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血液病之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一
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其中主要是粒细胞减少。当粒细胞绝对值低于5×109/L时,称粒细胞减少症。减少至低于0.5×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
2、白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持续0×10^9/L,属于常见血液病。该病起病缓、症状轻,常以无力、心悸、头晕、四肢酸软、失眠多梦等为主要表现。
3、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多数有头昏、疲乏、两下肢沉重、失眠和多梦等症状,有的易感染,如感冒、肺炎和气管炎等;少数则无症状,也无感染,仅在检验时发现。因此,在反复感染伴乏力、头昏的患者应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4、骨髓造血活跃,但细胞成熟停滞而破坏于骨髓内。某些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也存在着成熟障碍,而致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
粒细胞缺乏症诊断检查 血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常低于2×109/L。骨髓象。其他:血沉增快,严重感染者可伴肝功异常,主要是总胆红素定量升高。
应根据病史和家族史,特别是感染服药情况,明确有无家族性或先天性因素。儿童时期粒细胞绝对值低于5×109/L,婴儿时期低于0×109/L时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做运动试验、肾上腺素试验和检查破坏粒细胞的因素。
诊断评析:粒细胞减少症诊断通常无困难,根据血象检查即可确定。由于其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为一种血液学异常,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诊断的难度在于寻找原发病。粒细胞减少后常合并感染,尚需鉴别感染是原发病,还是并发症,有时甚为困难。
与其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鉴别: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特点是反复感染伴以周期性循环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每一周期约为21天。
月低限为5×10/L,至1周岁其正常低限为5×109/L,此数值直至成人期皆作为正常的低限。成人及儿童的绝对值低于5×10/L,生后2周至1周岁婴儿的绝对值低于1×10/L时,即可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缺乏,什么原因?
细菌感染,如伤寒、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病毒感染,如麻疹、流感、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此症系由于造血干细胞发育中的缺陷所致。粒细胞增生低下,骨髓中缺乏原始粒细胞,单核细胞也缺如,红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正常。常在婴儿期死于严重的细菌或病毒感染。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流感。(2)血液系统疾病:粒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都分急性白血病、严重缺铁性贫血。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可为小儿反复严重的感染,也可无任何症状。感染如蜂窝组织炎,乳突炎,中耳炎,咽炎和肺炎,偶尔可发生脑膜炎和败血症。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
病情分析: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抵抗细菌感染的卫兵,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容易招致细菌重感染,比如出现发烧、肺炎等各种疾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平时还会表现为疲乏无力等症状。
白细胞减少及中性粒细胞缺乏症都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白细胞减少症可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低热、失眠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而部分病人则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简介
粒细胞减少是指机体中白细胞中的一类免疫细胞,即中性粒细胞数量偏低的情况。造成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药物毒性、内分泌异常、免疫系统异常、骨髓抑制等。
再生障碍型粒细胞缺乏症,其粒系各阶段细胞均明显减少,有时仅见少数早幼粒和原始粒细胞。免疫型粒细胞缺乏症的粒系细胞比例可能不减少,但有成熟障碍。
粒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其中获得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 症状 病人可无症状或有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纳差、体力减退,并有易感染倾向。
粒细胞缺乏症可继发于药物反应、化学药物中毒、电离辐射、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可原因不明,但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粒细胞缺乏症有什么症状 发病前多数患者有某种药物接触史。
.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组织中破坏或消耗过多原因有1)免疫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2)严重细菌感染,脾亢等因素。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如: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或粒细胞滞留于肺、脾等。
(5)多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具体机制不明。(6)中性粒细胞成熟障碍: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中性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1)免疫性因素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感染如慢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