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足厥阴肝经简介,有什么功效?
1、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2、肝位居于右胁,对人体的代谢、消化、解毒及防御疾病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其性喜条达,主疏泄。肝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藏魂。足厥阴经属肝绪胆,所以肝和胆相表里。
3、此一经起于大敦,终于期门。脉起大指聚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入阴中,环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
4、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倪海厦《人纪系列针灸篇》笔记之12.足厥阴肝经
1、若肝血不足,咋爪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肝在志为怒,怒可伤肝,肝的阴血不足,肝的阳气升泄太过则稍有刺激,极易发怒。肝经的气血流注时间是半夜1点到3点。肝经一个14个穴。
2、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是十二正经之一,本经穴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 曲泉、 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一侧14穴,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3穴位于胸腹部,两侧合28穴。
3、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代号LR[2]。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木[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
4、人体十二条主要经脉,各自都有各自所属的“是动病”与“所生病”。
5、(一)主治病症 足厥阴肝经共有14个腧穴(图8-93),主要治疗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肝病、妇科病、少腹前阴以及经脉所过部位诸症。
6、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十二经络的足厥阴肝经
1、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2、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3、行间穴:肝经的荣穴,属火也是肝经的子穴,实症在此穴上治疗。治疗:胸胁痛,急性肝炎。肝经络到我们的阴部,小便有血,从肝经入手。导致小便带血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膀胱结石,肾结石,肾肿瘤,肝癌。
4、脚上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分别是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的定义
1、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2、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R。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
3、(1)足厥阴经的循行:肝的经脉叫足厥阴经。
4、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合称。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分布在腿的内侧,属里。
5、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也称为“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