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荀瑶(荀瑶朦)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一问三不知指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原义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三不知:指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不知道),后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中可作分句,含贬义。

以下是我收集到的“一问三不知”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公子般到了齐国后,向齐国的君主陈述了晋国如果吞并郑国就会威胁到齐国的情况,祈求齐国派兵救援郑国。齐国的君主平公觉得公子般说得有理,况且他也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国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于是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当陈成子率领军队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这时,郑国的向导子思很清楚,如果齐军不抓紧行进的话,郑国的都城可能就会有危险了。于是,他力劝陈成子赶快渡河。陈成子也知道情况紧急,于是下令过河。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滔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荀瑶见齐国军队来救郑国,感到很意外,因为他没有想到齐国会出兵和晋国交战。他看到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怕,便对左右的部将说:“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我们还是撤兵吧。”荀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想让这位使者去离间陈成子和郑国的关系。没想到,陈成子根本就不信这个使者说得话,把他赶了回去。

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荀寅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唉,君子谋事,对于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都要考虑成熟才能上报。而我现在对这三方面全不清楚就发表意见,怎能不碰壁呢?难怪我总是得不到信任,只身逃亡在外,全怪我不懂策略呀……”

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荀寅

在我看来,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必然经历一个从产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任何事情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欲全面、系统地了解该事情,就应该对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要有所了解,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能一问三不知。“一问三不知”这则成语无论对于职业人,还是对于当代青年学子,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第一,要想对某一事物有所了解的话,就应该树立全面、系统、整体的眼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和把握该事物。第二,对事物来龙去脉的清晰把握,靠的是扎扎实实、精益求精的学习、工作态度,由此警示青年学子们,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深入钻研,把脚踩在大地上,不能踩在云端中,切忌急功近利,切忌流于表面,切忌浅尝辄止。常言道:“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事有千件,贵在专一。”只要坚持不懈,用心学习,刻苦钻研,勤于积累,终有一天会成长为“始、中、终皆举之”的行家能手。

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八大人物都是谁?

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八大人物有比干,宋理宗,吴起,商鞅,李斯,彭越,戚夫人,方孝孺。

比干挖心而死,比干认为君主有过作为臣不谏就是不忠,怕死而保持沉默就是不勇,提出意见不用那就得一死了之 比干要做一个之忠之臣,所以在苦劝无果后被剖心。宋理宗赵昀是南宋第五代皇帝,他生前沉湎酒色,死后犹希望能“万世不朽”,但随着南宋的灭亡,元朝建立,这位曾经烜赫一时的皇帝,就连自己的遗骨都保不住了,他的头骨被敌人做成酒杯,在无数人手中流转。吴起是一位战国初的政治家、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变法之后楚国国力大增向南攻打百越,楚国疆域拓展到湖南广西交界地带,然而吴起变法影响到楚国贵族利益,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便发动兵变追杀吴起,吴起最终被乱箭射死。商鞅五马分尸,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他帮助秦孝公推行变法改革了秦国土地户籍制度,制定推行了严酷的法律逐渐使秦国成为了富国强国,在经济上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收复了河西,却因污蔑而在死后被处以五马分尸。李斯是一位非常能干的改革家,他让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基础上得以巩固皇权,帮助他把天下严密控制,然而后来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话,使胡亥阴谋夺取帝位之后却被以谋反之最告发结果李斯被判刑,刺字、割鼻、截肢、削手最后被斩成了肉泥。彭越剁成肉酱,被人分食。彭越,昌邑人,渔夫出身,后沦为强盗。秦末大乱,彭越拉起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反秦,后投靠刘邦,为刘邦立下四大功劳:一是彭越挠楚,二是牵制项羽,三是缴获粮食十余万斛,接济刘邦,四是垓下之战,彭越率军加入,加速了项羽灭亡。对于刘邦来说,彭越是大功臣。然而,刘邦仅因亲征时,彭越没有亲随,先将他贬为庶人,后将他枭首灭族,并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遍赐诸侯。刘邦一度宠信戚夫人,吕雉因此心生妒忌,刘邦去世后吕雉大全独揽就开始向戚夫人报仇。吕雉下令砍掉戚夫人的双手双脚,割去鼻子、舌头,剃尽眉发,又把她的眼珠子挖了出来,又强迫她喝下哑药,用铜注入耳朵使其耳聋。最后,命人把惨不忍睹的戚夫人扔进了茅厕里。方孝儒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朱棣要灭其九族,他破口大骂,朱棣横下一条心,把方孝孺的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全部凌迟处死!

哪个朝代的人物,最后的结局非常的惨无人道呢?

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惨的人应有成千上万,比如被活埋在秦始皇陵墓中的能工巧匠,比如垒在万里长城下的皑皑白骨,他们真是死得比窦娥还冤。然而,历史中没有、也无法将他们一一记载,他们等同于秦始皇陵墓中的一杯土,等同于万里长城的一块砖,他们就像悄无声息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样,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从史籍中去探寻,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惨,而又有史可寻的,当数以下十大人物:

一、比干:被挖心而死。比干,商纣王叔叔,从政四十多年,相继辅佐兄长和侄儿,使商国富民殷。后来,纣王荒淫无道,比干认为,君主有过,作为臣一谏就是不忠,怕死而保持沉默就是不勇,提出建议不用那就一死了之,这就是至忠之臣。比干要做一个至忠之臣,于是,他拜见纣王,强谏三日而不去。纣王特不耐烦,说你凭什么呀?比干说,凭善行仁义。纣王发怒说,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我来看看你有没有七窍?便命人杀掉比干,真的挖出心来看。

二、荀瑶:头颅被做成酒器。荀瑶可谓中国进入战国时代的“殉道者”。荀瑶,春秋末晋国大卿,又称智瑶、智襄子。荀瑶向韩、魏、赵三大夫勒索土地,只有赵襄子拒绝,荀瑶联合韩、魏两氏攻打赵襄子,赵氏失败后退守晋阳,荀瑶包围晋阳长达两年,即将攻破晋阳之时,韩、魏倒戈,与赵氏联合反攻荀瑶,最后,荀瑶被活捉,家族全部被杀,荀瑶被斩首,赵襄子用他的头颅做成“首爵”,也就是喝酒用的酒器。随后,三家分晋,七国形成,中国进入战国时代。

三、吴起:乱箭射死。吴起是战国初政治家、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仕鲁、魏、楚三国,主持楚国的改革,史称“吴起变法”,经过变法,楚国国力大增,趋势向南攻打百越,楚国疆域拓展到了湖南广西交界地带。然而,吴起的变法也影响了楚国贵族的利益,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便发动兵变,追杀吴起,最后被乱箭射死。

四、商鞅:五马分尸。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大都结局悲惨,吴起如此,商鞅也是如此。商鞅,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他帮助秦孝公推行变法,改革了秦国的土地户籍制度,税收制度,制定推行了严酷的法律,逐渐使秦国成为了富国强国。政治上,商鞅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秦孝公去世,他被举报谋反,他虽因打仗战败,死在彤地,但其尸体带回咸阳后,被五马分尸。

五、李斯:碎尸万段、毁宗灭族。李斯也是改革家,还是个非常能干的改革家,他让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基础上得以巩固皇权,帮助他把天下严密控制。然而,李斯听从赵高的话,使胡亥阴谋夺取帝位后,却被以谋反之罪告发,结果,李斯被判刑,刺字,割鼻,截趾,枭首,最后斩为肉泥,宗族子弟,一律处死。可怜李斯为秦奋斗一生,最后却落得个碎尸万段、毁宗灭族的下场。

六、彭越:剁成肉酱,被人分食。彭越,昌邑(今山东巨野)人,渔夫出身,后沦为强盗。秦末大乱,彭越拉起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反秦,后投靠刘邦,为刘邦立下四大功劳:一是彭越挠楚,二是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牵制了项羽,三是彭越攻下昌邑周边二十余城,缴获粮食十余万斛,接济刘邦,四是垓下之战,彭越率军加入,加速了项羽灭亡。对于刘邦来说,彭越是大功臣。然而,刘邦仅因亲征时,彭越没有亲随先将他贬为庶人,后将他枭首灭族,并将彭越的尸体剁成肉酱,遍赐诸侯。

七、戚夫人:做成人彘,丢进厕所。刘邦一度宠幸戚夫人,吕后因此生妒。后来,戚夫人又哀求刘邦立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虽然没成功,但吕后因妒生恨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刘邦去世后,吕后大权独揽,便开始挖空心思向戚夫人报仇。她让人把戚夫人的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铜注入耳朵,使其耳聋,割去舌头,用药灌进喉咙,使其失声,再割去鼻子,剃尽眉发,然后扔到厕所,任其在痛苦中死去。

八、袁崇焕:被千刀万剐。袁崇焕,文武全才,宁远之役,威震天下,明朝最著名的卫国英雄。但在外族的反奸计下,英雄遭诬陷,明崇祯帝命人将袁崇焕千刀万剐,围观百姓,拍手称快。

九、石达开:凌迟处死。石达开,绰号石敢当,太平天国大将,十六岁出山,十九岁统帅万马千军,二十岁获封翼王五千岁,后在清军的追杀下,他决心舍命保全三军,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偷袭义军残余,并将石达开凌迟处死。

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十大人物有哪些?其中一人首级被做成首爵

我国历史悠久,传承完整,因历史人物过多,在此只列举一些为大众熟知或相对出名的历史人物。

华夏历史延续几千年,即使华夏族始祖炎黄二帝、夏商周等记载相对较少。就从先秦时期,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的大一统多民族的秦朝算起,到1912年清朝覆灭,朝代更替几十次上百次,共2000余年的历史记载是相对清晰、史料众多的,历史人物繁多到如“过江之鲫”、“多如牛毛”来形容。

即使历史上为大众熟悉的人物、名人,或对中国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有很多。就比如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有500余位,要是加上各种君主,更是超过上千位。皇帝的皇后,君主的夫人,各种皇亲贵胄、王妃、郡主等合计都能超过上万位。

历史上的名人大多都是有权有势之人,比起普通百姓是胜过多倍乃至更多,皇亲贵胄更是享受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好生活,最终生老病死有个好的归宿也很正常,但有些人物的下场就没那么好了,因为种种原因而惨死,如王朝覆灭,战乱、篡位等原因,有的君主甚至是在上厕所的时候掉茅坑里而亡,这样的结束方式“不可谓不惨”,下面紫陌就例举十位死的比较惨的历史人物。

吴起(乱箭射死,并处以车裂肢解之刑)

吴起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军事家,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 。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著作有 《吴子兵法》 流传于世。吴起不仅具有治国的才能,而且善于作战用兵。

《韩非子》说他治军时能和士卒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故士卒乐为其用。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最终在楚国落根,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之后 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在楚悼王死后,被贵族们用乱箭射死。

因设计用楚悼王尸体,将射杀自己的人反杀而被车裂。 因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吴起用箭插在楚悼王身上,而贵族们射杀吴起的时候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下任国君上位后把伤害国君尸体的贵族们全部处死,也将吴起的尸身处以车裂之刑。

商鞅(“五马分尸”)

相信大家对于商鞅这位历史人物是很熟悉的 ,秦国吞并六国,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多民族的秦朝和商鞅推行的商鞅变法有着一半的关系,商鞅是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性人物,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商鞅是姬姓,公孙氏,其实叫公孙鞅,后被史料记载称为商鞅。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其中富裕而强大的国家,商鞅变法中,秦国秦献公的儿子公子虔被施刑。

《史记·商君列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翌日,秦人皆趋令。

因太子犯法,但是太子是将来的君主不能施刑,而公子虔是太子的老师,和太子另一老师公孙贾被处以刑法,公子虔受劓刑被挖去鼻梁,公孙贾被脸上刺字 (擦洗不掉),就类似水浒中宋江的被刺字那样。几人成为了“杀鸡儆猴”的角色,之后秦人便遵行商鞅变法定制的法令。

接下来就到商鞅倒霉的时候了,我们也知道商鞅的有力支持者也就秦孝公的力度最大了。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没了后盾了。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然后公子虔就联合一些贵族势力就告商鞅十大罪,因为商鞅变法本就冲动了贵族很多的利益,最终被这些人诬其谋反,之后被秦惠文王下令追捕斩杀。

商鞅最终失败战死,虽然商鞅在战争中被杀,但是对其尸身仍不放过,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 (就是所谓的五马分尸,因为是用马车)。并且被诛杀全族。商鞅结局可谓凄惨,还好是死了之后被五马分尸,要是活的时候处以车裂之刑,那真是痛苦难当,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呢!

李斯(严刑拷打,五刑之后处以腰斩,碎尸)

李斯其实就不用怎么去介绍了,秦国的官员,秦朝的宰相,是著名的政治家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巩固了皇权,例如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等,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李斯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 李斯亲作《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 等范本七章。李斯散文有 《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 。 鲁迅曾称赞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鼻祖。

然而, 李斯听从赵高的话,使胡亥阴谋夺取帝位后,却被以谋反之罪告发,严刑拷打之后被迫承认谋反,之后被处死。

《史记》中有关于李斯被杀的文字记载:“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史记》“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大秦律》其法为:“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

李斯被判刑,刺字,割鼻,截趾,腰斩,枭首,最后碎尸 ,这刑法真是难为执刑的刽子手。而 《大秦律》还是李斯自己制定的。 被昔日的盟友赵高以一条莫须有的谋反罪而残忍杀害,宗族子弟,也是被一律处死。 在中国历朝历代丞相之中,要论下场死得最惨的人,相信除了李斯无人能榜其名了。

戚夫人(断四肢等,做成人彘)

戚夫人就是刘邦的妃子,老婆,也称为戚姬,是汉高祖刘邦极为宠爱的一个妃子,刘邦做汉王时娶了定陶戚姬, 而戚夫人经常和刘邦一起出征,而吕雉在家守着,导致刘邦和大老婆吕雉的关系疏远,而和戚夫人越发亲密,加上吕雉生的儿子刘盈太过于软弱,刘邦认为刘盈不像自己,就想立和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此事为戚夫人惨死埋下了祸根。

之后 戚夫人还经常在刘邦面前哭诉,希望刘邦能立刘如意为太子, 最终因公卿大臣和吕雉的计谋没能成功,之后刘邦去世,刘盈即位,吕雉做了皇太后,就开始对戚夫人下手了, 先是幽禁,干粗活,之后便断了戚夫人的手脚,剜掉眼珠,熏聋耳朵,喝下哑药,做成“人彘”, (也有剃头,眉毛等多种手续的) 最后扔在厕所里。戚夫人估计是历史上最惨的妃子了。

晁错(腰斩于市)

晁错是西汉汉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时期的一名大臣,之后在汉景帝即位后官至御史大夫 。因为之前就是太子的“管家”,在东汉后相当于太子少傅,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可能大家对晁错不了解,但是相信大家对汉武帝施行的 《推恩令》 是有所了解到的,而推恩令就是在晁错推出的 《削藩令》 上面的升级版本,都是为了减弱藩王实力,加强皇权,因此 被诸侯王记恨,后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最终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

于是景帝便派人到晁错家,设计骗晁错,然后晁错被骗到东市,皇帝下派之人直接向晁错宣读诏书,连囚服都没有来得及换就被腰斩于市。 晁错在没有接受任何司法审判、没有蹲过大狱、没有被严刑拷打就给模模糊糊的,让皇帝下诏书给腰斩了,晁错是死的真冤 ,其实景帝也是为了大局着想没有办法。

岳飞(遭受酷刑,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

尽忠报国的岳飞是人尽皆知,是南宋杰出的统帅、抗金名将,也是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就参军,开始“抗金之路”,后因父亲病故等原因被迫几次离开军队,后从参军。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为抗击金军一路凯歌,直捣黄龙,一心想迎徽、钦二帝回朝,好扬大宋国威。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 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等评语 。 岳飞主张挥师北伐,但是皇帝赵构和宰相秦桧却想求和,最终以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后遭受奸臣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遭到严刑拷打诬其谋反,最终也没有找到岳飞任何谋反的证据。即便如此,岳飞还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在了临安风波亭大理寺,年仅三十九岁。 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之后在宋孝宗时,得以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谥忠武,封鄂王。

方孝孺(凌迟而死)

方孝孺被称为天下第一儒,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孙子朱允炆选定的肱骨之臣。 方孝孺字希直,号逊志,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后被帝王召入京城,委以重任,辅佐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在国家重大的政事时,皇帝朱允炆都要向方孝孺询问。

之后燕王朱棣起兵谋反,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笔。之后 燕王朱棣攻破南京,文武百官大多投降于燕王,朱棣想借助方孝孺的威信来描白自己,逼迫他帮着写即位诏书,被方孝孺拒绝,被朱棣下令将方孝孺的亲属、朋友、门生共“十族”八百多人杀掉,之后将方孝孺凌迟杀害。

景清(肢解、薄皮填草)

历史上只有“灭九族”的酷刑,景清是继方孝孺之后,历史上唯二被“诛十族”的第二人。 景清是洪武时期的进士,小时候家里穷,但景清却很聪明,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明史》上称其“倜傥尚大节,读书一过不忘”, 之后在乡邻的资助下,最终考入“类似现金清华、北大高等学府(明朝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

之后以一甲第二名的身份荣获榜眼,成为御史,后因工作失误被贬,在朱元璋去世后,被建文帝朱允炆重新任用,调回京师并升任景清为御史大夫(正一品),之后 朱棣谋反成功并在南京称帝,但是景清当时没有向方孝孺那样抵抗,而是先向朱棣称臣,之后准备在大殿之上伺机行刺朱棣,但是被提前预防而查出景清藏刀。

朱棣:“朕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要加害朕?”

景清:“欲为故主报仇耳,可惜不能成事!”“叔夺侄位,如父奸子妻。尔背叛太祖遗命,真乃奸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成祖怒,磔死,族之。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

朱棣就问景清,景清回道要为故主报仇,手刃逆贼。朱棣听闻大怒,当即下令将打掉了景清的牙齿,割去了景清的舌头。景清继续以血口辱骂朱棣,之后朱棣下令对景清施以肢解之刑,并剥皮充草,并悬挂在长安门示众。同时还下令株连景清全族。 景清的家乡父老、朋友、学生也全部都遭到迫害,直杀得尸体遍野,血流成河,后放火焚烧,村子沦为了废墟。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名将,爱国将领。 相信是很多朋友都知道的,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幸遭奸佞陷害,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想趁机给魏忠贤报仇,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致使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凌迟了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 其家人也被流放三千里。

智襄子(首级被做成“酒杯”用)

智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说到智襄子我们可以能乍一听可能不知道或者不怎么熟悉,但相信我们是听过“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汉语词语的,而这句名言就是因智襄子而产生的。

智襄子是晋国四大家族之一智氏家族领袖,姬姓,智氏,名瑶,称智瑶、智伯、荀瑶 (智氏源自荀氏),称荀瑶也多些。 因谥号为“襄”,被史料记载称为智襄子 ,智氏七世族,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兼军事最高指挥官,权力仅次于国君),晋国的执政大臣,是晋国有史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执政大臣,也是周王朝最具权势的卿大夫大家, 智氏家族在当时是风光无限,但最终却因为族长智襄子的不仁不义导致族人大量死亡,智襄子的首级更是被人当成酒具。

晋国国君在权力衰落后,就被智、赵、韩、魏四大家族掌握大权,而智氏家族家族是其中势力最大的家族,也是掌握晋国权力最多的大臣,当时的族长智宣子在退休时,犯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间接的导致智氏家族灭族,原因就是选择了智襄子做继承人。

智襄子的能力很不错,但有个缺点就是不仁不义,最终智襄子接班成为了族长,之后便有了专横跋扈、残暴无道、贪婪凶狠之举,然后为了晋国的国力增强,就向其它几大家族和大臣索要地盘, 虽然自己也献出了万户封邑,但本来自己就是晋国可以说最有权力的人,晋国强大就对智氏家族有益处,但是也不能强迫其他人来献地,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智襄子的此举便导致了其他家族有了反抗之心, 韩氏、魏氏无奈之下也将自己的万户封邑献出,但已经想致智襄子死地,智瑶后向赵襄子索要土地时被拒,智襄子便联合了韩、魏两家攻打赵襄子,赵氏寡不敌众,军队一败再败,形势很不利。赵襄子知道不是他们对手于是便投降了其他人,联合韩氏、魏氏等家族一同灭智氏家族。

之后智瑶被几家偷袭兵败,被赵襄子(赵氏家族的族长)活捉杀死,还将智瑶的首级进行雕刻并且上漆等加工,制成酒具首爵 (首就是首级的意思,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智氏家族剩余族人被迫投靠初期的秦国。 智瑶死后便因此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名言。

智瑶的家臣豫让,在主公智瑶死后, 思念智瑶的好处,怨恨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做成漆器,盛了酒浆, 发誓要为智伯报仇,就开始了行刺大计, 第一次行刺赵襄子时,豫让改名换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混入罪犯之中,带着利器去赵襄子家假装修缮厕所,从而伺机刺杀赵襄子,但是被 赵襄子发现,侍卫要杀了豫让,但赵襄子认为豫让是义士、贤士便放了豫让了。

之后豫让开始自己第二次的行刺计划,把漆涂在自己身上,致使皮肤溃烂,剃掉胡子眉毛,后吞下炭火让自己声音变得沙哑,来伪装自己, 开始沿街乞讨,伪装的可谓时豫让自己的老婆也认不出来。但是 豫让没有凭借自己的才华先委身赵襄子下,来刺杀赵襄子,因豫让认为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是有悖君臣大义。

之后便发生了 “赤桥伏击” 的场面,豫让得知赵襄子行程路线和时间,就事先埋伏到一桥下。之后赵襄子到了桥的附近,马突然受惊,就猜想是有人行刺,之后便把豫让找了出来,赵襄子问豫让,你之前也侍奉过其它主公,智瑶把你主公灭了,你不报仇反而侍奉智瑶,现在为智瑶报仇是什么理?

豫让表示之前的主公只是将豫让当作普通人对待,而智瑶则是国士礼遇豫让,而豫让就要向国士那样报答智瑶,但是赵襄子这次不能再放过豫让了,豫让也知道无法生还,便向赵襄子提了一个要求,和其要了一件衣服进行象征性的刺杀,豫让“刺杀”赵襄子衣物后,

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之后豫让拔剑自刎,而之后便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豫让事迹被传开后,其精神深受很多人的感动,豫让也成为了东周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荆轲)之一,这句千古绝唱也从此成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信条,尤其是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洁身自好,一方面是士为知己者死,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向往、倾慕的典范。

以上就是紫陌例举我国历史上结局较惨的十大人物。我国历史悠久,历朝历代的各类历史人物积累下来,可以说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数字,历史上的“大人物”也是数不胜数,最终落得不好结局的人物也是大有人在,大家还知道哪些结局不好的历史名人呢?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上有一位头被砍下来当夜壶的人,他是被人恨到什么程度?

所说的是春秋末期晋国的执政大臣荀瑶。当年他主张联合韩、魏两家讨伐赵氏,在即将成功的时候,韩、魏两家士卿倒戈,荀瑶一族被灭。赵无恤对荀瑶极其愤恨,将他的头砍下,做成夜壶。

春秋时期,不同的国家奉行不同的治国理政方式,晋国实行的是周朝留下来的分封制,这给它留下了三分天下的隐患。到了晋国末年,士卿逐渐变为四个,分别是智、韩、魏、赵。其中智氏一族最为强大。

智氏一族的领头人荀瑶,在当时的晋国位高权重,主管各项军机要务、奖惩赏罚。不过这也不奇怪,因为他有这个雄心和谋略。

当勾践灭掉吴国之后,荀瑶为晋国国君献计,四个士卿家族贡献给王室土地,来壮大晋国。韩、魏两家同意,赵国不干。于是荀瑶联合韩、魏讨伐赵国。于是三个士卿组成军队攻伐赵国,赵国寡不敌众,被他们围困在晋阳城内。

这时候,赵无恤的谋臣张孟谈出城游说两家士卿的韩虎和魏驹,韩赵魏是唇亡齿寒,若灭掉了赵氏,智氏家族必然一家独大,韩、魏被灭是必然的。

韩虎、魏驹深以为然,于是带兵趁荀瑶不注意,将其士兵和族人杀死。这时赵无恤也从城中杀出,将荀瑶杀掉,剃掉里面的肉,做成了夜壶。

追究荀瑶被杀的原因,大致是骄傲、自满,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危险一步步逼近,就像当年的袁绍,最终功亏一篑。

相关阅读

  • 三年级课外生活作文
  • 作文生活如
  • 为虎作伥的意思(为虎作伥的意思及造句)
  • 关于简单生活的作文
  • 多味的初三生活作文
  • 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作文
  • 酝酿的近义词(卖弄的意思)
  • 体验军营生活的作文
  • 作文给生活加点儿糖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