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向往在教堂里生活啊
其实,有一颗谦和、平静的心,住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教堂里寂静没有喧嚣,教堂里的纯净的气息确实令人向往,
可是,一个人身处在外,每天要面对的事情何其多,
即便是下班归来生活在“仙境”,恐怕心中的郁闷也是难解难消的吧,
或许可以解脱那么一小会,但心中平静不下来,郁闷的气息还是会在某个午后瞬间爆发的。
向往平静、简单的生活没有错,
关键是练心,而不是改变外在的环境。
设想,当你在教堂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如果有一个地方比“教堂”还好,
你,是否不会有“二心”呢?就会想改变,这样,是永远无法“平静”的过生活的。
我身边有一个同事,他是基督教徒,当我们在食堂与他一同晚餐时,他总是先做一组宗教仪式(祷告之类吧),很虔诚。我以为西方的基督教徒才会如此。我没有去过教堂 。 听说我们这里的教堂只是一座破陋的古旧的房子而已 , 太年久的缘故。
他很平静,看起来是很平静的。我想,这与教堂的破旧是毫无关系的。
神保佑你,朋友!
2.谁给我推荐一些描写天主教的教堂生活,或修女生活的文章或小说啊
华资写的《赐我甘露》,德兰修女传,讲的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修女德兰嬷嬷的故事。这本书在往上就可以看到,网址
上海光启社图书关于修女生活的图书
《依撒伯尔——卡德》圣三依撒伯尔传
《圣女玛利亚•玛莎利罗》无原罪圣母孝女会会祖
《圣女伯尔纳德传》
《印度的德肋撒修女》连环画
汇款方式:
附言:
请将虚线以上部分填写完整,并通过信件、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发至光启社
传真:021-33973691
电话:021-33973692
Email:
guangqishe@gmail.com
您可以通过邮局或者银行给我们汇款
光启社的地址:上海市漕溪北路339号中金广场C座20楼光启社
邮编:200030
收款人:光启社
网站:
E-mail:guangqishe@gmail.com
不好意思,上面那个网址可能有点广告,把广告关掉就可以了。O(∩_∩)O谢谢
3.去教堂做什么作文150到200字
小学时代经常去的,处在半山腰的老旧教堂,在经过很多年再一次去看的时候,已经变得破败.蒿草从外面的平地蔓延进来,它们长得有半个人高,小时候的我走进去也许只能看见牧师专用的宣誓讲台,与讲台上方脸色很苍白的天使Alice的塑像.倾斜的天花板有大片的阳光倾斜地洒落进来,伴随着很多温暖的风,压低了大丛的蒿草丛。
存留在十年前的回忆里的白色十字架,此刻正安静地平躺在蒿草丛中,像是从靠天的屋顶一下子摔落下来,埋藏进蒿草丛的深色世界。
走到十字架旁抬头看见了教堂外淡蓝色的天空,风与阳光从屋顶巨大的缺口倾泻下来,像是从灰色的天幕上抖落的豆大雨滴,温暖并且有节奏地拍击在脸上。
像十年前一般----阳光还是那么美好。
十年前的回忆有无数个定格的画面。
4.写教堂700字
哥特式教堂浅析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和特点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二、各国的经典建筑
1、法国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2、英国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3、德国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4、意大利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三、对哥特式建筑的评价
哥特式建筑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它的风格也充满着人类的智慧。哥特式建筑是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哥特式建筑中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应用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题目是德国的教堂的作文不少于400
今年暑假,我去了德国法兰克福,那新颖别致的建筑吸引了我的眼球。那儿有许多古典的建筑,墙面刷得雪白,有些还会镀上金边,显得明快洁净,高贵华丽。有时候可以看见用石头垒砌的房子,就像“外滩”的一样。在晚上,被艺术灯光一打,可好看了!那里的欧式建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歌特式的,有着尖顶,科隆大教堂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二种是罗马式的,有着粗粗的圆的大柱子。在那儿现代化的建筑越造越多、越造越高,像是城市的“丛林”。一座座平顶的、圆顶的、尖顶的大厦像是雨后春笋,从平地上冒出来,笔直地伸向湛蓝的天空。这些大厦互相比赛着,尽量把他们的身子伸展的更高些,像是打赌似的,看谁先够得着天顶。白云从一个窗口漫过另一个窗口,造成比霓虹灯更加离奇的景象。远近楼群的造型也都很优美,有的雄浑,有的修长。楼房的颜色都清新淡雅,外观洁净,色调明快,使整个一条街的风格显得新鲜活泼、潇洒温馨。
德国的地下交通非常发达,可以在地下造好几层。第一层可以是电车,第二层可以是地铁,第三层可以是火车。他们的路线都是不规则的,有时候会在地下悄悄的开动,像打“地道战”,有时候又会突然钻出地面“向敌人突袭”。在德国的这些日子里,交通的快捷、便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国人对人非常的热情。住在德国人的家里,我们中国的小客人受到了热情的款待。我们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生活、学习和玩耍,虽然语言不同,但是照样玩得很尽兴。有些游戏和我们在中国时玩得一样,比如说跳绳、挑棒子等等。有时我们还会教他们写中国字,说中国话,他们学得可起劲拉。德国人也很讲究文明礼仪,记得一次在马路上看到一位老爷爷看见地上掉了一个塑料杯子,很主动地捡了起来,尽管那不是他扔的。从一些小事可以看出德国人对环境的爱护,我想这是很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
短暂而愉快的德国游结束了,我想如果我们能从德国和德国人身上学到些什么,那我们之间的差距就会更小,我们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6.教堂与坟墓作文700字
一天他告诉我一个故事。
他被通知到维琴尼亚山上的电塔修理电力障碍,于是清晨就出发了。电塔在很远的山上,开车八小时才抵达那座山,在山里绕来绕去,就是找不到那座电塔,天色逐渐暗下来,终至完全黑暗,伸手不见五指。
山上既没有人家,也没有灯火,他心里愈来愈着急,心里想着:不要急着找电塔,应该先找到一个可以睡觉的地方,一切等天亮再说。
正这样想的时候,趁着月光,竟看见远处的山顶上有一个高的十字架,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他欣喜若狂,立刻驱车往十字架的方向开去,靠近了,才发现是一座在荒山的教堂,里面并无灯光,门也是锁着的,无法进入教堂借宿,朋友把车停在教堂旁边,安心地睡着了。“因为心里觉得上帝就在身边,那一夜睡得好极了”。
在鸟声中醒来的朋友,探头一看,才发现不得了,原来他的车子停在一片公墓的中间,四周全是坟墓,坟墓上都是十字架。
朋友说:“还好当时只看到教堂,如果看到一片坟墓,可能就不能安心睡眠了。”接着,朋友感慨地说:“所以,一个人如果要心安,一定要常常往高的地方、光明的所在看;假如一直看着黑暗或低下的地方,心就不能安了。”
这个故事非常好,使我想到,教堂与坟墓都有十字架;而且,许多教堂都盖在坟墓旁边;照耀着教堂的月光,也同样照在坟墓上。这个世界是如实地显露着平等,没有分别的真相,只是人心的向往,使世界也不同了。
一个想要安心生活的人,当然要有一些光明的希望,崇高的探索、境界的追求,只要保持拥有这种态度,即使处在障碍中也能坦然无惧,就好像站在坟墓里,也能看见教堂一样。
7.四年级下册暑假作文什么教堂作文
我和妈妈走在天津的滨江道步行街上玩,看到远远的地方有一个奇怪的建筑,我很好奇,就问妈妈那是什么地方?妈妈说:那是教堂。教堂是什么样的呢?妈妈说;"我也没有进去过,要不咱们去看看吧?”
于是我们就向教堂走去。教堂有圆圆的顶,上面有大大的十字架;走进教堂,里面大极了;房顶高高的,墙壁上有很多画,好像是在说着某个故事;还有整整齐齐的供人膜拜的桌椅。
前方有高高的塑像,听妈妈说一个是耶稣,一个是圣母玛利亚。耶稣是被钉在了十字架上的。墙壁上还有可爱的小天使。有一副大大的画据说很有名,叫“最后的晚餐”。走廊的桌子上有很多小册子是供大家随便看的。
妈妈说这里的人都是信天主教的,就像姥姥信佛教一样,都是一种信仰,都是希望世界更美好,人们更善良,身体更健康;少一些痛苦、灾难;多一些快乐和幸福!我觉得妈妈说的真好,我也同样希望世界永远和平,世界更加美好。
8.题目是德国的教堂的作文不少于400
今年暑假,我去了德国法兰克福,那新颖别致的建筑吸引了我的眼球。
那儿有许多古典的建筑,墙面刷得雪白,有些还会镀上金边,显得明快洁净,高贵华丽。有时候可以看见用石头垒砌的房子,就像“外滩”的一样。
在晚上,被艺术灯光一打,可好看了!那里的欧式建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歌特式的,有着尖顶,科隆大教堂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种是罗马式的,有着粗粗的圆的大柱子。在那儿现代化的建筑越造越多、越造越高,像是城市的“丛林”。
一座座平顶的、圆顶的、尖顶的大厦像是雨后春笋,从平地上冒出来,笔直地伸向湛蓝的天空。这些大厦互相比赛着,尽量把他们的身子伸展的更高些,像是打赌似的,看谁先够得着天顶。
白云从一个窗口漫过另一个窗口,造成比霓虹灯更加离奇的景象。远近楼群的造型也都很优美,有的雄浑,有的修长。
楼房的颜色都清新淡雅,外观洁净,色调明快,使整个一条街的风格显得新鲜活泼、潇洒温馨。 德国的地下交通非常发达,可以在地下造好几层。
第一层可以是电车,第二层可以是地铁,第三层可以是火车。他们的路线都是不规则的,有时候会在地下悄悄的开动,像打“地道战”,有时候又会突然钻出地面“向敌人突袭”。
在德国的这些日子里,交通的快捷、便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国人对人非常的热情。
住在德国人的家里,我们中国的小客人受到了热情的款待。我们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生活、学习和玩耍,虽然语言不同,但是照样玩得很尽兴。
有些游戏和我们在中国时玩得一样,比如说跳绳、挑棒子等等。有时我们还会教他们写中国字,说中国话,他们学得可起劲拉。
德国人也很讲究文明礼仪,记得一次在马路上看到一位老爷爷看见地上掉了一个塑料杯子,很主动地捡了起来,尽管那不是他扔的。从一些小事可以看出德国人对环境的爱护,我想这是很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
短暂而愉快的德国游结束了,我想如果我们能从德国和德国人身上学到些什么,那我们之间的差距就会更小,我们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9.生活教会我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其它任何人强加给你的都不是你的人生,而是别人的人生,所以要想知道人生为何,只有问问你自己的心,心之所至,就是你人生的方向,不要用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否则你永远是舞台上的舞者,用一生的时间去演绎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能让你感受到快乐的,就是指引你幸福的方向。
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 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 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10.作文快乐的教堂怎么写
小学时代经常去的,处在半山腰的老旧教堂,在经过很多年再一次去看的时候,已经变得破败.蒿草从外面的平地蔓延进来,它们长得有半个人高,小时候的我走进去也许只能看见牧师专用的宣誓讲台,与讲台上方脸色很苍白的天使Alice的塑像.倾斜的天花板有大片的阳光倾斜地洒落进来,伴随着很多温暖的风,压低了大丛的蒿草丛。
存留在十年前的回忆里的白色十字架,此刻正安静地平躺在蒿草丛中,像是从靠天的屋顶一下子摔落下来,埋藏进蒿草丛的深色世界。
走到十字架旁抬头看见了教堂外淡蓝色的天空,风与阳光从屋顶巨大的缺口倾泻下来,像是从灰色的天幕上抖落的豆大雨滴,温暖并且有节奏地拍击在脸上。
像十年前一般----阳光还是那么美好。
十年前的回忆有无数个定格的画面。
;某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因为挨了骂,细小的心灵便也装满了愤恨.于是也很正常的想到让人安静的教堂与教堂里总是眯着眼笑得很慈祥的老牧师.而童年时代被冠名以“世界上最和蔼的人“、“世界上最让人暖心的人“与“世界上最最好的人“的,都是成天待在教堂里,穿着很朴素的牧师。
生气的那个黄昏,坐在宣誓讲台上,抬头180度看上方的天使塑像.这个角度可以看见的只有浅蓝色的倾斜天花板与天使Alice的高高的突出来的好看鼻子。
那时候的教堂有成排的整齐长椅与画着圣母像的木制窗户,傍晚的光线总会从那里溢进来,在长椅上洒了一片,将每排长椅都拉出长长的影子,而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将它们重叠在一起。
暖黄色的余辉在老牧师苍老的脸上晃动,包括在他的眼睛里投下了一圈暖黄色的光,然后又悄然遛走。
我抬头透过老牧师模糊的身影看见教堂外很遥远处的金色平原,那里有很多从烟囱里冒出来的白烟,它们直直地穿过光线下的各种粉尘,而后更加清晰地靠近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