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十七年纪(十七年纪念跟媳妇说的话)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17岁年龄段的女孩叫什么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1、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2、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3、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扩展资料:

1、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2、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十七岁的年纪应怎样与父母相处

俗套一点叫 和平相处。其实说白了就是换位思考,十七岁,正处于青春期,处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期。其一与父母相处,多些平和,多些理解;二,把自己的提上去,父母总是愿意看到子女的进步的。其余的,慢慢来

17岁是一个怎样的年龄。

17岁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年龄。

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在人类及高等灵长类以雌性第一次月经出现为标志;泛指青春期的年龄。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般为人类10岁至20岁之间。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青春期的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约可相差2~5岁。

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通常人们把青春期与儿童期加以明显区分,区分的界限是性的成熟。对于男性来说,性成熟的标志是遗精(通常在夜间睡眠时遗精);女性是月经,即第一次来月经。以性成熟为核心的生理方面的发展,使少年具有了与儿童明显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

个体在儿童期依赖成人,成人约束并决定儿童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面;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不承担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和活动内容逐渐复杂化,使少年具有了与儿童不同的特点。他们逐渐有了一定的特定意向和责任感并自己决定某些活动如何进行。

对自己的行为,尤其是部分犯罪行为要负一定的刑事责任。但少年也不同于成人。他们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还没有完全独立;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要依赖父母;他们还没有成为完全责任能力人,并不是对自己的所有行为都要负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这种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的地位,使得少年成为社会学上所说的边缘人,他们地位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向他们提出的要求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了许多特殊的心理卫生问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青春期

古语中如何形容17岁

17岁叫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岁~二十岁都称呼为舞象之年。

13—14岁(女)称呼为豆蔻年华;15岁(女)称呼为及笄之年;15岁(男) 称呼为志学之年,束发;16岁(女)称呼为碧玉年华。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扩展资料:

未满周岁的婴儿称呼为襁褓;2——3岁的儿童称呼为孩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30岁称呼为而立之年;40岁称呼为不惑之年;50岁称呼为知命之年;60岁称呼为花甲之年;70岁称呼为古稀之年;80岁称呼为耄[mao]耋[die]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相关阅读

  • 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存在问题
  • 脱脂牛乳(脱脂牛乳是什么意思)
  • 领导班子成员切实做到三严三实
  • 市旅游局上半年述职报告
  • 医学节肢动物(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 实体店退货法律规定(服装实体店退货法律规定)
  • 柜子发霉怎么处理,竹子柜子发霉怎么处理
  • 领导干部试用期满转正述职报告
  • 蓝色的寓意(克莱因蓝色的寓意)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