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向往在教堂里生活啊
其实,有一颗谦和、平静的心,住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教堂里寂静没有喧嚣,教堂里的纯净的气息确实令人向往,
可是,一个人身处在外,每天要面对的事情何其多,
即便是下班归来生活在“仙境”,恐怕心中的郁闷也是难解难消的吧,
或许可以解脱那么一小会,但心中平静不下来,郁闷的气息还是会在某个午后瞬间爆发的。
向往平静、简单的生活没有错,
关键是练心,而不是改变外在的环境。
设想,当你在教堂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如果有一个地方比“教堂”还好,
你,是否不会有“二心”呢?就会想改变,这样,是永远无法“平静”的过生活的。
我身边有一个同事,他是基督教徒,当我们在食堂与他一同晚餐时,他总是先做一组宗教仪式(祷告之类吧),很虔诚。我以为西方的基督教徒才会如此。我没有去过教堂 。 听说我们这里的教堂只是一座破陋的古旧的房子而已 , 太年久的缘故。
他很平静,看起来是很平静的。我想,这与教堂的破旧是毫无关系的。
神保佑你,朋友!
2.谁给我推荐一些描写天主教的教堂生活,或修女生活的文章或小说啊
华资写的《赐我甘露》,德兰修女传,讲的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修女德兰嬷嬷的故事。这本书在往上就可以看到,网址
上海光启社图书关于修女生活的图书
《依撒伯尔——卡德》圣三依撒伯尔传
《圣女玛利亚•玛莎利罗》无原罪圣母孝女会会祖
《圣女伯尔纳德传》
《印度的德肋撒修女》连环画
汇款方式:
附言:
请将虚线以上部分填写完整,并通过信件、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发至光启社
传真:021-33973691
电话:021-33973692
Email:
guangqishe@gmail.com
您可以通过邮局或者银行给我们汇款
光启社的地址:上海市漕溪北路339号中金广场C座20楼光启社
邮编:200030
收款人:光启社
网站:
E-mail:guangqishe@gmail.com
不好意思,上面那个网址可能有点广告,把广告关掉就可以了。O(∩_∩)O谢谢
3.写教堂700字
哥特式教堂浅析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和特点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二、各国的经典建筑
1、法国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2、英国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3、德国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4、意大利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三、对哥特式建筑的评价
哥特式建筑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它的风格也充满着人类的智慧。哥特式建筑是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哥特式建筑中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应用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教堂与坟墓作文700字
一天他告诉我一个故事。
他被通知到维琴尼亚山上的电塔修理电力障碍,于是清晨就出发了。电塔在很远的山上,开车八小时才抵达那座山,在山里绕来绕去,就是找不到那座电塔,天色逐渐暗下来,终至完全黑暗,伸手不见五指。
山上既没有人家,也没有灯火,他心里愈来愈着急,心里想着:不要急着找电塔,应该先找到一个可以睡觉的地方,一切等天亮再说。
正这样想的时候,趁着月光,竟看见远处的山顶上有一个高的十字架,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他欣喜若狂,立刻驱车往十字架的方向开去,靠近了,才发现是一座在荒山的教堂,里面并无灯光,门也是锁着的,无法进入教堂借宿,朋友把车停在教堂旁边,安心地睡着了。“因为心里觉得上帝就在身边,那一夜睡得好极了”。
在鸟声中醒来的朋友,探头一看,才发现不得了,原来他的车子停在一片公墓的中间,四周全是坟墓,坟墓上都是十字架。
朋友说:“还好当时只看到教堂,如果看到一片坟墓,可能就不能安心睡眠了。”接着,朋友感慨地说:“所以,一个人如果要心安,一定要常常往高的地方、光明的所在看;假如一直看着黑暗或低下的地方,心就不能安了。”
这个故事非常好,使我想到,教堂与坟墓都有十字架;而且,许多教堂都盖在坟墓旁边;照耀着教堂的月光,也同样照在坟墓上。这个世界是如实地显露着平等,没有分别的真相,只是人心的向往,使世界也不同了。
一个想要安心生活的人,当然要有一些光明的希望,崇高的探索、境界的追求,只要保持拥有这种态度,即使处在障碍中也能坦然无惧,就好像站在坟墓里,也能看见教堂一样。
5.写教堂700字
哥特式教堂浅析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和特点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二、各国的经典建筑 1、法国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
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
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
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2、英国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
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
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
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
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
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3、德国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
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4、意大利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
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
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
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三、对哥特式建筑的评价 哥特式建筑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它的风格也充满着人类的智慧。哥特式建筑是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
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哥特式建筑中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
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应用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6.去教堂做什么作文150到200字
小学时代经常去的,处在半山腰的老旧教堂,在经过很多年再一次去看的时候,已经变得破败.蒿草从外面的平地蔓延进来,它们长得有半个人高,小时候的我走进去也许只能看见牧师专用的宣誓讲台,与讲台上方脸色很苍白的天使Alice的塑像.倾斜的天花板有大片的阳光倾斜地洒落进来,伴随着很多温暖的风,压低了大丛的蒿草丛。
存留在十年前的回忆里的白色十字架,此刻正安静地平躺在蒿草丛中,像是从靠天的屋顶一下子摔落下来,埋藏进蒿草丛的深色世界。
走到十字架旁抬头看见了教堂外淡蓝色的天空,风与阳光从屋顶巨大的缺口倾泻下来,像是从灰色的天幕上抖落的豆大雨滴,温暖并且有节奏地拍击在脸上。
像十年前一般----阳光还是那么美好。
十年前的回忆有无数个定格的画面。
7.【索菲亚教堂作文600字】
在被誉为“冰城”的哈尔滨的市中心有一座索菲亚教堂,它有着浓郁的欧洲风情.索菲亚教堂是中国最大的拜占庭式建筑教堂.高53.35米,面积721平方米.是由一座主楼,四座尖耸的侧楼,全楼都是拱形门窗.最有名的是主楼楼顶,像一个绿色的葱头,侧楼楼顶像四个未打开的大帐篷.给人以安祥、幸福宁静感,整个楼是用清水红砖砌成的.它经历了无数风吹雨打,现在变成了棕红色,让人产生无限的沧桑之感.教堂前面有宽阔的广场,广场的小孩快乐乐,有的喂鸽子,有的吓唬鸽子,还有的在金色的阳光下奔跑.老人们有的打牌,有的聊天,还有的乘凉.外来的游客正在准备合一张影,外国人也连声对索菲亚教堂说:“好!好!” 夜幕降临,音乐喷泉拉开帷幕,喷泉的水时而宽,时而窄,时而高,时而低,不一会儿喷泉变幻起来,一会儿像个大蘑菇,一会儿像个龙门,一会儿像一个五弦琴等待着人们去演奏.这时,激昂的乐曲响起,所有的水柱一飞冲天,形成了一堵水墙,又过了一会儿,喷泉停了,正当人们要走的时候,喷泉变成了小水柱,小孩儿们纷纷跑到里面玩水,嬉戏.风吹喷泉水花四溅弄湿了衣服,非常凉爽,人群又欢腾起来.我为我们哈尔滨有这样一座建筑而感到骄傲.。
8.校园生活作文600字
一周的校园生活又结束了,回想起来每天虽然过的都是那么平淡,但却是有滋有味。不信,你看!
清晨,当第一声鸟啼时,天还刚麻麻亮,学校就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了。从九年级到七年级,每一个寝室都不约而同的打开了灯,同学们陆陆续续的起床了。虽然还带着一丝睡意,但打着哈欠的我们依然坚持起床了。一看表,才5:30,oh my god ! 真早啊!
当第一束阳光从地平线上升起时,校园里已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早自习让我们“苦不堪言”啊,但是我们依然坚挺着胸膛,放声读书。一日之际在于晨啊!读书声中,一天的学习生活便拉开了帷幕。
经过了早上的四节课,我们早已是饥肠辘辘。每当快要放学的那一堂课,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度日如年。看看时间,还有几分钟,相互一示意,放学去吃午饭的准备工作已经完全就绪。“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前辈们对于吃饭所总结出来的“金玉良言”至今仍被我们奉为“金科玉律”严格地遵守着。盼望着,盼望着,我们焦急的等待着放学铃声的响起。
午后的阳光不知何时悄悄爬进了教室,在阳光的爱抚下,我们好似躺在母亲的怀里,不知不觉的开始迷糊。“乱花渐欲迷人眼”,诗人在写下这句诗的时候是不是也和我们有着类似的感觉啊。困啊,困啊,我们渐渐进入了诗文里的美好境界。不好,本以为可以稳坐钓鱼台了,突然,老师的声音犹如一声“晴天霹雳”,将我们惊醒。嗐,我们的这点雕虫小计,怎能瞒得住老师的火眼金睛?
晚上,终于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学习任务。该休息了,可是活泼好动的我们依然不肯老老实实的睡觉。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开始了卧谈会。在这个会议里,我们总是把一天里的所见所感和最真实的心声像竹筒里倒豆子似的一股脑说了出来。伴着声声鸟鸣,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这就是我的校园生活,尽管每天都是那么平淡,但是我们每天都过的那么充实,那么快乐!
9.生活教会我欣赏 作文 600字 急
生活是时光与人物的融合,我们孤身生活在这个庞然大物中,我们是她的一个分子,我们的一切是她的塑造,我们的一切都能因她而变。她用渊源与博大教会了我们许多事物。然后,我要说的,是她给了我一双崭新的眼睛,去欣赏困境中的生命,去感受生命之旅。
从小我对秋便不怀好意,古人说得好:“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我也害怕秋,因为落叶枯黄,朝露消逝,秋雨绵绵。雨珠浸落得地面泛起一层薄雾,把万千景物都罩在里面。整个城市都湿漉漉的,像被泪水浸泡过一般,他们丧失了原有的活力,蒙上了一层枯黄的色彩,变得憔悴败落!
再也没有什么能唤醒我心底的火热,融入这个四季轮回的季节。但时光是可以改变的,生活可以塑造一个新的你,送你一双慧眼,拥有一个崭新的生活,看见败落中倔强的美丽。
第一次步入枫林,也是南方少有的这大片大片的火红,它的色泽红如火焰,一片一片,一层一层,火热的交织着。风还在呜咽,雨还在哀愁。可它们却娇艳地昂首于坡颠,用生命之火温暖秋渐来的寒意。他们的脚下有枯黄的野草,他们的头顶有枯落的树叶,它们在风雨中长眠、死亡。而只有枫招风唤雨,闪闪发光。把他的优势与强大展示得淋漓尽致。
在家乡南山樱花谢去的几月后,菊花再次展开了它的花瓣。无花之秋,让人对菊有种“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喜爱。傲霜之菊色泽浅淡,与冰霜融为一体,它淡雅的傲骨中透露着惊人的倔强。娇嫩的它风雪不侵,它我在冰霜之地,它顶着漫天乌云,踩着失败者的的尸体,拼命地存活绽放,就算是昙花一现,它也要人知道,也许只有一株菊花,它也可以开出整个春天。
随生活的推移,我对秋产生了一种独爱。“我言秋日胜春朝”真是如此啊。
秋季中,百花艳去,万木凋落,真是对生命的考验。惨淡的光景只有弱者才会惧怕。他们惶恐地凋谢,恐惧地逃散。但勇者无惧,便如风与菊一样,他们只想握住生命的气息,在逆境中倔强地生存着,是那么生命活力,生生不息。
秋让我发现了这样的美丽,生活教会了我去欣赏,去吸取他们对生命的执着,对困难的信心。
10.教堂夏令营作文500字
夏 令 营
今年暑假,我去了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永和和森道夏令营,这里可有趣了,让我介绍一下吧!
哎,最近我驼背非常厉害,妈妈都看不下去,直罗嗦。我也不知所措。经过一番讨论,妈妈决定把我送去夏令营。。。。。
这夏令营可不简单,每天早上要晨练——跑操场20圈,每个同学都是气喘吁吁,每当跑完步,同学们开始埋怨了:“教练怎么这样,让我们跑20圈。早知道不来了。”“就是就是,还那么严格!”。。。。。。这就是我驼背的下场啊。
第2点,就是伙食了,不好吃,而且很多,这是小朋友最埋怨的了,唉,没办法,谁我驼背的啊!
不过夏令营还是有有趣的地方的,比如经常下象棋,打篮球等等。还有,小朋友都互相帮助,而且练武术也很有意思,虽然受点苦,但非常有趣,教练常给我们讲武术的故事。作文课,老师给我们了作文指导,写了许多好词好句,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知识丰富了,陶冶了情操。
有苦就有甜,夏令营就是这样,非常有意思。虽然我受了苦,但驼背也不那么严重了,交了那么多好朋友,学了那么多知识,虽然苦,但是,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