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翻译: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
刘繇(yóu由):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上《前出师表》率军北伐魏国,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
后出师表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有什么区别?
1、出处不同 《前出师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而《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具体是否为诸葛亮所作,仍有异议。
2、侧重点不同 《前出师表》主要写的是对于内政的劝谏,虽然也表达了北伐的必要性,但大部分的笔墨还是用在劝谏刘禅任用贤人,励精图治上。《后出师表》是更多的在讲外战的必要性。
3、侧重点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出师表》以开导后主刘禅的昏庸为主,《后出师表》以审时度势坚定出师的决心为主。出处不同:《出师表》是诸葛亮所著,而《后出师表》是出自吴国张俨的《默记》。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现代文全文翻译: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后出师表》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后出师表原文: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诸葛亮的《出师表》翻译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后出师表翻译文言文
【后出师表翻译】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
《后出师表》翻译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
下面是我为你准备的后出师表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后出师表 魏晋:诸葛亮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而“陈与贼争竞之计”的只能是《后出师表》。(或说是张俨伪作)。 (三)表中所列史实有误。《赵云传》载云卒于建兴七年,而六年十一月的《后表》却说云已死。 肯定观点 (一)陈寿《亮集》未载此表,不足为伪作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