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隐士 作文 素材
许由、巢父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尧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他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接受。
伯夷、叔齐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开始,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等到父亲去世,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饿死于首阳山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据说,苏秦与张仪、孙膑与庞涓都是他的弟子。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和《本经阴符》。
虽然鬼谷子是一名隐士,但他也怀着一颗济世之心。当弟子们掌握了足够的技能之后,鬼谷子是允许他们出山拯救苍生的。不过有些遗憾的是,鬼谷子的弟子们一旦出山,往往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导致同门相残,比如说苏秦和张仪,一人主张合纵对抗秦国等大国,一人主张小国要联合起来奉秦国为尊以求自保,结果师兄弟二人时常周游列国互相拆台。至于孙膑与庞涓,两人更是势同水火,庞涓设计挖去了孙膑的双膝,而孙膑则出“围魏救赵”的奇谋灭掉了庞涓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
据史料记载,商山四皓在秦末汉初时已经颇为有名,因此刘邦当初曾请他们出山为官,但是却被拒绝了。后来汉王平定天下,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可惜后来太子平庸,而次子却才学出众,这也使得刘邦动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为了保住自己亲骨肉的太子地位,吕后想方设法将商山四皓请来做太子的师傅,刘邦见太子能够有商山四皓这样的知名隐士辅佐,便觉得太子一定有过人的地方,自此之后便不再有废立太子的想法。
严光
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生于西汉末年,会稽余姚人。原姓庄,因避东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严。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
如果我们看看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史,就会发现,严光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好像刘邦手下有张良韩信一样,刘秀能够平定叛乱建立东汉政权,与严光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刘秀即位后,严光改名隐居,周游名山秀水,拜师法门学道,广交文人豪杰。
而刘秀也深知严光是贤良之才,因此屡屡下书召严光见面,并授严光为谏议大夫。然而无论刘秀如何恳求,严光却始终坚辞不受,最终得以隐居田园。
注:来源网友博客
2.对古人归隐现象看法作文
古代隐居者有两种情况:一、为修道。二、为躲避,例如躲避战乱、赋税、劳役、兵役、仇杀等等。
其实古代的隐逸生活要比普通大众的生活强出许多,自己开几亩田,没有人管,没有赋税,没有劳役,逍遥自在,粮食蔬菜若有剩余,还可以下山去换点酒喝,或者干脆自己酿酒。
而今天隐居却是比较痛苦,因为相对来说,古代的隐居生活比大众生活要强,当代隐居的话,生活却不如普通大众,这在心理上会有对比。
在这个意义上说,隐居者的减少倒是一种进步,很多学者在叹息隐居者的丧失,认为是当代人的物欲太强,这话很有道理,但也不绝对,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很好,国家政策很好,没有人逼着去做劳役、兵役、没有苛捐杂税,而且生活很丰富,到处是乐子,根本不必避世。
至于修道者,隐居只是一种修行方式,真正得道后,最后还是会入世,因为他不忍心抛弃众生。
隐士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成分,即便隐士消失了,但是隐者情怀却会经常叩击我们的心灵,这便是安宁祥和。
3.关于古代隐士的探索作文 快啊 急着用的
范蠡 我自己的话语:我在人物中最佩服的人物之一就是范蠡,他那种激流勇退,智者看清局势的眼光特别敏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隐退,这种人物是值得所有人来借鉴的!可历史的长河里面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范蠡: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我囯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嵇山。
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
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
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
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著作有《计然篇》;在《国语·越语下》《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汉书·艺文志》记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4.关于隐士的作文
我看“隐士”
“隐士”文化是中国蓓统文化中很神秘的一部分。那些古代隐士,在我们心目中总是一袭青衣小褂、逍遥自在,伴着晨霞走来,又随着清风而去。
他们走入深山旷野,开始修行自我。
他们避开浮华之世,选择独善其身。
古来隐士不计其数。他们总被人们认为是德行高尚、视荣华富贵如浮云。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千古奇人鬼谷子独具通天之智却隐居深山密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更是种豆南山下。就连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也曾隐居草庐,而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在蓝田得道化仙的。不论是“踏雪寻梅”的孟浩然,还是曾经在茂林中抚琴长啸的王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隐士。
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乃是一代圣贤对于隐士的理解和定义。但是对于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天下有道则见”这句话无可厚非。但天下无道之时,那些身负才学之人何必退隐?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能人贤人治理天下、逆转乾坤啊,其不闻“乱世出英雄”吗?在国家混乱之时,一个人的才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找个地方隐居,不仅愧对自身,更是愧对社会。这并不是清高,我觉得用懦弱形容反而更合适。我认为,真正的清高乃是临污秽之地念亦无邪,面对危难之境心尚坦然。
那些放弃壮志理想,放弃与世俗斗争,消极避世的隐士乃是面对现实颓唐堕落的,乃是自私的、怯懦的、畏缩的。不敢接受生活的千锤百炼,跑到山里享受清静日子,找个借口美其名日“洁身自好”。六祖慧能说得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若心念本净,又怎会遭尘世玷污。
隐士们放弃了承担的责任。而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承担,都是作为一个人永远无法,也不应该推却的。
我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我只知道有困难就要克服,有梦想就要追逐,有责任就要担当。
5.古代的隐士 作文 素材
许由、巢父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尧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他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接受。
伯夷、叔齐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开始,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等到父亲去世,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饿死于首阳山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据说,苏秦与张仪、孙膑与庞涓都是他的弟子。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和《本经阴符》。
虽然鬼谷子是一名隐士,但他也怀着一颗济世之心。当弟子们掌握了足够的技能之后,鬼谷子是允许他们出山拯救苍生的。不过有些遗憾的是,鬼谷子的弟子们一旦出山,往往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导致同门相残,比如说苏秦和张仪,一人主张合纵对抗秦国等大国,一人主张小国要联合起来奉秦国为尊以求自保,结果师兄弟二人时常周游列国互相拆台。至于孙膑与庞涓,两人更是势同水火,庞涓设计挖去了孙膑的双膝,而孙膑则出“围魏救赵”的奇谋灭掉了庞涓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
据史料记载,商山四皓在秦末汉初时已经颇为有名,因此刘邦当初曾请他们出山为官,但是却被拒绝了。后来汉王平定天下,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可惜后来太子平庸,而次子却才学出众,这也使得刘邦动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为了保住自己亲骨肉的太子地位,吕后想方设法将商山四皓请来做太子的师傅,刘邦见太子能够有商山四皓这样的知名隐士辅佐,便觉得太子一定有过人的地方,自此之后便不再有废立太子的想法。
严光
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生于西汉末年,会稽余姚人。原姓庄,因避东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严。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
如果我们看看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史,就会发现,严光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好像刘邦手下有张良韩信一样,刘秀能够平定叛乱建立东汉政权,与严光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刘秀即位后,严光改名隐居,周游名山秀水,拜师法门学道,广交文人豪杰。
而刘秀也深知严光是贤良之才,因此屡屡下书召严光见面,并授严光为谏议大夫。然而无论刘秀如何恳求,严光却始终坚辞不受,最终得以隐居田园。
注:来源网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