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极简主义生活的极简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态度
应该说,“极简主义”始终植根于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从“极简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上看,它与西方新教(Protestantism)和清教(Puritanis)的教义和教徒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西多教派”和美国新教派别“震颤派”都对“极简主义”的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些教徒们大都反对铺张浪费、主张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的教堂设计都力避装饰,结构清晰,塑造出神圣、静默、安宁的宗教氛围。
这实践了卢斯一句名言:“装饰就是罪恶。”他们的生活也异常朴素,在器皿、房屋和日常用品上精心设计、细心保养,并且会使用多年。
这是在物质匮乏的前提下,为了积累社会财富而实行的简单的生活方式。我们当代所谓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并不是源于物质匮乏。
它是人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由于超负荷的过度忙碌而呼唤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如现在造价高昂的“极简主义建筑”早已不是贫民和大众所能购买的;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的闲暇、长期的休假也是一种奢侈,成为了某些特定阶层的享受。
可以说,“时间就是金钱”已经成为现实,我们时时刻刻用金钱的标尺度量着时间。而富裕的人用放弃赚钱的方式换取了个人的自由和空间。
例如当代新兴的“绿领阶层”和“背包族”,实际上很多来自社会的中上阶层,至少他们要有起码的经济砝码,有长期的、稳定的生活保证。这样的情况正如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只有绅士阶层才有资格享受“闲暇”,“闲暇”是绅士的专利。
费正清先生谈到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以清闲为理想”的情况:“最受人尊敬的是优游岁月的人,而不是在忙得不可开交的事务活动中干得比别人出色的人。”而赤贫的农民则一有机会就想“从一个在地里干活的人变成一个身穿长衫而附庸风雅的绅士。
旧中国时代的长指甲,是自古以来人们所发明的用以表明其清闲身份的一种最廉价的招牌。” 但是,无论古今,无论中外,无论贫富,“简化欲望”都可以达到“简化生活”的目的。
因为它是从主观欲望着手的,所以对任何经济情况的人都是有效的。可以说,“简化欲望”适用于所有人的有效方法。
中国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都来自于此。他们的欲望有限,所以能满足于最简单的生活。
《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它提醒我们,每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实际上能在世间享受的东西非常之少。
这正如一只口渴的偃鼠,它到河边喝水,充其量也就能把整个肚子撑饱了,其他的河水对他来说没什么用。可是,现在很多人的欲望却能膨胀到想要占领整条河流。
这又有什么必要呢?陶渊明有一首诗叫《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其中写道: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里所呈现的乃是最简单的、最古朴的生活方式:在夏天的中午,作者午睡起来读书弹琴,他看到了堂前的树阴,又有一阵适时而来的凉风吹开了他的衣襟;他自斟自酌,并且想到蔬菜和食物都恰好储备足够,如果过多了反而不是他所需要的;他的幼子则围绕在他的身边,还没有完全学会说话。这样一些日常的琐事,都能使作者感到乐趣无穷。
可以说,诗人的内心完全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表的欣慰和喜悦之中,这种喜悦来自于他与天地造化的天然契合和深层感应,来自于“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一切都适时、适量,顺应天道,不求过多,亦无需过多。这样的一种幸福依赖于作者狭小的欲望:只有当一个人的欲望狭小时,他才容易满足,容易知足常乐。
这正是中国文人所向往的旷达的生活方式。正因为陶渊明和中国古人在生活方式上相似,所以他自认为可以与古人对话,并且在精神上与他们是流通的(怀古一何深)。
因为再早一点的《论语》也曾写道:“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之下,别人担忧不已,独有孔子的弟子颜回却能保持快乐的心境,而他的快乐肯定有一种内在的信仰在支撑着,这使得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
个人的物质欲望简化后,个人变得容易满足,儒家文人称呼这种精神境界为“安贫乐道”。 正是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使颜回的内心保持了一份坚定和淡泊。
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说:生活的简单,其实就是欲望的简单。
2.简朴生活就是美 作文(600以上1000最好)
简朴的生活就是美
看到城市一系列痛心疾首的奢侈浪费,我要大声疾呼:简朴的生活那才美。
简朴可以消除物欲,一切过多的烦恼和悲剧都是由多欲和“我想要”造成的。
简朴可以带来宁静,过多的欲望和占有有碍于身心健康,使情绪永难以平静,永难填补心灵空虚。
简朴天生带来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自和谐的生存之道是少取、多予、知足和感恩,在过度工业化和对自然生态掠取的当下能够知足、反转,并将自己富裕和拥有的能够与众分享和给予将自然的带来和谐.
简朴带来知足和感恩,其实我们占有的其实过多了,不谈非洲饿死几百万人,起码也是边远西藏、甘肃、云贵川深处人们的几十倍的物质条件,当一国其他的同胞还在生存线上贫病交加,我们有理由不知足和感恩自然的恩赐吗? 也许他们家的泥石流就是我们的实木家具造成的,也许东南亚的大水就是我们单位的实木别墅引起的!
我们歌颂简朴,但不过分颂扬,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洗衣做饭、搭公交上班,节省下来帮助贫困老人并防止地球变暖。
我们倡行简朴,但不作秀过场,我们可以利用家乡的庭院屋后,种植果树林木来自给自足,形成循家庭环经济。你不需要的书籍笔记完全可以送给需要的人和学生、山区,或者赶集网上发布免费帖子给同城需要的人,免得造成浪费和砍伐树木的机会。
人生的意义是伟大的,生命是短暂而珍贵的,我们不好好把握当下去创造和实践理想,却在衣食娱乐上浪费时间,不是很令人惋惜吗?!特别是一切经过营销广告舆论宣传而放大的年轻人成为物欲的“卡奴”、“品牌奴”、“消费奴”,为了消费、年轻的女孩,为了寻找富有的伴侣而一年有一年的奋斗者,甚至不惜当二奶……,不是奢华和物欲的迷失吗? 在这点上我建议好好看看《富兰克林自传》---即是最大美元100美元头像的伟大人物,在世界范围其影响力超过了华盛顿!其实今天头号强国美国的精神在衰退,今天的文明病就是以美国当今“消费主义至上、及时享乐的思潮”引起的,今天的美国不再是200多年前的那个美国,不再是富兰克林精神化身的美国,美国早期简朴、实干、创新的精神已经褪色,靠物欲、消费刺激和转嫁金融风险来发展自己,请问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团队、个人值得仿效和追逐生活的全部吗?只有简朴才能够更深刻的把握和抓住根本,人生的意义在于直奔目的干最有意义的事情,珍惜当下的一分一秒,你物欲和占有的多就必然在目的和实践上少,多的时间干什么去了呢?就是享乐和消费,而不会去工作和继续工作、发明创造。
3.对扎克伯格极简生活的感悟作文
今天,一个从我们学校出去的清华学子,为了报答母校,带了两个清华学生,给正要中考的初中生讲演,因为妈妈是那个姐姐语文老师,所以,我沾了光,听了高级讲演。坐在座位上听他们讲演,真是享受。
其中一个哥哥说过:“学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不论别人说学习再怎样苦,再怎样讨厌,在他看来,学习永远是最美好的事。没错,高中很苦,每天暗无天日地做试卷,一点个人时间都没有,那时,他们朋友们最快乐的事就是能在每星期六早上打上一会羽毛球,晚上也不能好好休息,说写完作业打会电玩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还要补习各门功课。”那样的日子在我们每个人看来都是苦难。可哥哥说:“学习中的快乐数不胜数,只要你勇于去发现,勇于去体验,就能发现,学习原来不是想象的那样无聊,苦难。”姐姐说:“她上大学时,经常做兼职家教,他发现,许多学生都不喜欢学习,觉得学习枯燥。可她认为,学习的乐趣在于培养兴趣,有着良好的兴趣和观念,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用好的方法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就会发现,你已经慢慢爱上学习,无法放弃。”还有另一个哥哥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那对你来说都不是最好的方法,你要找到合适你的学习方法,才能学习好,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有一个合格的老师一样,都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率的学习。”
4.极简主义生活的极简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态度
应该说,“极简主义”始终植根于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从“极简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上看,它与西方新教(Protestantism)和清教(Puritanis)的教义和教徒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西多教派”和美国新教派别“震颤派”都对“极简主义”的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些教徒们大都反对铺张浪费、主张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的教堂设计都力避装饰,结构清晰,塑造出神圣、静默、安宁的宗教氛围。
这实践了卢斯一句名言:“装饰就是罪恶。”他们的生活也异常朴素,在器皿、房屋和日常用品上精心设计、细心保养,并且会使用多年。
这是在物质匮乏的前提下,为了积累社会财富而实行的简单的生活方式。我们当代所谓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并不是源于物质匮乏。
它是人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由于超负荷的过度忙碌而呼唤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如现在造价高昂的“极简主义建筑”早已不是贫民和大众所能购买的;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的闲暇、长期的休假也是一种奢侈,成为了某些特定阶层的享受。
可以说,“时间就是金钱”已经成为现实,我们时时刻刻用金钱的标尺度量着时间。而富裕的人用放弃赚钱的方式换取了个人的自由和空间。
例如当代新兴的“绿领阶层”和“背包族”,实际上很多来自社会的中上阶层,至少他们要有起码的经济砝码,有长期的、稳定的生活保证。这样的情况正如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只有绅士阶层才有资格享受“闲暇”,“闲暇”是绅士的专利。
费正清先生谈到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以清闲为理想”的情况:“最受人尊敬的是优游岁月的人,而不是在忙得不可开交的事务活动中干得比别人出色的人。”而赤贫的农民则一有机会就想“从一个在地里干活的人变成一个身穿长衫而附庸风雅的绅士。
旧中国时代的长指甲,是自古以来人们所发明的用以表明其清闲身份的一种最廉价的招牌。”但是,无论古今,无论中外,无论贫富,“简化欲望”都可以达到“简化生活”的目的。
因为它是从主观欲望着手的,所以对任何经济情况的人都是有效的。可以说,“简化欲望”适用于所有人的有效方法。
中国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都来自于此。他们的欲望有限,所以能满足于最简单的生活。
《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它提醒我们,每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实际上能在世间享受的东西非常之少。
这正如一只口渴的偃鼠,它到河边喝水,充其量也就能把整个肚子撑饱了,其他的河水对他来说没什么用。可是,现在很多人的欲望却能膨胀到想要占领整条河流。
这又有什么必要呢?陶渊明有一首诗叫《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其中写道: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里所呈现的乃是最简单的、最古朴的生活方式:在夏天的中午,作者午睡起来读书弹琴,他看到了堂前的树阴,又有一阵适时而来的凉风吹开了他的衣襟;他自斟自酌,并且想到蔬菜和食物都恰好储备足够,如果过多了反而不是他所需要的;他的幼子则围绕在他的身边,还没有完全学会说话。这样一些日常的琐事,都能使作者感到乐趣无穷。
可以说,诗人的内心完全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表的欣慰和喜悦之中,这种喜悦来自于他与天地造化的天然契合和深层感应,来自于“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一切都适时、适量,顺应天道,不求过多,亦无需过多。这样的一种幸福依赖于作者狭小的欲望:只有当一个人的欲望狭小时,他才容易满足,容易知足常乐。
这正是中国文人所向往的旷达的生活方式。正因为陶渊明和中国古人在生活方式上相似,所以他自认为可以与古人对话,并且在精神上与他们是流通的(怀古一何深)。
因为再早一点的《论语》也曾写道:“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之下,别人担忧不已,独有孔子的弟子颜回却能保持快乐的心境,而他的快乐肯定有一种内在的信仰在支撑着,这使得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
个人的物质欲望简化后,个人变得容易满足,儒家文人称呼这种精神境界为“安贫乐道”。 正是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使颜回的内心保持了一份坚定和淡泊。
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说:生活的简单,其实就是欲望的简单。
5.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极简主义生活
极简主义者的信仰位于德国东柏林的赫尔曼双子塔大厦里面,有一间普通的卧室。
阳光从宽敞明亮的落地窗照射进来,房间里所有的摆设只有一张白色床铺和一盏黄色的落地灯。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这就是德国女建筑师伊娃•玛利亚•斯特德尔在东柏林的家。她在里面生活和工作,却不像其他设计师那样拥有琳琅满目的成堆物品。
先不要惊讶,伊娃既不是某些东方宗教的信徒,也不是节俭的苦行僧。她只是一个极简主义风格的设计师,并将这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变成了她的生活信仰。
没有多余的摆设,将生活用品精简到最少。伊娃说,“这种极度削减的方式,使人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房间里那些为数不多的物件上。
这种环境令人心绪平静,也使你的感官更敏锐。”这便是极简主义者的基本信仰。
同样信奉极简主义的还有我们伟大的乔布斯先生。据说,乔布斯生前拥有的物品非常少,除了一年四季穿的黑色上衣,就只有一套昂贵的音响设备。
乔布斯同样也是个禅宗信徒,物品的削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心灵的干净。没有杂物,没有杂念,于是便有了至美的境界。
苹果简约时尚的产品风格和企业文化,和乔布斯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正因为乔布斯的简约,才能有苹果的风靡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垃圾泛滥的年代。每当你眨一下眼睛的时候,全世界就有数千部手机、数千台电脑、以及成千上万的衣物用品被运往垃圾站。
这些物品并不是因为丧失了使用功能被丢弃,而是因为企业发布了更新的版本来替代它。这些新的版本,不过是企业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而编造的一些故事,并用各种现代传播方式哄着消费者为它买单。
而这些所谓更新更好的东西,用不了多久,也会变成垃圾车上的昨日黄花。那么,消费者获得的是什么呢?生活品质的真正提升?还是时尚体面的炫耀资本?是内心愉悦的温和享受?还是无穷无尽的购买欲望?是品位?是质地?是需要?是自我个性的表达?还是泡沫?是快餐?是追风?是人云亦云的不甘落后? 物质的泛滥涉及的不仅是环保问题,还有我们的心灵问题。
广告奴役与催化着我们的购买欲,购入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为此,我们拼命工作。
用100个小时的加班换来一只驴牌包包,然后再用更多的时间去换取钻石项链、豪华小车,也许只是为了广告里的一句宣传词。曾经的曾经,当钻石还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的时候,人们生活得也很好。
后来,经过某家钻石公司的洗脑,说钻石是爱情的代言,于是我们的生活目标中多了一项:钻石。后来的后来,当越来越多的行业给人们洗脑,我们的生活目标开始变得无比庞大,包括服装、手机、香水、数码、小车、美容按摩、星级酒店、到此一游。
唯独少了:理想。在物质的层面上我们知道自己要这个要那个,什么都要。
而一旦回归到本质的层面,却一片茫然。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观念和时间观念一无所知,我们对周遭的感知力日益减弱,有时候甚至还不如一只小猫。
这一切全赖于物质的异化。我们用生命和时间换取着并无意义的工业化复制品,而这些复制品全变成了负担,因为我们要用更多的时间来收拾、使用、打理这些复制品。
当我们抱怨被生活的琐事埋没的时候,也许正是被自己的物品埋没了。这便是物对人的异化。
因此对极简主义者而言,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更能分辨出自己不需要什么。他宁可花100000元去买一幅心仪艺术家的画作,却不会花4000元去买一台自己并不需要的平板电脑。
因为物品必须是为自己的生活理想服务,而不是为了物品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理想。台湾作家舒国治,至今租房,家里甚至没有冷气和电视机。
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在是颇为寒酸,但却是舒国治幸福生活的基础。他白天在高档酒店里和朋友喝着昂贵的葡萄酒,晚上在干净的房间里美美地入睡。
没有多余的东西打扰。走路、吃饭、喝茶,实在是惬意。
把自己从外物中解放出来,于是培养了丰硕的内心。他的这种生活理念,却成了台湾文艺青年争相效仿的时尚。
除了在物质领域,我们需要将自己从无穷无尽的物品中解放出来;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精简自己的生活,从无穷无尽的欲望中解放出来。现代人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如果上网看电视购物聚会吃饭都能算兴趣爱好的话我就无语了),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我们的时间除了用在加班赚钱和逛街花钱之外,全都耗在了开心微博肥皂剧上面。关了电脑,闭上眼睛,顿觉人生虚无。
只有在偏远的乡村,还能见到各种民间艺术带给生活的乐趣,那是一种可以细细品味的乐趣,那是一种可以与生命共长、与时间共舞的乐趣。而在都市,书法诗歌舞蹈美术,全都变成了少数人的专利,或是曾经拥有的过往。
不仅是艺术,我们的理想,曾经的追求,全都败给了现代性。现代性催生了欲望,挤压了宁静自在的内心。
我们染上了各种隐,上网成瘾、游戏成瘾、购物成瘾、看电视成瘾。如果有人,没有以上种种的瘾,他该多么自在啊,能够专注于做自认为重要的事情,比如种花养鱼、比如研究摄影、比如专心创业,他的每一分钟都活得其所,不会感到人生蹉跎。
然而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如此境界,因而生活杂乱无章。一会儿跳跳舞,一会儿学学小提琴,一会儿去。
6.'简朴生活就是美"为主题的文章~
简朴生活就是美 跨越二十一世纪门槛的我们,逐渐地在认知这个世界,在不断地追逐、探索和寻求许多属于这个世界的新事物,年轻人永远是冲在最前的,看到的永远是最新颖的,最令人好奇的,一切似乎都是永远追求不尽的……然而,今天我们的话题是“简朴的生活”,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似乎有些意境颇高,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才十几年时间,从一无所知的儿童时代到现在似懂非懂的青少年时期,慢慢地在发现和摸索这个社会的许多吸引着我们的事物,而简朴的概念却令我们感觉到迷茫和困惑。
在五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国家仍旧存在着传统的儒家生活习俗,包括尊老爱幼等等的传统美德。带着这些传统思想的熏陶,我们很守本分地做着自己该做的,读书、写字、学做人、学道理等等,寄托着长辈们的意愿。
独生子女的我们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看上什么衣服爹娘买什么衣服,尝上什么好吃的就给买上,我的欲望所求逐渐变大。
看着比我更好的或者我所没有的,我就想要拥有,例如周杰伦所穿的衣服、蔡依林所戴过的帽子等等,以此来圆自己的虚荣心和满足感。而逐渐长大的自己,无形中所产生的压力也在不时地在压迫自己,于是就会想着出去散散心,找地方娱乐,消极心理也会由此出现,不时地在打听自己所感兴趣的、未曾去过的新的娱乐场所。
等等这一切一切的浮躁心理、压力生活都暴露出来,在无限追求的下,我们讨论我们的正题:简朴生活。在《生活简单就是享受》一书中,说有一个美国人为了满足物欲、追求时髦,把“需要”和“想要”混淆了,导致生活充满紧张、压力、竞争与复杂。
加上工作学习的压力、家庭负担、疯狂采购、抵押贷款、资讯泛滥……,使得人们心慌意乱,心浮气躁,而且筋疲力尽。因此应该痛定思痛地来个物极必反。
书中著者建议不要压抑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并介绍了一百种具体可行的妙方,让生活化繁为简。
因为时间、生命比金钱、物质实贵,所以著者提出反忙碌潮流,希望人们能:少做一点、少赚一点,少花一点。把大厦变公寓,把衣柜中多余的不必要的衣物丢掉或捐献出去,抛弃所有必须清理、保养的东西、消减家务、降低需求、精简消费,以减少生活的杂乱。
并希望人们好好思考检讨家居生活的形态与习惯,改变成清淡、规律、均衡、且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是女孩子,平日可以装扮简朴些,脱下高跟鞋、拿下假睫毛、放弃大皮包……。
书中富有许多灵感和创意。当然,这些首要产生在自觉的选择,由个人思想、个人性格和意志来积极开创出简单朴实的生活内涵与形态。
其实,我认为人生在世要不断寻找意义,即生活的意义。所追求的表面化的事物都是很没有意义的,一件八百块的耐克毛衣,和一件由妈妈亲手制作的毛衣,意义就大同相同了,也许妈妈织的没有名牌毛衣好看,但是自己穿上的感觉会不一样的。
要记住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们能做到简朴,而不是消极,不是没有目标,在拥有自己成长目标之即,简简单单就是美。
奢侈、贪婪永远在简朴之下。不要想拥有一切,等你拥有了,你就会失去,有得必有失。
有这些经历、这些时间,不妨可以去寻找真善美、心灵之美和人生在世的意义。简朴生活是一个人生的至理,我们只有透过简朴才能生活得有活力,才会感受到轻松和愉快。
简朴、简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喧嚣都市里,让人们的生活空间更自然、纯净、简洁、清新并且宁静的态度;简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生活品质,而不是简朴、吝啬、敷衍等对生活的种种不满和自我不足。而简朴并不是指每天吃萝卜干菜,整天破衣阑珊。
我们所提倡的生活简朴,不仅仅是节衣缩食、不奢侈,它更是一种心灵上的简朴。在喧嚣的城市中,人们的心早已被尘世蒙上了一层灰,并且有一种叫“虚荣”的脂肪在躯体中不断增生。
我们应该“减肥”了,让心智变得单纯,不要被浮华的世界所诱惑。有位宗教学家说:“我年纪越大,越看得出单纯的思想言行的庄严之美,越渴望用简化、自然、开朗的态度,去处理复杂的事物。”
我想,所有的宗教学家都该教人们做这件事,而不是教人用各种“分身”,使一个人变得复杂,人的心灵应该变得简朴,而不是越来越“奢华”。所说的心灵简朴更明了地说,就是指活着的意义,活着就该有个尺度,做任何事情都一样,跨越了尺度的人就是失其所者,必悔之。
有一句话说得好:“知足者常乐。”知足又何尝不是一种简朴呢?我们在一定目标追求的前提下,简简单单地目力,把世界看得淡一些吧。
当一个人有高飞的冲动时就不满足在地上爬行,当飞翔的欲望消失时,翅膀却成了累赘,当行为和目标一致时,就扬起激情,当激情与理想共舞时,凡人也能创辉煌……不是拥有一切的人才会美好,而是知道能够拥有这一切的来之艰辛的人才有会真正拥有他的一切,不在于多少,而是在于努力了多少,经历了多少……生活其实真的很简单,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塌实做事,美好的生活便会向你敞开胸怀,露出笑脸……命运和希望是自己靠奋斗拼搏而来,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正是你宝贵的现在,重视今天的存在,珍惜每一天,未来将会一片。
7.看清事物的关键(800字左右的作文)
世间万物纷繁复杂,许多事件杂乱相生,让人根本没有任何头绪,只是若是我们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便能够轻松地取得成功。
看清本质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生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迷惘的感觉,其实这恰恰是因为我们正受限于表象的缘故吧。所谓“表象”可以是外界的客观的或有利或不利的因本资料来自广祥大语文素,也可以是自己内心生出的情绪,诸如愤怒、嫉妒等情绪。一旦我们受限于这些表象,就极有可能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或是本来可以分辨出的明显错误的抉择,最终使自己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而彻底沉沦。因此看清本质可以让我们不受限于表象,不变成那只被冻住的青蛙。
看清本质还可以帮我们化繁为简,以最简洁的姿态了解问题。在佛教中,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三千倍叫做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三千倍叫做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三千倍叫做大千世界,但这大千世界却可以在互联网中显现,而互联网中的一切归根到底不过是用二进制数表示的代码,“0”“1”这两个简单的数字却能化繁为简,将一切都化归为一串代码,当真是将化繁为简做到了极致,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才能做到了遍布全球。正是因为二进制数的最初使用者能够看清本质,将一切的繁杂化为一串串代码,如今我们才能如此轻松地使用互联网。因此看清本质能化繁为简,简洁的了解一切。
看清本质能让人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获得成功。据说有一个极其复杂的绳结,解开它便能成就巨大的成功,许多人试了都没能解开,而亚历山大大帝只是一剑切开的绳结,最终他成功地征服大片土地而名扬四海。其实我若是亚历山大大帝和之前的人一样,为绳结的复杂所困,恐怕他也是一样没有办法解开绳结的吧,但正因为看清了本质,他知道他只需解开绳结而不管用了什么方法,而最简单的方法可以说简单粗暴,但却只有真正看清本质的人才会十一吧。
看清本质,可以让我们不受限于现象,而能化简为繁,找到关键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