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1、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
2、”众遂大奔。译文:前秦军队紧靠肥水而摆开阵势,晋军不能渡河。谢玄派遣使臣对平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而布置阵势又近水边,这是准备持久作战的打算,不是想要速战的作法。
3、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淝水之战原文及翻译
1、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
2、”众遂大奔。译文:前秦军队紧靠肥水而摆开阵势,晋军不能渡河。谢玄派遣使臣对平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而布置阵势又近水边,这是准备持久作战的打算,不是想要速战的作法。
3、秦兵逼肥水而陈 原文及译文 原文: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4、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5、古文《淝水之战》翻译:太元七年冬天的十月,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苻坚提议说:“自从我继承了大业,至今将近三十年,四方大体上安定,只有东南方的那一块地方,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
淝水之战简介
1、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战役概述 淝水之战发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
2、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3、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
4、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 决定 性战役。淝水之战使得流落南方的汉族中原 文化 得以延续和发展,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
5、东晋淝水之战,系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军事战役之一。秦王之败,败在穷兵黩武,不听劝阻;败在内部分裂,降将思乱;败在兵力分散,临战后撤。
6、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的背景资料有哪些?
背景:淝水之战前夕,前秦东晋对峙图晋孝武帝时,谢安执政,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谢玄镇广陵,与谢安防御淮南地区。为了加强中央军力,晋孝武帝令谢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军。
谢石采纳了朱序的意见,派北府将领刘牢之率5000精兵,偷袭洛涧的秦先锋部队。晋军夜袭成功,临阵斩梁成等10将,歼灭秦军15000多人。东晋大胜后,乘胜水陆并进,屯军于淝水东岸,与秦军隔水相望。
到了公元四世纪七十年代,氏族人建立的前秦国主苻(pu蒲)坚,统一了黄河流域,形成和东晋南北对峙的局面。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十六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战争。前秦从大举进攻到淝水决战,前后只有四个月的光景,就全线崩溃了。
淝水之战成语
1、淝水之战成语如下:投鞭断流 投鞭断流(拼音:tóu biān duàn liú)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龄《晋书·苻坚载记》。 投鞭断流指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2、淝水之战中的成语:草木皆兵、东山再起、风声鹤唳、投鞭断流、围棋赌墅。草木皆兵 拼音:cǎo mù jiē bīng。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3、成语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发生在公元383年(东晋太元八年)8月至12月。
4、”后人以“投鞭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出处:“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典出《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淝水之战有什么典故
典故出自《晋书·谢玄传》:东晋时,秦主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列阵肥水,要与东晋决战。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
淝水之战的典故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等,首先说的就是风声鹤唳,据说当时前秦大军被东晋击溃,百万大军仓皇而逃,路上就连风声鸟叫声都让他们惊恐不已。东山再起这个典故。
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 淝水之战的四个典故 投鞭断流 典故: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
淝水之战典故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冲倾10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对下游的压力,苻坚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暐等人迎战,自己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
一面继续攻打硖石山,一面派部将梁成带领五万人马,占领军事要地洛涧。梁成在那里扎下了许多水寨,把谢玄带领的八万晋军,阻挡在洛涧东边。谢石、谢玄率领北府兵西进至距洛涧25里处驻扎,不敢贸然向前。
淝水之战是 历史 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小 故事 ,形成 成语 典故 。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淝水之战中的故事,希望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