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北伐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1、祖逖北伐舞鸡起闻,中流击楫,是一个民族永远不能失去的精神支柱战争概述:建兴元年,祖逖在没有任何后勤补给的情况下,组建了一支两千人的武装,然后挥师北上。祖逖率部经过八年多的苦战,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使石勒不敢挥兵南向。
2、公元311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
3、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北燕灭亡的关键,也是祖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在这场战役中,祖逖率领的军队打败了北燕军,使得北燕王国彻底灭亡,为隋朝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4、首先北伐的是东晋名将祖逖。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人。西晋末年北方大族,曾与刘琨同为司州主簿,两人志向宏远。永嘉之乱后,祖逖率亲党数百家渡江,居于京口(江苏镇江)。
5、《祖逖北伐》原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6、祖逖简介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北州旧姓,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曾一度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后因朝廷内乱,在他死后北伐功败垂成。
祖逖北伐原文及译文
1、原文:祖逖,字元仲,历阳人也。夙有大节,豪猾不敢犯也。自明宗时,天下纷扰,六镇多割,遂以京师虚弱,归世宗幕府,统关中军事。时岁旱,民多流离无所归者。逖感忧恤,迁怀河南,奉赈给,颇得其情。
2、原文 :初,范阳祖逖(1),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2),同寝(3),中夜(4)闻鸡鸣,蹴琨觉(5),曰:“此非恶(6)声也!”因起舞(7)。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8)。
3、祖逖北伐翻译: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睡一处,半夜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与刘琨一起起床舞剑。
4、范阳祖逖少有大志文言文翻译是: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胸怀大志。《祖逖北伐》选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原文节选: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
5、译文是:祖逖字士雅,范阳遒县人。祖逖少年时父亲去世,他性格豁达,不修习仪表。但他轻视财物看重义气,为人慷慨有气节,每到农家,就托称哥哥的心意散发谷物布帛来接济贫困人家,乡间宗族的人们都很敬重他。
解读《祖逖北伐》
祖逖用了计谋,派兵用粮袋装了土假装粮食运上台,然后让几个兵挑真粮在路上歇息,引诱桃豹士兵抢走,看到对方粮草充足,军心大乱。然后后赵将刘夜堂派人送粮,祖逖趁机派人截获了粮。桃豹逃走,祖逖趁机攻占了这些地盘。
“而复济者”:再次渡过这条大江。“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意思:祖逖如果不能驱赶戎狄肃清中原而再渡江南。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祖逖北伐》。
祖逖北伐翻译: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睡一处,半夜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就与刘琨一起起床舞剑。
结合当时的语境,祖逖当时是在北上的船上说的,意思是如果不能收复黄河以北的失地就绝不回头,再渡此河,表示他巨大的决心。
翻译文言文《祖逖北伐》 答案选自百度百科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半夜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于是起床舞剑。
故事祖逖北伐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公元4世纪初,匈奴等种族铁骑南下,占领了整个黄河流域。那时晋朝内部一些官僚们仍旧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只有祖逖坚持北伐,主张收复失地。朝廷虽同意他北伐,但只给他千人用粮和三千匹布做军需,军士要他自己招募。
2、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北燕灭亡的关键,也是祖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在这场战役中,祖逖率领的军队打败了北燕军,使得北燕王国彻底灭亡,为隋朝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祖逖北伐是在国破家亡的之下,想要光复故土,但是东晋君主只是想要权利再分配,并没有想要收复故土,这样困难重重的背景之下开始的。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没有强大的后盾,只凭众位有志之士的背景之下,祖逖开始了北伐。
4、一,祖逖北伐的时代背景西晋末年爆发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王朝的崩溃。在西晋王朝即将崩溃之际,长江以北已经陷入了战乱、分裂的状态。
5、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