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为题目的800字作文 急
你的灵魂在何处?内心深处是否有这样一个声音对你发出质问呢?
太多的繁华,太多的物质追究,牵引着那愚昧的肉体,有时不禁感叹一句:“何必呢!”而灵魂,似乎太过顽皮,早已跑的无影无踪,又似乎太过安静,隐居在那高处。
或许,远离世俗才是它的寄托。
灵魂在高处,简简单单的一个方位名词,却给你不尽的幻想,不尽的希望,不尽的追求,因为你正在仰望着它,而最纯真的微笑也在你的脸上开始蔓延。或许所追求的那抹清净,是对灵魂最好寄存。然而,“思无邪”的追求是否是一个极高的精神世界,是否蕴含着一个最纯洁的灵魂呢?面对着世俗中的尔虞我诈,地位,金钱牵引起来的人际关系,又不禁让人自嘲,这样的世界中的灵魂会在高处吗?
思绪不禁飘飞至那个古老的都城,瞻仰到的是那一个个冲出樊篱,闲暇归隐的高尚灵魂。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超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薄,点点滴滴,纷飞世界。行走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感觉灵魂忽然变的渺小,那么高处的灵魂又将怎样追求,怎样获取呢?或许,放慢脚步是你最好的选择,学会奉献是你最微薄的努力。人人点燃一盏灯,那么世界将会通明,灵魂将拥有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意义。因为那是最超然的精神世界。
高处的灵魂是精神世界的皈依,那么低处的生活呢?
或许现实正在将它演绎,赢,则是勤奋的态度,踏实的作风,拼搏的精神;输,那就懒惰的生活,贪污的人生,一切归于地狱式的花花世界。一场最华丽的赌注,或许就是最好的诠释。低处的生活,一个不容你喘息的巨大空间,一个让信息代替思考的加速社会,只有永远的竞争向上,没有所谓的宁静悠闲。因为一分钟的浪费,将失去原本充盈着一丝光亮的人生,而十年的弥补,未必能赶上那快节奏的脚步。那么在低处中追求高处,是否需要更多的付出呢?
灵魂在高处,生活在低处,那么就放它们自由吧,或许灵魂的沉沦,能使这辆生活列车更稳健快速的前进,或许生活的飘飞,能融化灵魂这座原本冰冻的大山。或许相辅相成,就是两者的最好合作吧。
行走于建设中,跟着心走,它会引领你追求那高处灵魂,奋斗于那低处的生活。
生活在低处,必须勤奋,必须踏实,必须拼搏。而灵魂在高处,可以仰望,可以幻想,可以追逐。 或许这就是灵魂的归属地。
2.《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为题目得作文
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
毋庸讳言,今天的人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80后”的大学生,还会心中想到他人吗?还会有奉献精神吗?梳理李春华的成长轨迹,我发现出生于贫寒家庭的他,虽然年轻,却有着让人肃然起敬的人生信念和品格内蕴,我不仅感动于李春华在生死抉择时刻的壮丽选择,更感动于多年来他寓高尚于平凡中的点点滴滴。
李春华刚进入大学时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甚至在第一次竞选班干部时还落选了。但是他不懈完善自己,在入校的第七天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学习上,他最刻苦,他的笔记永远是班上最好的,所有的功课都是优秀和良好。在生活上,他又是最节俭的,吃的经常是一元钱的萝卜干拌饭或者九毛钱的袋装方便面。可谁能想得到,家境极其贫寒的他不仅从来没有申请过助学贷款,反而经常将自己打工赚来的钱慷慨借给同学……更让人感慨的是在同学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大家还发现他的抽屉里有一份助学贷款申请,上面区、乡的章都盖了,但他竟没有交上去!他曾这样向父亲解释:“比我苦的同学还多着呢。”这是一颗多么纯净的心灵啊!一言一行都是那么的朴实无华、自觉自愿;这是一个多么高尚的灵魂啊!这一切都来自他对信仰的忠诚。
2005年5月李春华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并在一年后如期转正,55天后,他践行了对党的诺言——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连续救起落水少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李春华的生命历程启示我们:他的英雄壮举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他不断完善自我的道德积淀,他以自己的短暂人生执著地攀向道德的峰巅,从而不断升华着自己的精神境界——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
我们总爱埋怨世风日下,人人只为自己;我们总在声讨道德缺失,人人追逐物欲享受……然而,面对李春华高尚的灵魂,我们每个人不该扪心自问——你的灵魂安放何处?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才会真正把自我实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一个有道德责任感的青年才可能做一个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灵魂在高处的人,才能超然于物欲横流的世风,真正走向崇高。
给篇范文
3.命题作文:在低处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
在低处,不是恐高,不是怕摔,是高处的风景已无诱惑,是在“一览众山小”后选择返璞归真,平淡详和。在低处,不是懦弱的颓唐,而是在奋勇向前中,掘弃浮躁,守住宁静。
古人云“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之证道,无如此三者!”天地的玄机在于一个“悟”字,自我的玄机在于一个“静”字。往低处走,才能让自己心静如水,不在高处的浮华中迷失,永保孩提时的纯朴与自然。
低处的宁静是一种执着,无论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都要顶得住干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永远保持一份内心的详和。
低处的宁静是一种悟性。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人世间真玄机,惟静者能看得透。
低处的宁静更是一种成熟。懂得守护低处的宁静的人,从容不迫,纵然一贫如洗,身处困境,在艰难险阻中,他依然是平和的,详宁而坚韧的,犹如一株银杉,拔节挺劲,不枝不蔓,在世俗中能始终保持超凡的力量,植根于这个尘世却不为风雨沧桑所动,能包容万物,宽容万象,守护着内心深处一颗慈忍博爱之心,射放人格与操守的灼人光华。
禅宗六祖慧能为检验门下弟子的悟性,问弟子寺外旗杆上的旗随风飘动时,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众弟子答曰风动或幡动。慧能却一语指出是心在动。人心不动,方能制万物。可谓境由心生,在芸芸众生为名利往来的社会,或许只有守住低处的宁静,不时往低处走一走,才能抵御世俗的污染,更好地追求人生的理想。
守住低处的宁静,不是为了逃离现实,而是在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害达,是对生命大彻大悟后的睿智与环境。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守住宁静;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
守住低处的宁静,就是守护正直的气度,清廉的品质,高洁的节操。以快乐为本,善待自己和他人;以宗教般的虔诚与执著,将平凡的岁月演绎成美丽的风景。
守住低处的宁静,就是坚守信念,不越雷池半步。在离群索居中能探幽寻微,集腋成裘,忙人之所闲,得人之所无;能不计回报地付出,享受内心的快乐与安宁。
守住低处的宁静,就是以一种淡泊如水的人生态度去看待生活,以一种自由不羁的生存方式去抒写人生。以平淡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繁华与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安然如命。
守住宁静,就守住了自己拥有的快乐,就会感恩与生活的给予,就会增加一份对幸福的体验和理解。守住宁静,就在红尘迷离中安然独存,守住披蓑戴笠、独钓寒江的现实与从容,守住宠辱偕忘的恬淡与轻灵,守住晚风拂柳、残阳听笛的的淡雅与风流。
在繁兀的劳作之余,你可以踏月华浴清辉漫步林间,观月上柳梢;你可以赏碧波沐春风,览湖光山色;你可以凭栏远眺,放飞心绪。总之,往低处走,守住自己的宁静!
4.有关于“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的作文
年轻的十七大代表徐本禹,曾以优异成绩考取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却出人意料地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有人说,徐本禹支教所发挥的作用,只不过像一盏微弱的小桔灯。然而,这盏用生命之火点燃的小桔灯,所发出的执著光亮,所传递的炽热情怀,却感动了中国。
这种炽热情怀饱含人类大爱。听说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就欣喜;听说有些地方要清退“代课教师”,就忧虑——有了这种为弱者奔走呼号、与弱者同悲同喜的情怀,让青春的花朵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让生命的意义远远超出生命的时限。
这种炽热情怀传递着善与美。出生于山东聊城农村贫困家庭的徐本禹,被贫困磨砺过意志,被关爱滋养着心灵,并从感动中领悟着善与美,获得了成长的力量。的确,一个常常能被感动的人是善的,善的人生是美的。“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这是徐本禹在支教时写下的。套用艾青著名的诗句追问: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对需要帮助的人爱得深沉。这种关注世界和他人的慈善之心,使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这种炽热情怀最终升华为责任意识。支教之于徐本禹,就像丛飞资助困难学生一样,都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放弃的责任”,因此才不会因艰苦而退缩,才不会被物欲所迷惑,就是睡在草席上,也会做着锦绣的梦,唱出欢乐的歌。我们需要这样的英雄主义,需要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一盏小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但千千万万束光亮就会让世界变得明媚温暖。徐本禹说得好:“就算没有力量去改变,也有责任去关注。”和徐本禹一样的年轻党员很多很多,他们也许生活在低处,但他们的灵魂却始终走在高处。
从学生到党代表,徐本禹的故事告诉我们:“8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年轻一代的共产党员正在接过老一代共产党人的旗帜。他们是大有希望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未来属于他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属于他们。
5.命题作文:在低处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
在低处,不是恐高,不是怕摔,是高处的风景已无诱惑,是在“一览众山小”后选择返璞归真,平淡详和。在低处,不是懦弱的颓唐,而是在奋勇向前中,掘弃浮躁,守住宁静。
古人云“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之证道,无如此三者!”天地的玄机在于一个“悟”字,自我的玄机在于一个“静”字。往低处走,才能让自己心静如水,不在高处的浮华中迷失,永保孩提时的纯朴与自然。
低处的宁静是一种执着,无论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都要顶得住干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永远保持一份内心的详和。 低处的宁静是一种悟性。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人世间真玄机,惟静者能看得透。 低处的宁静更是一种成熟。
懂得守护低处的宁静的人,从容不迫,纵然一贫如洗,身处困境,在艰难险阻中,他依然是平和的,详宁而坚韧的,犹如一株银杉,拔节挺劲,不枝不蔓,在世俗中能始终保持超凡的力量,植根于这个尘世却不为风雨沧桑所动,能包容万物,宽容万象,守护着内心深处一颗慈忍博爱之心,射放人格与操守的灼人光华。 禅宗六祖慧能为检验门下弟子的悟性,问弟子寺外旗杆上的旗随风飘动时,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
众弟子答曰风动或幡动。慧能却一语指出是心在动。
人心不动,方能制万物。可谓境由心生,在芸芸众生为名利往来的社会,或许只有守住低处的宁静,不时往低处走一走,才能抵御世俗的污染,更好地追求人生的理想。
守住低处的宁静,不是为了逃离现实,而是在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害达,是对生命大彻大悟后的睿智与环境。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守住宁静;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
守住低处的宁静,就是守护正直的气度,清廉的品质,高洁的节操。以快乐为本,善待自己和他人;以宗教般的虔诚与执著,将平凡的岁月演绎成美丽的风景。
守住低处的宁静,就是坚守信念,不越雷池半步。在离群索居中能探幽寻微,集腋成裘,忙人之所闲,得人之所无;能不计回报地付出,享受内心的快乐与安宁。
守住低处的宁静,就是以一种淡泊如水的人生态度去看待生活,以一种自由不羁的生存方式去抒写人生。以平淡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繁华与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安然如命。
守住宁静,就守住了自己拥有的快乐,就会感恩与生活的给予,就会增加一份对幸福的体验和理解。守住宁静,就在红尘迷离中安然独存,守住披蓑戴笠、独钓寒江的现实与从容,守住宠辱偕忘的恬淡与轻灵,守住晚风拂柳、残阳听笛的的淡雅与风流。
在繁兀的劳作之余,你可以踏月华浴清辉漫步林间,观月上柳梢;你可以赏碧波沐春风,览湖光山色;你可以凭栏远眺,放飞心绪。总之,往低处走,守住自己的宁静。
6.征一篇高一作文800字,以“看高处与低处”为话题,急需,各位帮帮
一、材料当土地供给你营养,让你不断攀向高处时,你得低下头来看看土地的面容和伤痕。
人往高处走,高处有无尽的奇观;水往低处流,低处更多的是需要爱心浇灌的土地。人到了高处才觉得低处的广阔,但是人只有在低处,才可以看到山的高伟。
人生时时都要面对高处与低处,例如自己获得荣誉、名位时,你怎么看别人默默为自己作的奉献;自己一无所成时,怎么去追求理想、憧憬未来;自己有了能力时,怎么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当自己有了一点点成绩时,怎么去看待别人的长处,等等。请以“看高处与看低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内容应在话题范围之内,文题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二、指导 1.立意:①取得了成绩既要看到自己的努力,也要看到别人给自己的帮助;②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又要不忘作平凡的奉献;③有了一定的地位或成就,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人只有谦虚才可以学到别人的长处,等等,着重考查辩证思维能力。2.范文 登高不忘俯低 赖宇雄鹰感激苍穹给予他的那一份宽广,让他得以自由地飞翔,却从未忘记大地母亲的给予与包容。
梅花感激风霜给予自己的那一份历练,让他得以傲然地绽放,却没有忘记脚下一方黑土的滋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的,世间万物都要面对自己的高处和低处。高处是我们取得的荣誉、成就,低处是让我们登上高处的阶梯。
如果雄鹰没有大地的物质供给,又怎能翱翔于天空之上。如果梅花没有土地的滋润,又怎能“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世间万物只有处理好高处与低处的关系,才能开取智慧的大门,走向成功的彼岸。伯牙的高山流水是因为有钟子期的知音之情。
钟子期死后,伯牙只有哀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的出名,是因为有老教授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如果没有老教授,如此美妙的音乐只有埋藏于市井深巷间。而长城这一世界称之为世界奇迹的宏伟工程,它是因为有怨妇的泪,征夫的血,那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啊!而当你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颠峰,你曾意识到你的低处,俯瞰过你的低处吗?低下你高贵的头吧!你会看见那助你登上山峰的级级阶梯:父母日渐弯驮的背是我们成长的阶梯,老师额上的皱纹是我们前进的阶梯,朋友善意的提醒是我们成熟的阶梯。
是的,我们的成功来之不易,其中不仅有我们辛勤的汗水,它还包括了太多太多的内容。有句俗语说得好,“当土地供给你营养,让你不断向高处攀登时,你得低下头来看看土地的面容和伤痕”。
那么,在我们登上高处时,不妨看一下低处。只是给你父母一句久别的问候,给你老师一句真挚的感谢,给朋友一个灿烂的微笑,我想,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吧。
“黄牛每踏出一步,都灼爱脚下一片深沉的热土。”而人只有到了高处,才知道低处的广阔,但人只有在低处,才能看见山的雄伟。
处理好高处与低处的关系,才能攀得更高。但让我们始终记住,登高不忘俯低! 心中的天平 文竹高处有广阔的天空,任你雄鹰自由飞翔,低处有广袤的土地,任你骏马勇敢奔腾。
高处有灿烂的阳光温暖万物,低处有清澈的甘泉滋润众生。然而因为有了高处的阳光,才能照耀低处的大地,有了自高处落下的甘霖,才能使千万饥渴的生灵恢复生机。
因为有了低处土地的哺育,才能成就参天古木,有了低处温馨的家园才能给雄鹰以栖息的空间。如果说高处是目标,那么低处就是本源,有了目标才有了志向,有了本源,才有了前进的动力。
丰子恺说他不爱出墙红杏,不爱参天古木,而是爱垂柳。他说柳长的再高也总是谦虚地低头,时时看着想着滋润自己的土地,这叫“不忘本”。
历来不忘本的大人物也很多。朱德身居高位不忘本,不忘辛苦养育自己的乡下母亲,常常回去帮助她做农活,关心她的生活起居。
陈毅做上海市市长时,还回家给生病卧床的母亲洗脏裤子。更有古之贤君微服私访,遍走乡野,体察民情,这些都是不忘本。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道出了高处纵观天下开阔豪迈的情怀,“无限风光在险峰”则说只有高处才能看到壮美的风光,才有无尽的奇观。所以,更多的人愿意给自己定下远大志向与高远目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所以才有了“泰山北斗”“高山仰止”这类以高来盛赞尊敬别人的词语。
但是我们是否是因抬头望天而忘记脚下的土地,又是否为了欣赏身边的寥寥数景而放弃更壮美的大山呢?人追求远大的目标无可厚非,但也要记住给予自己机帮助的人。人在平凡的位置上也无可厚非,但心中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目标,而不能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一辈子。
在追求财富权利的同时,不要忘了人最根本的品质;在有了能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在自己获得荣誉名位时,不要忘了还有很多人一直在默默为你奉献。在自己一无所成时,要记住自己曾经的理想,和所憧憬的美好未来;在自己受到别人讥讽时,要记住奋斗的目标;在自己取得一点成绩时,要记住自己还有更高的目标去追求。
所以,“高”与“低”是人心中的天平的两端。目标是高,本源是低。
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同意的。控制心中的。
7.【以看高处与看低处为话题的作文800字左右,但要求:文章内容不能
生有三境,就好像是参禅: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顿悟之时,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其实,人生中的挫折与成功,悲忧与欢喜,人医生的高高低低坎坎坷坷,又何尝不是一个参禅的过程,何尝不是一个“看山”与“看水”的过程呢?初有成功之时,心中自是万分喜悦,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自己的汗水收获了果实,自己的奋斗得到了认可.这个时候,看山是山,站在高处,自然看到了山的雄伟与不凡,自然看到了世界的广阔与无穷.然而当我们跌入谷底,心中万分沮丧之时,身边周遭顿时陷入了黑暗的重重包围.这个时候,看水是水,因为只有水往低处流,而身在低谷的我们,只能看到自己的失败与懊恼.此时,面对高处与低处的我们,有如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而谁能永远成功,站在生命的顶峰呢?又有谁会甘心失败,永远处于生命的低谷呢?很多时候,暂时的失败会引领我们走向成功,而巨大的成功有时亦能导致我们更大的失败.当我们阅历人生体验悲喜之后,便会明白这样的道理.这个时候,面对失败和挫折,我们往往更加冷静和睿智,学会走出低谷,走出失败.同样面对成功和喜悦,我们也学会保持清醒和谨慎,学会总结和开拓,努力获取更大的成功.此时,面对高处和低处的我们,有如参禅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是顿悟之前,所能抵达的终究不是生命的本原.生命的本原却是,人生并没有高低之分,一切不过是相对罢了.人的一生都在争,都在斗,这山望着那山高,永无止尽.争到最后,不过是争到了半寸之地和一把黄土而已.所以,云卷云舒,潮涨潮落,凭栏眺望,任凭他浪遏飞舟,百舸争流,我只是闲庭信步,优哉优哉.此时,面对高处和低处的我们,有如顿悟之时,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于是,无论你在人生道路上走了多远,回望过去,生命总是难分高下的.有时会感激失败,有时亦会厌倦成功.当你顿悟之时,学会了“看山”与“看水”的心境,或许就不会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不再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生命的瞬忽飘逝而惆怅莫名……就好像无论在什么位置看人生的高处与低处,都是淡然的,都是壮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