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我们现在所说的后发制人是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句
- 2、后发制人的意思 后发制人的出处
- 3、后发制人的意思
- 4、后发制人是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 5、后发制人典故
- 6、后发制人是成语吗 后发制人属于成语不
我们现在所说的后发制人是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句
这句话应该是出自《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不过在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中也有提到“后人发,先人至者,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后发制人的意思 后发制人的出处
1、后发制人,汉语成语,拼音是hòu fā zhì rén,意为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
2、出自《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3、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用于军事等方面。
后发制人的意思
后发制人的指在双方斗争中,先让一步,待对手暴露出弱点,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时,再一举制服对手。
后发制人造句:
1)上半场先摸清对方实力,以守为主,下半场积极进攻,后发制人。
2)由于你不了解对方,这局棋,你要以静待动,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
3)红队后发制人,最终取得这场比赛的胜利。
4)智者,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5)他总是采取后发制人的手段。
6)战争爆发前,他留出一定和平斡旋空间,坚持后发制人,给人以被迫应战的印象,为其后来的军事行动赢得了部分时间和人心。
后发制人是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词目
后发制人
发音
hòu fā zhì rén
释义
发:发动;制:控制,制服。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
反义词
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
引用
《三十六计》第四计 以逸待劳 ...,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 后发制人 的著名战例。... 《三十六计》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是说在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假痴不癫,老成持重,以达 后发制人 。这就如同云势压住雷动,且不露机巧一样,最后一旦爆发攻... 《黄帝内经》第七十二篇 通天 ...恶失,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只知利己,看风使舵,行动上惯用 后发制人 的手段。具有这些特性的,就是太阴之人。少... 《雍正剑侠图》第八回 法禅僧踩街显威风 童海川打擂见神功 ...眼要准,心要稳,手要紧,打上人要狠。海川是内家功,打得是气, 后发制人 ,也许掌刚挨上的时候,还感到肉肉头头地,软软绵绵地挺舒... 《雍正剑侠图》第十一回 秋佩雨力战众侠客 童海川双钺分双剑 ...线儿一样,要不怎么叫千里脚程呢?仙长给秋田拆招解招,教他如何 后发制人 ,如何发力,这些用的都是五脏之力。光阴荏... 《雍正剑侠图》第三十六回 八卦掌巧打太极图 望云亭奋勇拿二小 ...式,把这招术展开来,由里往外稳中取胜,先防备后往外施展,叫做 后发制人 。海川脚踩八门,施展的是八卦掌,由外往里... 《百战奇略》第四卷 ...40。后战【提示】本篇以《后战》为题,旨在阐述运用“ 后发制人 ”作战原则的条件及其作用问题,与前篇《先战》乃是相反相... 《百战奇略》第八卷 ...百姓支持是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外;在军事上,从实际出发,采取了 后发制人 和敌疲我打的正确作战指导,这是鲁军获胜的直接重要原因。...
后发制人典故
后发制人的意思是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大家清楚后发制人的 典故 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后发制人典故,供大家阅读!
后发制人典故
出自于《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战略上坚持后发制人,从根本上说,是由革命战争的政治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战略是由政略决定的。由于不同阶级、不同性质的国家,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不同,所以在战略上采取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必然受政治的制约。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无不主张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战略。一切被压迫的阶级和民族,为了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无不实行后发制人的防御战略。列宁指出:“战争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由剥削者,统治者和压迫者阶级挑起的。”
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一切被压迫的阶级和民族为了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所进行的战争,本质上就是自卫的、防御性的。我党领导的历次战争,之所以都采取后发制人的防御战略,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防御性战争。这种防御性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定是后发制人。毛泽东在《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文中指出:“我们是不是去侵略别人呢?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采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我们历来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是我党一贯的原则立场。
后发制人解析
词目 后发制人
发音 hòu fā zhì rén
释义 发:发动;制:控制,制服。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
出处 《荀子·议兵》: “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示例 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反义词 先发制人 先下手为强
后发制人的 成语 故事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东吴袭取荆州,擒杀了刘备部下的大将关羽。不甘心失败的刘备决心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率领大军沿三峡进军,向东吴发起了全面进攻。为了抵挡蜀军,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将领共五万人马抗击蜀军。当时蜀军共有七八万之众,又是顺流而下作战,处于有利地位。
东吴主将陆逊深知蜀军锐气正盛,而三峡陆路崎岖,其地形对东吴的防御和后勤供应十分不利。于是陆逊命令吴军实施战略后撤,撤退到夷陵重兵布防,堵住三峡口,而把整段三峡的不利地形让给蜀军承担。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陆逊命令吴军坚壁清野,不与蜀军进行正面作战,在相持中静观蜀军变化,寻找后发制人的机会。
面对坚壁不战的陆逊,刘备一筹莫展,蜀军困于夷陵长达半年之久。当时正值盛夏,天气酷热,劳师远征的蜀军补给越发困难,士兵疲劳不堪。
陆逊察觉到了蜀军的变化,他认为时机成熟,决心发起反攻,陆逊命令士兵没人手拿一把茅草,火攻蜀寨,一旦火势形成,则全军发动反攻。
吴军的火攻打了蜀军一个措手不及,连续攻破蜀军40多座营寨,杀蜀将张南、冯习、蛮王沙摩柯以下数万人,刘备在乱军中逃至白帝城(今四川 奉节东),然后一病不起。
夷陵之战中,陆逊采取了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正确战术,通过防御战消耗蜀军的锐气,然后抓住敌人士气低落、体力下降的时机突然反击,一举破敌,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后发制人接龙
后发制人 + 人情冷暖 + 暖衣饱食
+ 食不果腹 + 腹背之毛 + 毛手毛脚 + 脚踏实地 + 地老天荒 + 荒诞不经 + 经纬万端
+ 端倪可察 + 察言观色 + 色若死灰 + 灰头土面 + 面有菜色 + 色授魂与 + 与民更始
+ 始乱终弃 + 弃瑕录用 + 用舍行藏 + 藏垢纳污 + 污泥浊水 + 水乳交融 + 融会贯通
+ 通宵达旦 + 旦种暮成 + 成人之美 + 美人迟暮 + 暮云春树 + 树大招风 + 风中之烛
+ 烛照数计 + 计日程功 + 功德无量 + 量才录用 + 用行舍藏 + 藏头露尾 + 尾大不掉
+ 掉以轻心 + 心急如焚 + 焚琴煮鹤 + 鹤发童颜 + 颜面扫地 + 地上天官 + 官逼民反
+ 反裘负刍 + 刍荛之见 + 见微知著 + 著作等身 + 身强力壮 + 壮志凌云 + 云消雨散
+ 散兵游勇 + 勇猛精进 + 进退失据 + 据理力争 + 争长论短 + 短小精悍 + 悍然不顾
+ 顾影自怜 + 怜香惜玉 + 玉液琼浆 + 浆酒霍肉 + 肉薄骨并 + 并行不悖 + 悖入悖出
+ 出奇制胜 + 胜任愉快 + 快马加鞭 + 鞭辟入里 + 里出外进 + 进寸退尺 + 尺寸可取
+ 取巧图便 + 便宜行事 + 事与愿违 + 违心之论 + 论功行赏 + 赏心悦目 + 目光如豆
后发制人是成语吗 后发制人属于成语不
1、后发制人是汉语成语。
2、拼音是hòu fā zhì rén,意为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
3、成语出处:《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4、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用于军事等方面。
5、示例: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