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隋唐时期瓦岗寨的首领之一,被称为魏公的人是谁
1、李密出身辽东李氏(赵郡李氏辽东房),辽东李氏四世三公,为高门士族,李密文武双全,志向远大。隋末群雄起义时,成为瓦岗军首领之一,自称魏公,率领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遭到哥哥从中阻拦。
2、李密,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破隋军,威震天下。
3、王伯当是 时期起义军瓦岗寨中的一员大将,是瓦岗寨领袖李密的学生,随李密一起投奔瓦岗寨。大业十三年二月,王伯当等人在洛口推举李密为魏公。公元618年(大业十四年),王世充兵变。
4、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
5、客观说,李密到了瓦岗之后,的确壮大了瓦岗的力量,翟让欣赏李密的才华,自觉不如李密,于是禅位,推举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封为“魏公”。
曹操为什么称“魏”?而不是“曹”呢?
曹操称魏而不称曹充分说明了曹操是个聪明人、宣传家,魏的国号绝非仅仅是曹操封爵那么简单。
因为曹操的封国是魏国,所以他就称为魏王了。汉代实行的实封制,列侯和诸侯王都以自己的封国为名。
需要说明一下,曹操生前未称帝,代汉称帝的是他的儿子曹丕,至于曹丕为什么将国号定为魏,除了曹操、曹丕父子二人的封爵是魏王,其实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的原因。
这里需要知道,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而是他的儿子曹丕建国,国号是魏,所以被我们称之为曹魏。
曹操已被封为魏公,为何还要加九赐?
后来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本来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荣誉物品。东晋朝廷就曾屡赐给过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罢了。
三国时期汉献帝刘协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之礼,后又封魏王。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之礼。吴大帝孙权封公孙渊为燕王,加九锡之礼。魏少帝曹奂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之礼。
公元213年,曹操被封魏公,同年加九锡之礼。公元214年,曹操被封魏王,此时虽为汉臣,实际已是皇帝。 孙权 公元220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于禁被俘,庞德被杀,曹仁被围,徐晃救援不利,曹操甚至生出迁都的想法。
东汉末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后来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曹操权倾天下,汉献帝其实就是一傀儡天子。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建立了曹魏政权。
其实,说完了曹操被封为魏公的现实意义,这个问题就已经解答了一大半了。
九锡也就是九赐,是天子赏赐给大臣的九种高规格的礼遇。历史上被加封九锡的大臣不少,但是从王莽之后,加九锡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准备篡位的权臣。像后世的曹操、李渊等,都受过天子的九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