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wangsihai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

康熙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身上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从小受汉文化的影响,深谙儒家治世之道。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1)

有一次,康熙微服私访,走在路上,总听到身后有马蹄声,回头看却没有人也没有马。康熙感到奇怪,便壮起胆子问道:“身后何人?”话音刚落,就听身后有人答道:“二弟云长。”康熙一愣:“二弟云长?”“云长”不就是三国名将关羽吗?关羽对他自称“二弟”,莫非他康熙是刘备转世?康熙又接着问:“三弟现在何处?”身后人又答道:“三弟知县辽阳。”

康熙暗想:“看来自己真是刘备转世了!二弟关羽生前与我同甘苦共患难、出生入死,死后仍不忘兄弟情义,暗中保护我,我定要敕封二弟为圣!三弟张飞既然同生在世,岂能让他远在辽阳做小小的县官,回朝后一定要调三弟进京赋予重任,掌管朝中大事……”

康熙回京后,把这件事讲给文武大臣听。常言道“君无戏言”,大臣们深信不疑,一齐伏地高呼“万岁万万岁”。善于讨好的大臣们纷纷进言:“万岁爷原是贤德明主昭烈帝转世,又有关二爷的英灵护佑,国势必然大兴!我主宜将关二爷之忠义昭示天下,建庙宇供万民景仰祭拜……”

康熙听了十分高兴,众臣之言正合他的心意!于是,他当即敕封关羽为“关圣帝君”、“伏魔大帝”,下了一道圣旨晓谕天下,举国普建关帝庙,塑“关圣帝君”金身,并改武像为文像,万世享祭。又派钦差前往辽阳宣调“三弟”辽阳知县,进京伴驾,同享荣华富贵。没想到,这辽阳知县是个贪腐的官员,钦差宣读圣旨调他进京,他当场就吓破了胆,以为东窗事发,于当天夜里悬梁自尽了!

遍祀关圣帝君的圣旨一下,各州府县开始大兴土木,一座座“关帝庙”相继修建起来。关圣帝君的香火之盛,一时超过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诸神及西天诸佛祖。

康熙皇帝又钦定关羽单刀赴会的五月十三日为关帝庙的“庙会日”。自此,每年五月十三日,各地祭祀关羽的庙会都办得非常隆重,成为举国祭祀的重要节日。

其实,“崇关”完全是康熙皇帝耍的一个政治手段,康熙皇帝看中了关羽的“忠义”在汉民族中的深远影响,才编造自己是“刘备”转世。在封建社会里,这一举措对实现满汉团结,稳定社会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2)

康熙皇帝御临乾清门听政,随手拿起一本《律吕新书》翻阅,对诸大臣说:“《律吕新书》中说,直径为一则圆周为三,在朕看来这个算法并不严密。直径为一尺,圆周应该有三尺一寸四分一厘还多。照他这个算法,如果直径为一百丈,那么误差就有十四丈还多。按照这个算法算下去,那谬误就大了去了!”

康熙皇帝又命人取来图表给诸大臣看,说:“书中所说的直径为一圆周为三,只适用于六边形,如果是圆形的',就一定会有剩余,这是一目了然的事。”

接着康熙又说:“算数是门很精密的学问,即便是河道开闸放水,想计算出一天一夜流出的水量也很容易。办法是先量出闸口的宽度,计算出一秒钟的流量,那么一天一夜的流量自然就有了。”

康熙皇帝不但精通算学,对医学还很留心,对各种药性也很熟悉,他常对大臣们说:“古代那些圣贤们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那些卜卦、算命以及观测星象的,每个人和每个人说的也不一样。查阅各种药方书籍,你会发现,治疗一种病也有好几个不同的药方。如果一个药方能有效地治疗某一种病,那么何必老是更换呢?西方有一种树皮,叫金鸡勒,专治疟疾,一服即愈。所以,用药的关键在于对症。”

叩拜朱元璋

清灭明,统一了天下,但是对前朝的开国帝王朱元璋,康熙皇帝尊崇有加,不仅彰显了康熙皇帝的开阔胸怀,而且缓和了汉、满的民族矛盾。

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一共六次巡行江浙。每次到达江宁,一定会去拜谒明孝陵,他还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明太祖是一代人杰,不可以亵渎怠慢。”

每次拜陵时,康熙皇帝都规定:随行的诸位大臣,包括他自己,都要在陵门外下马,然后从甬道走上去。

到得陵前,康熙皇帝亲行三跪九叩之礼,最后仍从甬道退出。

康熙皇帝每次都要对守陵的人加以赏赐,并下令禁止砍伐陵内的树木,由督抚亲自负责,严加巡察。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3)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但当时康熙爷的皇位可不是那么好坐的。顺治皇帝给康熙选了四位顾命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都是经过了战争考验的重臣,然而,康熙初登大宝,鳌拜就开始横起来,结党营私、圈地乱国,由于鳌拜是大清有名的猛将,手握兵权,康熙暂时还无法与之抗衡,要想做一个真正的皇帝,就必须亲政,而要亲政,就必须铲除鳌拜,而要铲除鳌拜,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政治资源,并且要大于鳌拜的影响力。

于是,康熙及孝庄太皇太后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索尼,索尼三朝老臣,是开国元勋,对顺治皇帝也有拥立之功,他办事干练,政治斗争经验丰富,而且还是四大顾命大臣之首,只有得到索尼的支持,才能铲除鳌拜,巩固康熙的帝位,于是康熙决定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拉拢索尼,康熙四年,二人举行了隆重的成婚仪式。果然,联姻之后,索尼立即出山,在索尼的帮助下,康熙终于亲政,并一举铲除鳌拜集团,在康熙皇帝政治经验和实力都还十分弱小的时候,赫舍里及其索氏家族的政治影响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后来,赫舍里皇后为康熙生下儿子胤礽后难产而死。康熙爷深感愧疚便立胤礽为太子,这便就是九子夺嫡中的太子。

再说说九子夺嫡,九子夺嫡的起因不仅仅是表面上康熙的几个儿子之争,更是背后权力集团之争,当时朝堂上除了索氏家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大臣——明珠。这两个权臣的党争更是给九子夺嫡加了一把火,索尔图是索尼之子,自然站在自己家族的立场拥护二阿哥胤礽,只不过,明珠的背后,拥立的不是太子胤礽,而是皇长子胤禔。九子夺嫡的惨烈不是一般的,导致康熙后期政治导向直接转为内政,党争甚重,消耗国体。

对待太子,尽管后期康熙曾经复立胤礽太子的名位,但完全是迫于当时的形势,康熙五十一年,胤礽二次被废。大臣提议再次立储时,心灰意冷的康熙帝表示拒绝,并斥骂索额图,称:“索额图私怀倡议,凡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胤礽是康熙最为宠爱的儿子,为了培养他,康熙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结果落到两次被废的下场,实在令康熙痛心,而这一切在康熙看来,都是索额图利用了自己的儿子,作为与明珠党争的筹码,是自己的儿子一步一步走向绝路,他不得不大骂索额图为“本朝第一罪人”,至此,索氏政治势力控制朝局的局面总算打上了句号。而在索尔图死后五年,康熙罢黜明珠,圈禁胤禔。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故事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常常熟读能背,也乐于在文章中以及交流中引用成语故事。其中与历史相关的成语故事更是能让我们在其中学到语文及历史,提高学习效率。本文是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绝伦超群

三国时期,刘备非常注意任用人才。他担任平原相的时候,手下有两员猛将,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刘备对他们非常重视,与他们亲如兄弟。后来刘备吃了败仗,依附荆州刘表,他们不嫌刘备势力小,仍然忠心耿耿地辅佐他。

曹操率军攻打荆州时,刘备为了保存实力,只得率部南下,准备渡过长江,再作打算。他派关羽率领几百战船的军队先走,与他在江陵会合。曹操一心想擒拿刘备,在他身后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当阳长坂。在危急的情况下,刘备丢弃妻子,往东北方向狂奔,恰好关羽的船队赶到,将刘备接走。从此,刘备对关羽更加信任了。

刘备在长坂退走后,与孙权的军队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使其退走。

赤壁之战后,刘备统率军队不断征讨,夺取荆州全境。关羽因为能力出众,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于长江北岸。

刘备得了荆州后,又占领了蜀地,收降了名将马超。关羽听说马超的本事很大,就写信给军师诸葛亮,请他向自己介绍一下马超的能力。诸葛亮了解关羽,知道他不愿意看到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便给他回了封信:“马超文武双全,非常勇猛,是一代英雄,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等人相仿佛,与张飞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绝对不能和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提并论。”

直言不讳

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交战,史称淝水之战。在战争中,前秦军表现出外强中干的特点,节节败退。晋孝武帝大喜,命令熟悉北方情况的刘波到北方镇守,统率淮北各军。可是此时的刘波正身染重病,闭门不出。

接到天子命他北上的诏书,刘波感到非常为难。他的身体很虚弱,这使他不能在平定北方的行动中建立功勋,可是他又不能说:“皇上,您的任命错了。”因此,刘波的内心非常矛盾。

刘波想了一阵,还是觉得不能贻误国家大事,就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提出了自己的真实意见,供朝廷进行参考。他边写边想,如今自己身染重病,皇帝就是看到奏疏龙颜不悦,也不便责备他这个病人。

他写道:“我想起本朝开国的历史,再联想到如今的时势,因此暂把戒律放在一边,放肆、直率、毫不隐瞒地把所想到的话都讲出来,希望您能采纳我的意见。”

在奏疏中,刘波不但指出自己无法承担重任,还把自己认为合理的治国之术,以及怎样任用人才都写在上面。

没想到刘波的病情越来越沉重,等到他写好奏疏以后,就一病不起,去世了。

克己奉公

东汉初年,颍阳有个人名叫祭(zhài)遵。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公元24年,皇帝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便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实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等他年老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祭遵就是这样一名良臣,即使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十分怀念。

后来人们就把祭遵的这种高尚的精神概括为成语“克己奉公”,用来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

鞠躬尽瘁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主张联吴伐魏。他平定南方以后,一直积蓄力量,准备北伐曹魏,为蜀国的生存争夺空间。

过了一阵子,诸葛亮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统率人马,攻打魏国。出师前,他给皇帝刘禅上了一道奏表,名曰《出师表》,劝刘禅虚心纳谏,重用人才,把心思都用在治理国家方面。

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了,诸葛亮只得退兵,等待时机。过了几年,诸葛亮又决定北伐中原。当时,很多大臣觉得蜀国力量太小,老是这样动用军队,不是国家之福,因此反对北伐。

诸葛亮针对这种情况,又上表给后主刘禅,对当时的敌我形势进行详细分析,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会派兵来对付你,倒不如主动攻打他,说不定还会找出一条生存之路。后主刘禅看了,表示全力支持诸葛亮伐魏。

这第二道表,史称《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一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相关阅读

  • 写关于奶奶的作文
  • mcitp,mcitp现在还有用吗
  • 关于梯田的作文(梯田作文)
  • 关于气势的作文(关于气势的成语)
  • 关于仁爱的高中作文(关于仁爱的作文)
  • 蹉组词(蹉组词组词)
  • 关于游华山的作文600字(关于游华山作文)
  • 便血的原因有哪些,拉肚子便血的原因有哪些
  • 食品检验员证书怎么考,初级食品检验员证书怎么考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