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关于玉林狗肉节的分析(关于玉林“狗肉节”的“狗肉之争”的浅析)

wangsihai

关于玉林狗肉节的分析

2015关于玉林狗肉节的分析

玉林狗肉节,狗贩子的陷阱?

即将开幕的玉林狗肉节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没有人知道,按往年的经验,这不会是一个平静的节日。但65岁的天津爱狗人士杨晓云即将陷入一个大麻烦中,大家都猜到了。狗肉节还没开幕,狗贩子已经准备好了狗,打了电话,等着她花钱去救。去年为救狗,杨晓云花了15万,今年该怎么办?

救与不救都是一个难题,不救,似乎说不过去,眼看着成千上万只狗面临被屠杀的命运,作为爱狗人士,无动于衷就得冒信誉破产的风险。在这种事上,一向不缺乏推倒再上去踩一脚的人,可以想象,有多少虚伪、作秀、表演的指责可能铺天盖地而来。救,钱从哪来,多年的爱狗救狗生涯已经让她背上沉重的负担,家里有3000多只狗嗷嗷待哺,她还能救出几只?

打电话的狗贩子很无耻,他可以不赞同杨的观点,但不能借机羞辱杨。可是很明显,凭杨晓云一己之力不可能与狗肉节上众多的狗贩子抗衡,杨晓云也没有办法抵消狗这一物种强大的繁殖能力,把它们都收拢到自己的羽翼之下。这不是救一只就少一只的事,而是源源不断、没完没了。金钱就是爱狗人士们的软肋,是他们诚意的最大试金石,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看明白了。有限的财力和人生,是不可能投入到无限的爱狗事业上去的。

这让玉林的狗肉节越来越像是对爱狗人士设的爱心陷阱。对狗贩子来说,只要赚到钱,卖给杨晓云们和卖给狗肉铺里的食客,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以,杨晓云去与不去,受益的都将是这些狗贩子。

狗贩子的挑衅,说明杨之前的努力非但没有效果,甚至还起了反作用。杨可以借狗狗与人类的感情,轻而易举地站上道德的制高点,却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并最终证明反爱狗人士拥有致命的武器:所谓的爱狗只能是空谈,无聊的幻想。

这看起来是如何救狗的`问题,其实反映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思路:面对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选择,是粗暴地干涉还是报以宽容。爱狗和不爱狗都有充足的理由,原本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事。暴力和冷暴力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加剧人群的对立,只有承认和尊重彼此的选择,才能结出文明之花。你爱你的狗,我吃我的狗肉,两不相干。

每个人都需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人是依托自然世界的食物链才得以生存的,把这种行为道德化,其实也是在否定自身的生存权利。在道德家眼里,每一粒大米背后都有罪恶。吃狗肉有问题,你吃的大米蔬菜难道不是牺牲了无数昆虫的生命换来的?这个道理并不难明白。

杨晓云对狗的感情是真诚的,这一点不仅爱狗人士清楚,吃狗人士也明白。没有人希望杨晓云掉入陷阱中,就像有一部分人也希望自己的行为不被别人左右一样。我们不反对杨去救狗,但不希望看到她将自己的人生与狗捆绑的偏执;在这个社会里,极端的做法并不一定有现实意义。因为这既证明不了自己,也无法改变别人。

关于玉林“狗肉节”的“狗肉之争”的浅析

2015关于玉林“狗肉节”的“狗肉之争”的浅析

“狗肉节”情绪对抗割裂狗肉之争共识

2015年6月20日,广西玉林市,天津爱狗人士杨晓云来到玉林大市场花钱救狗,狗贩们争着要把狗卖给杨晓云。据杨晓云介绍,今天一共花掉7000元左右买下大概100余只猫狗,杨晓云说今年不打算把买下的猫狗运回天津,准备在玉林当地找一块基地养殖。(6月21日 新华网)

每年此时,玉林“狗肉节”的到来,都会引发巨大的争辩,“爱狗”与“吃狗”也会成为对立的情绪宣泄。围绕“吃不吃“的议题,如今的“狗肉节”不再是民俗寓意的表达,而是演化为了两种情绪的对抗。在不同的情绪下,复杂、极端、另类的`行为不断衍生,割裂了狗肉之争的起码共识。

需要厘清的是,“吃狗”与“爱狗”,其实都是道德层面的议题,并没有被纳入到法律的范畴内。不过,即便如此,“狗肉节”的举办,却裹挟了多种不正常的行为。比如,报道中的某些狗贩子充分利用“爱狗人士”的爱心,以虐狗的方式,引诱和逼迫“爱狗人士”买狗。再比如,一些狗肉经营者屡屡遭受电话骚扰、威胁,经营场所甚至被打砸。

于是,裹挟某种特殊的感情色彩,“爱狗人士”以虔诚的举止,试图挽救一条条濒临死亡边缘的生命。而对于某些狗贩子,则充分利用了“爱狗人士”的心理弱点,以此来赚取更多的收益。应该说,在“狗肉节”举办前后,“爱狗”与“吃狗”的对立情绪达到巅峰,但任何一方都没有赢得对方的认同。由此,“狗肉节”依然举办,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依然存在,情绪的对抗日趋激烈和严峻。

应该说,两种对立的情绪面前,并没有赢家,只会让“狗肉之争”变为一出闹剧。商贩的虐狗行为,以及利用“爱狗人士”同情心卖狗的行为,戳中了人性的泪点,本应被道德所不允许。而反观“爱狗人士”,其买狗行为虽然出于个人自愿,但用私力救济来挽救狗的生命,无疑是杯水车薪。“狗肉节”本是民俗,其存在与消亡,都有合理的必要性,道德层面的救赎如何能决定民俗的最终归宿呢?

事实上,民俗面前,应该让情绪表达趋于一致,而不该陷入到对抗的逻辑中。“吃还是不吃”都被法律所允许,均是个人的权利选项,任何人无权干涉。不管是“吃狗人士”,还是“爱狗人士”,都应该尊重彼此,而不该剑拔弩张。“狗肉节”只是民俗而已,这是最起码的共识,即便存在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也应该照顾对方的感受,在“爱狗”与“吃狗”的方式上多一份理性和成熟。

裹挟对立的民意,“狗肉之争”必然陷入到无序的狂欢中,进而将民俗这一共识彻底淡化。既然如此,不妨走出认识误区,多点宽容和理解,少点对立和冲突。

相关阅读

  • 有关湿地的400字作文(有关西溪湿地的作文)
  • 哪吒下凡作文
  • 一个有尊严的人作文(记一个有尊严的人作文)
  • suck是什么意思(suck是什么意思英语)
  • 中国国教是什么教(中国的国教是是哪一年定的)
  • 描写张家界作文(描写张家界的作文)
  • 髋的拼音(骶髂拼音怎么读)
  • 关于写劳动节的作文
  • 关于夏天的作文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