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白喉毒素的致病与免疫机制。
白喉杆菌的致病因素是白喉外毒素。该毒素常侵犯心肌细胞及外周神经,因此,临床上可出现心肌炎和软腭麻痹、声嘶等症状。白喉的防治原则:(1)人工自动免疫:平时对易感人群接种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
白喉杆菌侵入咽部粘膜后即在粘膜表层组织中生长繁殖,一般不引起菌血症。
对密切接触过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可肌内注射1000~2000单位白喉抗毒素作紧急预防,同时注射白喉类毒素以便延长免疫力。
对白喉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所有物品应予消毒。流行期间不携带婴幼儿外出,小学生暂停上课。必须有计划地进行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
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因素是白喉外毒素,抗原性强,毒性剧烈。K抗原(表面抗原)及索状因子亦与其致病性有关。引起的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的免疫主要是抗毒素免疫,可用白喉外毒素皮内试验检测。
下列哪项,不是白喉棒状杆菌的特性
1、E.只有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白喉棒状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答案:D解析:1.阴性反应:试验侧与对照侧皮肤均无反应,对白喉有免疫力。2.阳性反应:表示白喉毒素对机体有局部反应,无免疫力,为易感者。
2、【答案】:C 考点: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解析:白喉棒状杆菌是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的革兰阳性杆菌。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无菌毛。细菌排列成散在L、V、Y字形及不规则栅栏状。
3、【答案】:D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特点为无荚膜,无鞭毛,不形成芽胞,菌体大小、长短不一,直或弯曲,一端或两端膨大革兰阳性茵。在Loeffler培养基上形成灰白、湿润、S型茵落。
4、【答案】:A 分析:不能产生肠毒素的细菌是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杆菌是引起小儿白喉的病原菌,属于棒状杆菌属。本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白喉毒素。
5、【答案】:E 分析:白喉棒状杆菌菌体细长略弯,末端膨大呈棒状,常分散排列成V或L形,无菌毛、鞭毛和荚膜,不形成芽胞。革兰染色为阳性,用美蓝或奈瑟染色,在胞体内可见深染的异染颗粒。掌握“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知识点。
6、根据在此培养基上白喉杆菌落的特点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杆菌区分为重型(Gravis)、中间型(Intermedus)和轻型(Mitis)三型,三型白喉杆菌的分布有所不同,常随地区和年份有别,有流行病学意义。
白喉棒状杆菌简介
1、白喉棒状杆菌 又名KLB,是人类白喉的病原菌。
2、白喉外毒素为棒状杆菌肝噬菌体tox基因表达产物,可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干扰蛋白质的合成。白喉棒状杆菌是引起人类白喉的惟一病原体。白喉的临床表现为鼻咽部急性炎症和形成假膜,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3、白喉棒状杆菌是白喉的病原菌,因患者咽喉部粘膜具有灰白色假膜而名。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以飞沫和玩具等为媒介传染,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