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周公东征平叛的意义
周公东征战争是武王伐纣战争的继续,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管叔、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
周公东征后,为了加强周人在东方的控制力,周公在洛阳又建筑了东都,称为成周。可以说,周公东征能与武王克商相提并论,对于西周的政局稳定和势力东扩具有重大意义。
周公东征平叛,给殷商残余势力以歼灭性的打击,彻底击垮了殷商的残余势力和东夷部族。随后,周公又对其进行了分化,化整为零,免得他们凑在一起生事。
Q4:周公东征的战前准备 参见词条:大诰 为了组织东征军发动平叛之战,周公首先向太公望(姜子牙)和召公恳切解释,表明自己摄政是为王室着想,并无异心,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
那么,周公东征做了哪些准备?为了组织东征军发动平叛之战,周公首先向太公望(姜子牙)和召公恳切解释,表明自己摄政是为王室着想,并无异心,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
周公东征的结果
周朝军队击败武庚及“三监之乱”之后,周公意欲扩大东征战果,一举消灭其他反叛力量。周公原计划先向东伐奄国(又称商盖,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东),奄国为东部主要反叛势力所在,即“大国”所居之地。
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逸周书·作雒》篇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淮夷之族九邑。《孟子·滕文公》篇则说,其灭国五十。
周公东征象疾风骤雨席卷了大河下游,搅动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国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东夷被赶到淮河流域;嬴姓西迁;楚国逃到丹水流域。这造成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
国学宝典《诗经》:破斧原文赏析
1、【赏析】: 《破斧》描写叛乱发生之后,周公东征平息这场战事,随军出征的士兵得以归还,既感到可悲可叹,又感到庆幸余生。
2、《诗经·豳风·破斧》却在反复强调“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既破我斧,又缺我锜”“既破我斧,又缺我銶”。诗歌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为了保持结构美和音韵美描写未必会完全客观。
3、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4、《诗经·国风·豳风·破斧》 【题解】赞颂周公。或曰东征战士,经破斧缺斨的苦战,庆幸自己能得生还。 【原文】 既破我斧, 又缺我斨1。 周公东征, 四国是皇2。 哀我人斯3, 亦孔之将4。 既破我斧, 又缺我锜5。
5、破斧歌》是孔甲所作歌名,孔甲因其养子被斧断足,感而赋《破斧》之歌。《诗经》里的破斧之歌,哀叹的是斧子破了,怎么砍也没有收获。哀叹命苦,怎么砍樵都徒劳无功,明知道无功但还是要砍,这就是悲哀之处。
周公东征的介绍
周公东征是西周初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和向东开拓疆土的战争。东征之后,扫灭了殷商贵族残部与周朝宗室内部联合的顽固反抗武力,对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周公东征 武王在克商后二年病逝。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管叔、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
周公东征:周朝建立两年后,周武王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周成王继承王位,因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对此很不满。
周公东征象疾风骤雨席卷了大河下游,搅动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国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东夷被赶到淮河流域;嬴姓西迁;楚国逃到丹水流域。这造成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
周公东征的过程是怎样的?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时年13岁,周公就辅助成王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