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简介
1、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原名孔丘,仲尼是他的字,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有弟子三千,比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2、孔子为儒家创始人,其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对邻近地区,如:朝鲜半岛、琉球、日本、越南、东南亚等有深远影响,此等地区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3、孔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4、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5、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李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邹邑(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造了私人讲座的氛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生平事迹
1、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 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2、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3、岁时,孔子开始当“委吏”,管理仓库。第二年,孔子开始当“乘田”,管理畜牧。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4、孔子生平 事迹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关于他的祖先,曾是宋国的贵族,那时由于遭到遭难,迁居到鲁国。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
5、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 生平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 。
6、步入仕途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简介
1、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2、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原名孔丘,仲尼是他的字,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有弟子三千,比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3、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4、孔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5、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李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邹邑(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造了私人讲座的氛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生平简介是什么
1、孔子集华夏上古 文化 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世界十大 文化 名人的首位。孔子出身贵族,是商汤的后裔,商亡后,微子启建立了宋国,死后传位给弟弟微仲,其后世得孔姓。
3、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4、孔子(前551 - 前 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5、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在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的甲申时,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孔子的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