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者可以衣帛
这句话的意思是: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这是出自《孟子》的一句话,原文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在一个五亩地大小的宅院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也可以用丝绸做衣服了。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五十岁以上的人能够(可以)穿丝绸了。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此句见于《寡人之于国也》,主要是孟子为说服梁惠王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释疑《寡人之于国也》里孟子向梁惠王描绘施行仁政的美好前景是:“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释疑《寡人之于国也》里孟子向梁惠王描绘施行仁政的美好前景是:“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2、意思是:五亩大的宅园,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应怎样理解
1、意译为: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
2、这句话的意思是: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3、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
4、五十者就是50多岁的人,七十者就是70多岁的人,泛指年岁大的老人。但并不是说只有50多岁的人才能衣帛,70多岁的人才能食肉。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的“可以”作何解释?是否属于古今异义词?_百度...
1、“可以”是古今异议词:[古义]“可”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可以”,“以”是“用来”。[今义]能、能够。
2、五十者就是50多岁的人,七十者就是70多岁的人,泛指年岁大的老人。但并不是说只有50多岁的人才能衣帛,70多岁的人才能食肉。
3、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4、文言文中可以的意思 表示可能或能够。 《诗· 陈风·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孟子 ·梁惠王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正义》对“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和“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三句中的“可以”作了这样的解释:“凡云‘可’者,但得过而已,未至於富足有馀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50者可以衣帛矣。的正确翻译。
1、这句话的意思是: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2、意思是:五亩大的宅园,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
4、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5、原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解释: “树”是动词,种植的意思。 “以桑”是介宾结构,位移到动词后做了补语。 “之”是代词,代前句“五亩之宅”。
“五十者可以衣帛也”是什么意思?
1、这句话的意思是: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2、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在一个五亩地大小的宅院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也可以用丝绸做衣服了。这句话的本意是在描述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即人们可以在家庭中种植桑树,用自己种植的丝绸做衣服,从而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3、五十者就是50多岁的人,七十者就是70多岁的人,泛指年岁大的老人。但并不是说只有50多岁的人才能衣帛,70多岁的人才能食肉。
4、穿”的意思,“帛”是丝绵衣服。直译为: (如果)把桑树种在五亩大的宅园中,(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凭借(这些)穿上丝绵衣服了。意译为: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