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成语歪解?
- 2、什么是歪释曲解法?
- 3、什么是歪解包袱,滑稽幽默?
成语歪解?
1. 成语歪解
用“抵”组词
我们要(抵制 )不良思想的侵占
廉颇做好(抵御 )秦兵的准备
趣填形近字(提示:专)
水流湍急海浪翻,( 坐)( 立)不安难坐立
背(负 )双手仰天小,瑞雪飘飘年来到。
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 一物不知
一窍不通 一文不值 ***
一丝不苟 一蹶不兴
鲁迅诞生一世纪——( 百年树人 )
魔术师的手——(千变万化 )
拆开信来吓一跳——( 信口开河 )
长征刚迈第一步——( 前程万里 )
热爱大自然富经——(欢天喜地 )
夜校出人才——( 大器晚成)
气象站停工——( 不测风云)
为赛跑冠军鼓掌——(拍手称快 )
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无敌 )
2. 雷人成语歪解+搞笑的词语的另类解释
尽心竭力
成语发音:
jìn xīn jié lì
成语解释:
竭:用尽;尽:全部用出。费尽心思;用出全部力气。形容做事十分认真负责。
成语出处:
《宋书 宗越传》:“诛戮群公及何迈等,莫不尽心竭力,故帝凭其爪牙,无所忌惮。”
成语繁体:
尽心竭力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 *** 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十分认真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竭,不能读作“jiē”。
3. 与时俱进的8个成语歪解
用“抵”组词我们要(抵制 )不良思想的侵占廉颇做好(抵御 )秦兵的准备趣填形近字(提示:专)水流湍急海浪翻,( 坐)( 立)不安难坐立背(负 )双手仰天小,瑞雪飘飘年来到。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 一物不知一窍不通 一文不值 *** 一丝不苟 一蹶不兴鲁迅诞生一世纪——( 百年树人 )魔术师的手——(千变万化 )拆开信来吓一跳——( 信口开河 )长征刚迈第一步——( 前程万里 )热爱大自然富经——(欢天喜地 )夜校出人才——( 大器晚成)气象站停工——( 不测风云)为赛跑冠军鼓掌——(拍手称快 )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无敌 )
4. 歪解成语(十)后悔无及
后悔无及
[读音][hòu huǐ wú jí]
[解释]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出处]《左传·哀公六年》:“既成谋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
[近义]噬脐莫及
5. 成语歪解 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褒义
出 处
明·姜世昌《逸周书》:“迄今读之;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例 句
《红楼梦》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博学多才 学富五车
反义词
胸无点墨 不学无术 孤陋寡闻 才疏学浅 以蠡测海 爱博不专
6. 成语歪解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_网络汉语博大精深缉虎光臼叱铰癸歇含忙 [bó dà jīng shēn] [解释]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自] 明·姜世昌《逸周书》:“迄今读之;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
7. 13个有趣的成语歪解
深入浅出 shēn rù qiǎn chū 【解释】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出处】明·朱之喻《朱舜水集》:“鸿论深入显出;切中事机;据理辩驳;虽有利口;无所复置其喙。” 【结构】联合式。【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正音】出;不能读作“cū”。【辨形】入;不能写作“人”。【近义词】深入显出【反义词】深文奥义、隐晦曲折【例句】这篇文章立论新颖;行文却~;明白易懂。
8. 有哪些被现代人歪解的四个字成语
不忍卒读:“形容文章得很悲催,不忍心读完。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不堪入目。
9. 雷人的成语歪解15个
深入浅出
shēn rù qiǎn chū
【解释】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出处】明·朱之喻《朱舜水集》:“鸿论深入显出;切中事机;据理辩驳;虽有利口;无所复置其喙。”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出;不能读作“cū”。
【辨形】入;不能写作“人”。
【近义词】深入显出
【反义词】深文奥义、隐晦曲折
【例句】这篇文章立论新颖;行文却~;明白易懂。
10. 成语的歪解例如:班门弄斧歪解为:弄斧偏要到
班门弄斧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内
[拼音]
bān mén nòng fǔ
[出处]
宋·欧阳容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例句]
小华的爸爸是围棋高手,你和他比试,不是班门弄斧吗?
[近义]
布鼓雷门 自作聪明 贻笑大方 弄斧班门
[反义]
程门立雪 自知之明 知人之明 虚怀若谷
什么是歪释曲解法?
歪解能造成幽默。所谓歪解,就是歪曲、荒诞的解释。一本正经地从事实出发,从科学出发,从常理出发,那就找不到幽默。只有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随心所欲地对一个问题进行自由自在的解释,把两个看似毫不沾边的东西捏在一起,这样才能造成一种不和谐、不合情理,却出人意料的效果。在这种因果关系的错位与情感和逻辑的矛盾之中,幽默的效果也就出来了。下面再举一些具体方法和例子。
1.引申发挥
有时,歪解从某一角度看,可以显得若有其事,几乎可以自圆其说。歪解变成正解,自然没有多少幽默可言,但是,荒谬在这里仍然存在,只是人们没有发现,如果再把这一句歪解来一个“举一反三,引申发挥”,荒谬得以突现,歪解的幽默效果也就放大了。
看一则幽默小故事:
懒汉到朋友家做客。早晨,朋友替他叠被,懒汉说:“反正晚上要睡,现在何必去叠?”饭后。朋友忙着洗碗,懒汉说:“反正下顿要吃,现在何必去洗!”晚上,朋友劝他洗澡,懒汉又说:“反正还是要脏,现在何必去洗!”
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朋友只顾自己,不理懒汉,懒汉问:“我的饭呢?’'朋友说:“反正吃了要饿,你又何必去吃?”睡觉时,朋友同样只管自己,懒汉又问:“我睡哪儿?”朋友说:“反正迟早要醒,你又何必要睡?”懒汉急了,叫道:“不吃,不睡,不是要我死吗?”朋友答道:“是啊,反正总是要死,你又何必活着?”
懒汉运用歪解的手法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种逻辑有着巨大的荒谬性。而朋友第二天以其人之道,来了一个举一反三,引申发挥,马上就使懒汉陷入一个尴尬境地。不由得人们会心而笑。
歪解确有一种幽默效果,但有时可能过于含蓄而使人未能体会其中幽默的机锋,这就需要我们引申发挥,把它的幽默效果放大。
2.故作天真
“妈妈,人真的是从猴子变来的吗?”
“是的。”
“哦,怪不得我看见动物园的猴子越来越少了。”
“妈妈,是谁生下我的?”
“是我,我的宝贝。”
“我知道准是你,如果是爸爸生的我,那我就会有胡子了。”
“王刚,你听课时为什么老是把一只耳朵捂住?”
“老师,你不是说,我听课时总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吗?”
有时孩子出于天真,有时是故意,最善于用歪解来制造幽默。当然,这幽默二字是我们加封的,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是,孩子们那种表达幽默的能力和方式,却对我们大有启发。事实上,不少大人的幽默,在很大程度上是“故作天真。”
3.偷换概念
威尔逊任新泽西州州长时,一天接到电话。说新泽西州的一位议员,即他的一位好友刚刚去世,威尔逊深感震惊和悲痛。几分钟后,他又接到新泽西州的一位政客的电话。
“州长,”那人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希望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
“好吧,”威尔逊对那人迫不及待的态度感到恶心,他慢慢吞吞地回答说:“如果殡仪馆同意的话,我本人是完全同意的。”
威尔逊用的正是歪解的方法,他暗中转换了对方话题中希望得到的“位置”的概念,对方原来觊觎的是议员的席位,而威尔逊故意临时置换为已去世的议员在殡仪馆所躺的位置,从而在幽默中表达了对对方的反感和讽刺。
偷换概念是歪解的一种方法。所谓偷换概念,是指将对方说的话的原意,以另外一种概念来解释。
4.曲用谲辞
所谓曲用,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借用基本定型的语言材料如词、语、句、篇等,赋予它以全新的甚至与本义相反的意义,实际上,曲用也就是歪曲地引用;但引用在引述原文时不改变原义,曲用改变原义。正是这种改变之中,让听者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继而发出会心的微笑。
请看一则对话。有个工人问厂长室秘书。
“厂长看戏怎么总是坐前排?”
“带领群众。”
“可看电影他怎么又坐中间了?”
“深入群众。”
“来了客人,餐桌上为啥总有我们厂长?”
“代表群众。”
“可他天天坐在办公室里……”
“傻瓜,相信群众呗!”
秘书正是用“曲用”之法进行歪解。
有一则笑话,讲的是某人犯了偷窃罪,被官府戴枷立街示众。有人问他:“你到底犯了什么罪?”“唉!”那人长叹一声,委屈地回答,“人倒了霉,喝水都要塞牙的。昨天我偶然在地上见到一条草绳,心想以后会有用,就随手拾了起来,这就给人捉住了。”问的人十分奇怪,又问他:“拾了一条草绳就算是犯罪吗?”那人这才继续说:“最倒霉的是绳子的那头,还绑着一头牛哩!”
无独有偶,西方也有一则幽默对话:
法官:你被指控犯什么罪?
被告:过早地采购圣诞物品。
法官:那并不犯法。你什么时候买圣诞物品的?
被告:商店开门以前。
在这里,两个犯人都是用谲辞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歪解和诡辩。
5.利用歧义
有一则幽默小故事。
阿凡提当理发匠时,大阿訇总是来找他剃头,却从来不给钱。阿凡提很生气,想好好教训他一下。
有一天,大阿訇又来理发了,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给他刮脸的时候,闯道:“阿訇,您要眉毛吗?”
“当然要,这还用问!”阿訇说。
“好,您要我就给您!”说着,嗖嗖几刀,把大阿訇的眉毛刮了下来,递到阿訇的手里。
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谁叫自己说过要呢?
“阿訇,要胡子吗?”阿凡提又问。
“不要,不要!”大阿訇连忙说。
“好,您不要就不要。”阿凡提说着,又嗖嗖几刀,大阿訇的胡子又被刮下来,扔在地上。
大阿訇对镜子一看,自己的脑袋和脸都刮得精光,简直像个光溜溜的鸡蛋。
在特定的时空中,某些话语往往具有歧义;我们在交际中,应避免因歧义而误解。但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某种需要,又可故意造成歧义,阿凡提在这里为了整一整剃头从不给钱的无赖大阿訇,就是运用这一方法,歪解他的本意,而这样歪解,往往又让人抓不住把柄。
再看一则幽默:
弗里茨是个懒学生。老师为了教育他,特意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什么叫懒惰》,好让他好好反省自己。批改作文时,打开弗里茨的本子,第一页是空白的,第二页又是空白的,翻到三页,上面写着:“这就叫懒惰。”
“什么叫懒惰”在这里具有歧义,一是作为作文题目,二是作为一种行为,懒惰而调皮的弗里茨利用了这一歧义进行歪解,造成了幽默效果。
6.难得糊涂
钢琴家波奇到美国密执安州福林特城演奏,发现全场座位空了一半。于是他走到台前,对听众说:福林特这个城市的人一定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张票。
这显然是一种歪解,建立在“故作糊涂”基础上的歪解。
杰克受聘为一家制造公司的生产部经理,他引进一些新的管理观念,三个月内,使产品产量增加了30%。
老板很高兴,拍拍杰克的肩,说:
“你干得真好,继续努力,表现更好。”
“好。”杰克说:“但是你为什么不把这话放在我的薪水袋里?”
“一定。”老板说。他真的遵守诺言。
当下个月杰克领薪水时,发现薪水袋里面附着一张纸条,上面写道:
“你干得真好,继续努力,表现更好。”
老板自然明白杰克要求加薪的愿望,但他却故作糊涂,利用杰克的话的歧义进行歪解,令人忍俊不禁。
7.谐解智辩
歪释曲解沦人末流,那是胡搅蛮缠,不会让人觉得幽默,反觉得可憎、可鄙。
歪释曲解上一层次,就成了谐解智辩,虽然仍有歪曲,却让人感到机变百出,幽默异常。
请看几个例子:
英国侦探小说家克里斯蒂的第二个丈夫是一位考古学家。有人问她:为什么找考古学家做自己的丈夫。
她说:“对于女人来说,考古学家是最好的丈夫,因为妻子越老,他越爱她。”
这显然是歪解,但却是充满智慧的歪解。
旅客:真让人受不了,火车老晚点,你们的时刻表干什么用的?
列车员:如果没有时刻表,你们就不会知道火车晚点了。
同样机变百出。
什么是歪解包袱,滑稽幽默?
“歪解包袱”法是相声中常用的逗观众发笑的方法之一。所谓“包袱”,就是一个奇特的结果,一种可疑的结论。“解包袱”,就是为这种结论或结果寻找解释,或求其原因。而“歪解包袱”法,不求合理的原因,寻找的是并非原因的原因。如果一本正经找到了很科学的原因,倒反不幽默了。要弄出一种似是而非,甚至根本驴头不对马嘴的原因,才能表达调侃之情,与对方共享幽默之趣。
比如说,你的朋友最近脸色变红了或者变黑了,通常人按逻辑常理去思考问题,往往就不由自主地想,脸红是因为身体健康,营养丰富的缘故,而脸黑则是过多地在阳光下暴晒的结果。这种因果很科学,很符合逻辑,但是它并不幽默。幽默与常理不同属于情理范畴,自有另一套逻辑。如果你说脸红的原因是由于近来多吃了西红柿,脸黑的原因是由于近来多吃了乌贼鱼,这不科学,但是可能很幽默。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用幽默来调节一下相互的关系,你就得用一种超越常理的逻辑来思考问题,切勿为常理所困。中国古代的一本幽默书《笑得好》中有这样的一则笑话:
甲乙两人偶吃腌蛋。甲惊讶地说:“我经常吃蛋,都很淡,为什么这个蛋是成的?”乙说:“我是极明白的人,亏你问到我,咸蛋是咸鸭子生出来的。”
超越常理的歪理,最好是不但与常理构成反差对照,而且在另外一个层次上又与常理发生某种联系,间接地暗示更深刻的常理。如果纯系歪理,充其量不过是滑稽而已,很少有深刻的睿智在内。一旦有了更深刻的睿智,滑稽就上升为幽默了。所以,“歪解包袱”并非越是荒谬绝伦越好,其上乘者乃是歪中有正。这种区别非常重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的歪解,缺乏智慧,可能变成耍贫嘴,给人一种油腔滑调、轻浮恶俗之感,而智慧的渗人则可提高幽默的品级,把对方的心灵带到更高的层次;在轻松谈笑之间不但对方为你的谐趣所吸引,而且为你的睿智和深思所震动。
在社交中,特别是在朋友亲戚比较密切的人际关系中,歪解因果的方法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由于人际关系的亲密,双方都容易打破礼仪的拘谨,构成对常理的超越。如一个朋友唱歌唱得好,本来是由于他的天分和他的勤奋,或有名师指点的结果,可是用歪解因果的办法就可以来一点任意性。例如,他的妻子在场,就可以说,此人本来完全不适合唱歌,今天由于他妻子在场,因而得以超水平的发挥。这样你就不但赞美了他的妻子,而且赞美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如果你不愿意去讨好一个在场的人,也可以随意给他一个不存在的原因。例如说,他今天之所以唱得好,完全是因为他已经得到消息,不久以后,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增设诺贝尔音乐奖。
幽默技巧很多,不可能全部掌握,有的只能由自己灵活多变地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