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中西天取经的玄奘的故事
玄奘西游的故事: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离开长安,艰难地跋涉在西域的雪山荒漠中,偶然遇到一名胡人,是个猎户,名叫石磐陀。
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陈,名禕。13岁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为了追求佛教学问,遍访名师,到处游历,对当时中国佛学各个门派的理论都曾接触和理解。
并向武德年间来华的中印度波罗颇迦罗密多罗(简称“波颇”)咨询佛法。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经。但此时的丝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国旅行。
玄奘从凉州开始了曲折而艰难的万里取经之路。当地官员李大亮得到密报,说有个长安来的僧人想出关去西方,怀疑其真实用意,于是李大亮勒令玄奘立即返回长安。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介绍
玄奘西游的故事: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在公元626年,由于天竺僧人的佛学知识的散播,玄奘首次有了西行的想法。在贞观二年的时候,29岁的玄奘正式踏上了西行的路途。此去之后,直到公元645年,他才重回长安,期间历经了将近19年的时间。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经。但此时的丝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国旅行。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玄奘西游的故事(概括)
玄奘西游的故事: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玄奘趁这个机会,混在灾民要饭的队伍里,八月偷偷地溜出了长安,孤身向西方走去,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艰苦跋涉。
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 玄奘是唐朝有名的高僧,他在佛经上翻译的功绩让他成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的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这样高的评价,是对玄奘西行取经和翻译事业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