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那个肥头大耳的蒙古王爷到底是谁?他是谁的人?
在康熙木兰秋猎期间,这位蒙古王爷可能还是个多罗贝勒,他的名字叫和啰哩。到雍正时代,就是和硕亲王了。
年羹尧的蒙古小妾,当年知道自己被贬做扬州将军的参将后,让自己的属下把她带走了,因为她怀孕了。
到了天命六年,也就是鄂尔泰刚才所说的盟誓这一年,情形又是一变。参与盟誓的并没有卫王,也没有喀尔喀诸王。
与清朝王爷们相比,那些蒙古王公,为何没有实际权力?
1、清朝自己的王爷,向进宫见皇帝是比较方便的。而这些蒙古王爷,则是没有诏令不准进京,甚至不准离开部落。即使到了京师,面对清朝自家的亲王、郡王,这些蒙古王公也没有多少话语权。
2、有!民国建立后袁世凯为了稳住内蒙局势,并未动那些王爷和清朝时期没差多少,例如蒙古札萨克多罗郡王奇忠义在民国还时期统领这兵马。
3、一方面,清朝不允许蒙古草原上有统一的政权,不允许出现成吉思汗一统蒙古那样的局面。因此,草原上实行的管理体制是盟旗制。虽然也封有蒙古王公,而且蒙古王公是世袭的。
大清朝历史上的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出生与灭亡
1、僧格林沁虽拥有高人一等的台吉身份,可到了他出生时家境已经没落。因此,当时人都戏称僧格林沁的父亲为“雅玛台吉”,蒙古语意为给人放羊的台吉。僧格林沁因家境贫寒,读书不多,很小就跟随父亲到别人家放羊。
2、僧格林沁,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其人,这位王爷的名字还是比较好听的,有种说不出来的美感。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贵族,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26世孙,属于黄金家族血统。
3、僧格林沁,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六月五日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日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蒙古族。 幼年,僧格林沁因家境贫寒,曾随父亲布和德力格尔为富人放牧。12岁时被送到昌图老城文昌宫读书。
清朝灭亡时,为什么蒙古王爷想集结军队进京呢?
那是因为败在顶层设计,慈禧老太太本身就是骑墙的态度,两边都想讨好,结果“东南联保”了,而西北主动要求勤王的部队,慈禧也不允许他们打着正规军的旗号去打仗,所以最后义和团就彻底被利用了。
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当时蒙古和清朝之间也是两股不同的政治势力,所以两者之间根本就不会真情实意的进行交往。毕竟两个国家之间会有着政治博弈。
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甚至在八国联军入侵时发生了东南互保,联合抗旨的一幕,这也为清朝最后的灭亡敲响了丧钟。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阵亡确实奏响了大清朝,彻底走向灭亡的镇魂曲。
在那以后,近300年时间里,蒙古王公们绝大多数都在领地里安分守己,不再对清朝有非分之想。有的如僧格林沁亲王,还主动为清朝效劳,立下了赫赫功劳;甚至清朝灭亡时,有的蒙古王爷还打算组成联军,南下勤王。
既然清朝皇室和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保持着极为亲密的关系,为什么在清朝被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不率领军队前来营救呢?蒙古草原兵力很弱。蒙古草原上之所以兵力很弱,其实是清朝造成的。
所以蒙古人并没有拥有多少自己的军队,所以在清朝出事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力去支援。所以,在清朝有事的时候,蒙古族不发兵支援也是有原因的,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也是清朝的制度对蒙古族的压制才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清朝蒙古王爷的等级,以及他们的妻子的人数,都分别封什么
福晋乃是音译词,意为夫人。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规定,亲王、亲王世子及郡王正妻封福晋(为了强调福晋的嫡妻地位,又称其为嫡福晋),继室称继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
皇子等级和王爷等级划分方法一样 和硕亲王 和硕亲王简称亲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内扎萨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在外扎萨克蒙古中为第二等爵位,仅次于“汗”。
第一类:宗室爵位 宗室封爵,是封授宗室和觉罗。这个是由宗人府管辖。从高到低。一共被分为一十二等级。
爵位等级: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