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451年,商朝623年,周朝845年,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首先是制度的原因。夏商周三代是分封制完善的过程。在封建制度的时代,君主只是众诸侯名上的共主。君主和诸侯各有各的领地,在自己领地完全使行自治。其次,这三代君主权力很小,君主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是生产力低下,食物缺乏,人口少,活动面积很小。打仗不容易,一次战役要准备几年,再打个几年,并且难以造成灭国。实行分封制。诸国林立,且都很弱小,并和很多游牧、狩猎部落杂处。
社会主要矛盾是人与大自然的矛盾;国家之间矛盾并不那么激烈。是生产力低下,食物缺乏,人口少,活动面积很小。打仗不容易,一次战役要准备几年,再打个几年,所以难以造成灭国。实行分封制。
我觉得夏商周统治时间久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社会制度,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人类思想单纯,主要精力集中在温饱上。
公元845年,唐武宗下令洛阳只留两座佛寺,是那二个呢?
1、会昌四年(844)二月,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到会昌五年(845),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灭佛。日本圆仁和尚在他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法难”的情况。
2、并规定:上州每州只准许留佛寺一座,下州的佛寺全部废毁。还规定,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各地只留寺院两座,每寺只准许容留僧人三十名。
3、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恶佛教,会昌年间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会昌五年 (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五月,又命令长安、洛阳左右街各留二寺,每寺僧各三十人。
4、会昌五年(845年),武宗规定在长安的佛寺最多只能有五个,每个佛寺的僧人不能超过十人。而洛阳则只能留两个佛寺,其余的必须全部拆除。至于其他地区的佛寺,其数量受到的限制就更加严格了。
...的时间如此的长久夏朝451年商朝623年周朝845年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统治阶层昏庸无道,残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夏商周采取分封制,没有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权力实际掌握在各地诸侯手里,地方豪强崛起,中央政府的威信极低,地方势力壮大推翻中央统治。
2、首先是制度的原因。夏商周三代是分封制完善的过程。在封建制度的时代,君主只是众诸侯名上的共主。君主和诸侯各有各的领地,在自己领地完全使行自治。其次,这三代君主权力很小,君主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3、地广人稀,社会主要矛盾是人与大自然的矛盾;诸国、各部落之间矛盾并不那么激烈。是生产力低下,食物缺乏,人口少,活动面积很小。打仗不容易,一次战役要准备几年,再打个几年,并且难以造成灭国。实行分封制。
845年为恢复正常经济生活唐武宗下了什么命令?
唐代佛教的确盛行,但是教派发展过大,就会对社会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身为天子的唐武宗是借助道教打击佛教,让唐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崇信道教,认道教李耳为祖宗,唐武宗崇信道教也很正常。
唐武宗李炎是个好皇帝。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原名李瀍,陇西成纪人。唐朝第十五位皇帝(840年2月10日-846年4月22日在位),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异母弟,母为宣懿皇后韦氏。
唐武宗李炎——开创唐朝短暂中兴的灭佛皇帝 唐武宗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845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
唐武宗灭佛,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唐武宗灭佛”或“武宗灭佛”。
唐武宗时代中央没有钱,人和钱都流向了寺庙。于是决定佛灭。唐武宗上台后开始工作,在位7年间一直佛灭。刚开始只是压迫,让他还俗,效果不大,后期直接给人猛药,在全国留下极少数佛寺,剩下的全部捣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