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赏析
燕歌行》的主旨:表现了士兵征战之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轻敌失职的将领讽刺和愤恨。全诗描绘了边塞的将士生活,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鲜明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的现实,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总的来说,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燕歌行》赏析如下:《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燕歌行》译文: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赏析】据记载和考证,《燕歌行》原为燕地(今河北中北部)的民间音乐,反映的大多是战争和徭役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燕歌行诗词鉴赏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
高适的燕歌行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1、韵律婉转和谐。高适这首《燕歌行》,是一首“古体诗”,其韵律在铢两悉称的变化中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可以说,就其平仄来说,上句用仄声,下句同一字位就用平声,也形成相对,在整齐中富于变化。
2、艺术上:①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的自然环境,激烈的战争氛围,各种复杂的矛盾斗争以及士卒、思妇的心理活动等,全部融合在一起。②运用对比的手法深化主题。
3、艺术特点:伏笔、铺垫、衬托、对比;对比与排偶。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
4、燕歌行》特点:(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
5、《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思想内容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艺术特色是: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燕歌行并序赏析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_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
一,诗歌原文:《燕歌行·并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此诗概括一般的边塞战争,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下面是我整理的唐诗燕歌行·并序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实非偶然。
并序原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
燕歌行高适原文及翻译赏析
1、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2、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
3、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4、燕歌行 高适 全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5、燕歌行高适翻译: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6、《燕歌行》的原文:《燕歌行 》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