年后的托马斯·阿奎那隔空相望,他们都是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都关注相同的问题:上帝、善恶和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说“恶是善的缺失”。 阿奎那说“恶是善的偏离”。
2、伦理思想一般总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的补充,它们相辅相成,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中世纪的伦理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差不多所有的道德问题都与基督教教义联系在一起。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是两位经院哲学家,也是神学理论家。
3、奥古斯丁按照柏拉图所说的真是天然不朽的思想,认为上帝是不朽的,是至真至善的。在上帝那里,恶是没有的。关于上帝所创造的万物,那就是另一回事。万物本身不是至善的,也不是不朽的。万物的善有多有少。
4、支持者:荀子、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人性本无善恶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保全人性的天然状态,人应完全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