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梅戏的作文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黄梅县戏风更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的相关栏目!
篇一:安徽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明快抒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
黄梅戏用她那淳朴流畅、质朴细致、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上世纪50年代,《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等众多优秀的剧目不断推出,国内外的观众,也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黄梅戏的剧目和演员曾获得众多奖项,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广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骄傲和光荣已成为历史,新世纪已经打开希望之门,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希望新一代黄梅戏传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篇二:话说黄梅戏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戏剧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闪闪发光。戏剧是中华民族特有艺术文化。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它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罗帕记》、《慈母泪》、《三搜国丈府》、《荞麦记》等。其中以《天仙配》最为著名,先后改编成为电视剧,电影。
《天仙配》主要讲述了 七仙女厌恶天宫岁月的冷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就不顾森严天规,奔向人间。槐荫树下遇到了董永,倾诉衷曲,二人于是结为夫妻。两夫妻正向往未来,憧憬幸福,忽闻玉帝旨意,令七仙女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不得已与董永分别……“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段唯美的爱情,完全的'融入到了那优美动听的黄梅戏中,让观众赞叹不已,心旷神怡。
黄梅戏,演的是淳朴,唱的是淳朴,说的还是淳朴……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戏中懂得了朴实,像泥土一样,毫无杂质。
篇三:黄梅戏
有人说,不会唱黄梅戏,算不上真正的安庆人。此言不虚。在安庆城乡,无论男女老少,谁不会哼唱几句“夫妻双双把家还”呢?3岁的小孩唱一段黄梅戏,是经常看见的事;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唱戏,更是完全不足为奇的事,相反,老人还是唱黄梅戏的高手呢!
——前奏
黄梅戏之幽(悠)
黄梅戏总是塑造了一种十分宁静的气氛,悠扬,悠扬——每当此时,我便会泡一杯绿茶。闭上眼,嗅着清香的自然气息,聆听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眼前浮现的是好一幅难以言表的美景;睁开双眼,看着茶叶——一位为黄梅戏陶醉而伴舞的舞者。心灵的浮躁一时间荡然全无……
— —第一乐章
黄梅戏之扬
有人说黄梅戏的幽是一种悲的表现,我并不这么认为,这是一种幸福的社会的景象,是爱的诠释,是真善美的化身……它弘扬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品质,是一种情操。其幽令人静,其绵令人醉,气魄令人力。
——第二乐章
黄梅戏之形,应得人欣赏;黄梅戏之神,应得人弘扬。愿黄梅戏得到弘扬,让真善美遍布天下……
——尾声
篇四:
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