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送应氏二首的创作背景
1、送应氏二首 [两汉] 曹植 其一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2、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在曹丕登极的最初两年内,对他的打击尤为酷烈。
3、曹植的《送应氏二首》,在梁太子萧统《昭明文选》中被放在“祖饯”一类诗歌的首位。
曹植《送应氏·其六》原文以及赏析
1、赏析:曹植通过巧妙运用萁和豆的形象,将兄弟情深与家族恩怨融为一体,表现出他对亲情和家族荣誉的高度珍视。同时,他也通过萁煎其豆这一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无情性。
2、趣遐路以栖迹,乘轻云以高翔。」于是精骇意散,改心向趣。愿纳至言,仰崇玄度。众愁忽然,不辞而去。曹植《释愁文》翻译 我满身满脸的忧愁凄惨,嘴里念叨着走在路边。模样枯槁憔悴,忧心如醉,步履不稳。
3、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送应氏》诗的主旨是什么?
送应氏 年代:魏晋 作者:曹植 作品:送应氏 内容: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在《诗品集注》注释中,骨气之“骨”是指诗歌的具体内容,“气”是指诗歌的思想感情。而在一些诗歌欣赏中对《送应氏二首》中“气结不能言”一句中关于“气”字亦解释说:“气,指感情。
所以诗写南国佳人,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等等,不可能是指曹彪,而是借用楚辞的意境和成语,来抒发自己对时俗薄朱颜的感慨,其主旨是怀才不遇。这样讲比较合乎情理。
考曹植于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所作的《送应氏》中说:“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可见其时的洛阳确实破落不堪,故从后一种说法。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送应氏二首其一拼音
1、遥望的读音是:yáowàng。遥望的拼音是:yáowàng。注音是:一ㄠ_ㄨㄤ_。结构是:遥(半包围结构)望(上下结构)。词性是:动词。
2、送应氏二首 [两汉] 曹植 其一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3、径的拼音:jìng。径的笔顺:ノノ,フ丶一,一 。带径的诗句如下: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出自唐·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曹植的代表作是什么?
《赠徐干》【作者】曹植 【朝代】三国·魏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阙间。文昌郁云兴,迎风高中天。春鸠鸣飞栋,流猋激棂轩。
曹植的作品有《七哀诗》、《七步诗》、《洛神赋》、《白马篇》、《飞龙篇》等。
代表作有《洛神赋 》《白马篇 》《七哀诗 》等。曹植的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知佚,今存《曹子建集 》为宋人所编。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曹魏诗人、文学家,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南朝刘宋时的文学家谢灵运称赞他“才高八斗”。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有很大贡献,主要代表作有《白马篇》《登台赋》《洛神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