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的作文
关于苏轼的作文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苏轼的作文,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关于苏轼的作文1
他有山之宽厚的文采,他有太阳似的豪迈与奔放,他有向日葵似的乐观与豁达,他就是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装载着他对天下人团圆幸福的期盼。左手牵着黄犬,右肩上放着苍鹰,在平岗上挽弓射箭的豪壮气概让人记忆犹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让人佩服不已。
我读苏轼,读出了他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读出了他挂念天下的执著,读出了他对人的乐观。我读苏轼,读出了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时不畏困难,坦然面对,用快乐来抚慰自己的内心。我读苏轼,读出了应心怀宽大,关心自己,关心亲人甚至关心陌生人。
此刻,耳畔传来了熟悉的歌声,原来是人们把苏轼的词谱成了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多么甜美的旋律啊!
关于苏轼的作文2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他,是一位词人,既有“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他,是一位画家,既有墨竹的高雅,又有枯木的苍劲。他,就是我的偶像苏轼老先生。
宋代的词人都有点高傲,苏轼也不例外,但在元丰二年,一件事让他猝不及防,御史何正臣和李定上表弹劾苏轼。说他在诗中讽刺新法,皇上大怒,经过了一系列严刑拷打后贬到黄州。一切来得太突然,苏轼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扔到了一个破旧的寺庙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人们待他不一样了,仿佛他就像邻里街头的老百姓一样,他尝试了生活的各种酸甜苦辣。他变得接地气了,在诗中他自己也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开始与各种朋友交往,和家人一起随遇而安的生活。他与朋友春游时,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他却满不在乎,自然地吟出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诗中字字句句流露出的超凡脱俗与豁达豪放,是多么可贵的精神追求呀!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每当我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一件往事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从小我就是一个画画迷,总是感觉自己的小作品很不错,三年级时,我参加了一次重要的美术比赛.......终于熬到公布成绩的时候了,我怀着激动与幸福的心情看着获奖名单,第一遍:没有。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我几乎花了半个钟头在从头到尾寻找着,却没有我名字的半个影子!听到周围获奖者幸福的笑声,我神情黯然的走出了人群......那时,我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过来安慰我一下。可是没有,我慢慢的向前走,莫名的想起了苏轼老先生的悲惨处境与积极乐观,仿佛顿时满血复活了,心中狠狠地下定决心:“没关系!不用怕!擦干眼泪,继续努力!我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于是,我丢掉了悲伤又回到了乐天派,但不同的是我每天坚持画画,认真领会老师传授的知识,并自学素描绘画教材,从基本轮廓、构造技巧方面不断琢磨。终于,迎来春色换人间,在全省春芽杯儿童画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全国书画等级考试中获得素描课优秀级别。怎么样,我的小小豁达精神还不错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呀!人生风雨处处在,风雨人生在所难免,何不乐观面对呢!
这,就是豁达的苏轼。这,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
关于苏轼的作文
苏轼是我国的诗人,那么,在你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的作文,请大家欣赏借鉴。
关于苏轼的作文篇1
你说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你说他用理想的风格编织出一个个豪迈的形象,你说他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淌过,对待人生的态度,即使经历的失败太多太多,他也都一笑置之地放下……当我第一次品味你的诗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觉得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吸引着我,仿佛让我身历其境的感觉。
这天有幸又阅读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了解到诗人你虽然41岁了,并且身处离京都密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但你对现实却充满期望,我不禁的轻笑了:何曾几时你也是年少气盛,在官场的险恶并没抗击了你对政治的抱负(意志)即使天公不作美,把你贬离京州,清贫困苦的生活也令人逍遥自在,销蚀不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从诗中,我看到了:你在皎洁的月光下与丝丝凉意相交成影,好一个中秋十五夜,天上的月亮为何圆又明?你豪爽地举杯对月,一股淡淡的忧愁散开,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饮酒起舞,习习的古风伴随你的愁与情,交织、旋转、倾泻成一曲散漫的乐章。庭院中弥漫着酒的醇香,你说:岂望回朝做番大事业,却终怕遭小贼诬陷,何时才是我施展抱负之时?但是话锋一转,不禁想通,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我虽不能为帝王世家出谋划策,但祈愿天下人有难如何?这时,天空似明朗了几番,一时心中的阴霾犹如清风飘去……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写的词,这其中包含了他太多的情感,就像李白所写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的很美却无法与”起舞弄清影“而媲美——它概括了全部。其实,我并不懂得诗词,但我只是靠感觉来发现,来察觉。很久,我才明白东坡肉是不是也与苏轼你有渊源呢,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中秋之夜这豁达的情怀里,苏轼,我也许并没看透你,但你对祖国的热爱,对一切事物的豁达,我想,我会永远铭记!
秋风般的拂绕,让人着迷的诗文,欢愉着动人的音符,一切都将被风深埋心底,传颂远方……
关于苏轼的作文篇2
既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你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有着惊人的天赋,在你二十四岁之时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你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在你踏入仕途多年之后,由于政治主张和新派不同,你作诗讽刺新法,新党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把你逮捕入狱。这就是史称的.“乌台诗案”。你被贬黄州之后没多久,又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你年幼的儿子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你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你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你是如此地豁达乐观,即使历尽沧桑,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后来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不幸的是新党再度执政,曾讽刺新党的你成了众矢之的,被贬惠州,接着又被贬到儋州,在宋朝,放逐儋州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你也没有向新党低头,而是仰天长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多年的贬谪没有让你就此沉沦。“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你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你有着有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最爱的诗之一。诗中,你不与世人一般浅陋庸俗,你不畏惧风雨的吹打,你不被官场仕途的黑暗和坎坷击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如何,走到今天你都已经不再纠结过去,曾经的事,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关于苏轼的作文篇3
我介绍的名人是一个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名字叫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一次,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苏轼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二十岁时已经是博通经史,写起文章来,下笔数千言,毫不费力。1057年考中进士,做过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学士。但因其一身正气,不阿权贵,所以仕途坎坷。
对苏东坡的天才世人皆知,就连他的政敌也十分赞佩。然而对苏东坡天才的成因,归结为他的天资超人是主流观点,并没有多少人了解他的天才同样离不开勤奋和刻苦。
他三次抄写《汉书》足见其勤奋。四十七岁被贬黄州时,他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除了承受极大的精神打击之外,他还要去东坡开荒种地,维持一家几十口人的生活。劳动之余仍旧坚持写作和学术研究。此间,他又开始了第三次手抄《汉书》的工作。手抄《汉书》,起先他是以三个字为题(即书中叙述某事件,他只抄其中三个字,然后凭此将此事背记于心),之后以两个字为题,这次只以一个字为题,把《汉书》有关的资料背记下来。
他的朋友朱载上去拜访他,任意挑选一册《汉书》,任意抽举其中一个字,苏东坡立刻应声背出几百字的一大段资料来,无一漏错。
他经常诵读杜牧的《阿房官赋》,日子久了,就连侍奉他的老兵也能理解杜牧这篇赋的主旨了。
可见苏东坡勤奋刻苦之程度。
苏轼的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