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谥号中的“文忠”,“文正”,“文襄”有什么区别
1、意思不同:
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的大臣一种谥号(评定)。在清代的谥号中,文忠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
文正,认为是文人的最高评价。以前叫文贞,宋朝为避讳改成文正。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
文襄,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一种谥号。在清代“文襄”多授予学士背景的同时又有军功大臣。
2、地位不同:
文忠比文襄地位高 从宋代以后“文正”便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比较有名的如司马光、范仲淹等死后都谥“文正”。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
清代权利核心机构为军机处,但军机处给大臣上谥号时最高只能谥到“文忠”。...古代大臣死后谥号,清朝有哪些大臣谥号是文襄,哪些是文忠。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
谥号种类: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 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为什么左宗棠死后谥“文襄”
因为左宗棠生前担任过东阁大学士,所以死后谥文襄。
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一种谥号。在清代文襄多授予学士背景的同时又有军功大臣;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与宋襄公的并称。
而左宗棠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所以在去世了以后被谥为文襄。
扩展资料:
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七十三岁。他在临终口授遗折时先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
又说:而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
并提出诸多富强之策和对光绪帝的劝勉。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入祀京师的昭忠祠、贤良祠,并建专祠於湖南及他所立功的诸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宗棠
文忠、文正、文襄的区别是什么?
文忠、文正、文襄的区别为:级别不同、适用人群不同、代表人不同。
一、级别不同
1、文忠:文忠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
2、文正:文正是中国古代最高级别谥号。
3、文襄:文襄是次于文忠的谥号。
二、适用人群不同
1、文忠:文忠的适用人群为大臣。
2、文正:文正的适用人群为做官后的文人。
3、文襄:文襄多授予学士背景的同时又有军功大臣。
三、代表人不同
1、文忠:文忠的代表人为宋朝苏轼。
2、文正:文正的代表人为唐朝魏征。
3、文襄:文襄的代表人为明代席书,桂萼等。
“文襄”左宗棠与“文忠”李鸿章,哪一个人的谥号规格更高?
李鸿章的谥号规格更高。《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其次与“文”搭配的字是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制度,所以清朝谥号的规格是跟明朝一致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明会典》的记载中看出,李鸿章的缢号等级要比左宗棠的谥号等级高出了不少。李鸿章的谥号是“文忠”,是排在第四的,而左宗棠的谥号是“文襄”,已经排到二十开外去了,可以说李鸿章的谥号是远远高于左宗棠的。
李鸿章跟左宗棠都被称为晚清三杰,为何李鸿章的谥号等级会比左宗棠高这么多?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在清朝,一般非翰林出身者(或进士出身者),不得授以“文”字谥号。而左宗棠三次进京参加会试,三次都落榜了,终其一生都没有考中进士,按道理来说他甚至都不能被授予”文襄“的谥号的。但慈禧太后看在左宗棠一生多次为大清立功的份上,赐予他同进士出身,这才获得“文襄”谥号。
而李鸿章就不一样了,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二岁入京会试,二十四岁中进士。其后又成为大清重臣,一生中为大清建功无数。李鸿章能得到”文忠“的谥号也算是意料之中。虽然李鸿章谥号比左宗棠的等级高了很多,但并不代表左宗棠做出的贡献比他少,毕竟谥号只能表示当时的统治阶级对他们的评价,而真正的功过是非还需留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